佛山铜凿剪纸展现岭南人传统智慧和深厚手艺功力

中国现代文化网 未知 2018-03-26 15:39

在广州花园酒店的大堂,有一幅名为《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巨型金色壁画,引来中外游客纷纷驻足观赏。大家或许不知道,这幅作品既非绘画,也非浮雕,而是一幅典型的佛山剪纸作品。

  2006年,佛山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其他非遗项目一样,面对越来越发达的电子印刷科技,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替代产品,佛山剪纸作为一门传统装饰艺术,也遭遇了生存的危机。在剪纸艺术家梁诗裕老先生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听新老剪纸人共同讲述凿刀下的故事。

佛山铜凿剪纸展现岭南人传统智慧和深厚手艺功力


  溯源:明清手工业重镇 独创剪纸外包装

  梁诗裕是佛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也是广东省抢救木版年画、剪纸项目组的副组长。他向记者介绍说,在有据可查的地方文献中,最早有关佛山剪纸的记载出现在南宋,更有民间传说可上溯到唐朝。在我国,许多剪纸起源和繁盛于过年、喜庆、祭祀等民间活动,佛山剪纸则有所不同,它的繁荣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商业需求。

佛山铜凿剪纸展现岭南人传统智慧和深厚手艺功力

单色剪纸作品《孔雀》
 

  元末明初,佛山云集了大量迁徙来的中原人,他们带来了中原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得益于佛山发达的水路交通,让佛山发展为全国著名的手工业重镇。“那时买一包饼、一顶帽子或一匹丝绸,就用一张白纸简单地包装起来,外面扎一条土绳。低档商品可以这样做,高档商品就会显得没有品位。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他们在白纸外面贴剪纸,上面刻上商标、一些吉祥如意的图案,还有商铺的商号和地址,都通过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商家想要什么东西,就请剪纸师父设计、制造”。

  据梁诗裕介绍,手工业产品碰到的这种包装难题,是当时全国都有的问题,但唯有佛山人利用本地的剪纸工艺,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应用在商业上和生活中。他曾在香港见过一种清初婚嫁时使用的剪纸包装。按照汉族的习俗,女儿出嫁要送“嫁女饼”给男方。倘若以白纸包装,既不美观,又欠档次。于是佛山人给“嫁女饼”包上剪纸,上面刻有鸳鸯图案和“白头偕老”之类的祝福话语,显得美观大方。

佛山铜凿剪纸展现岭南人传统智慧和深厚手艺功力

写料剪纸作品《西厢记》

  正是这种颇具现代包装意识的创意,让佛山剪纸有了批量生产的市场需求,在手工业和民间工艺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据地方志记载,清代中后期的佛山地区拥有200多家剪纸作坊,佛山剪纸产品不仅销往省内各地,也在外省遍地开花,并远销海外。

  特色:不用剪刀用凿刀 刀刀玲珑剔透

  “我们佛山人很少用剪刀的。”梁诗裕的一句话引发了我们的好奇,不用剪刀用什么?在民间艺术研究社,营业部副经理、工艺美术师邓春红带我们走进车间,展示了佛山剪纸的专用工具:凿刀。这些凿刀像画笔一样排列在每一位工匠面前,工匠可根据所刻纹饰的不同,选用不同尺寸的凿刀。

  在梁诗裕看来,佛山剪纸和北方剪纸最大的不同在于对凿刀的使用。北方剪纸多是使用剪刀进行的个人创作,成本高、耗时长,主要用于节庆装饰和自娱自乐,难以成为商品;而佛山剪纸从清初开始就具有商品的性质。“如果商业生产还像北方剪纸那样,肯定会亏本,所以佛山人发明了凿刀,一次刻下去就是五十张,据说有些老师傅可以一次刻七八十张,真不知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而现在的工匠一般能刻三十张”。

佛山铜凿剪纸展现岭南人传统智慧和深厚手艺功力

民间艺术研究社的剪纸工匠在用凿刀精心创作


  具体说来,佛山剪纸分为“纯色”、“写料”和“衬料”三种制作技法。佛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主任周慧红介绍了三者的区别:“纯色剪纸是用单色纸剪出来的作品;写料剪纸是用手工绘色的作品;衬料剪纸是用各种彩纸从背后衬托出来的作品。”

  梁诗裕用四个字形容佛山剪纸的艺术特色:“玲珑剔透”。相对于北方剪纸,佛山剪纸要满足更多的商业需求,只有美观细致的剪纸才会有市场。“北方人的作品比较粗犷,通常用块、面进行表达,这和他们的文化底蕴、民俗习惯有关。但是在佛山,如果做得太粗糙,商家就不买你的东西。佛山剪纸的许多线条都是用铅笔画出来的,做工非常纤细,要把好看的图案、商标和商铺地址都刻上去。”

  铜凿剪纸佛山特有 从未真正“失传”

  铜凿是佛山特有的民间艺术门类,制作者先在铜箔上按照设计图案凿出珠点,再绘上各种颜色,其工艺与传统的佛山剪纸有所区分:佛山剪纸使用的是凿刀,而铜凿使用的是刀尖上镶了小圆珠的“珠刀”,工具本身的制作也更加困难;佛山剪纸会凿穿原料纸或箔,铜凿则要求“技艺精准、用力得当”,既能刻出图案,又不能凿穿铜箔。

佛山铜凿剪纸展现岭南人传统智慧和深厚手艺功力

凿刀分大小粗细多种尺寸


  据梁诗裕介绍,“铜凿剪纸”一词的由来,其实是个误会。1953年,佛山市调集干部调查民间工艺。在商店的柜台里,调查者看到剪纸作品与铜凿作品摆放在一起,便将后者命名为“铜凿剪纸”写入调查报告,并沿用这个说法至今。“其实铜凿就是铜凿,剪纸就是剪纸。不过铜凿作为一种佛山很有名的工艺,也可以归纳到剪纸这个行当里。它的生产和销售都是和剪纸在一起的。从清末到解放初,当时佛山搞剪纸的艺人都会做铜凿。”

  2009年,佛山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举办剪纸作品展,梁诗裕创作了一幅名为《年年有余》的铜凿作品。作品展出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何燕、陈永才等铜凿工艺的传人也随之恢复了创作,更有媒体惊呼“失传”了数十年的铜凿工艺得以复活。

  事实上,铜凿工艺从未真正“失传”,因为它的几位传人至今仍然健在,只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他们一度中断了创作,导致作品绝迹于剪纸界。据梁诗裕回忆,现在为人们熟知的何燕、陈永才等人,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曾制作铜凿作品,何燕以毛主席诗词为题材进行的创作还曾在当时获奖。

  困境:昔日上百人齐生产如今缺市场少人才

  1956年,佛山市为保护和发展本地民间工艺,成立了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当时重点保护的几种工艺里,排在首位的便是剪纸。到上世纪60年代初,剪纸车间里有10多位主创人员设计剪纸图案,另有100多位工人负责生产。梁诗裕自豪地说:“祖庙路有栋楼是民间艺术研究社的旧址,那栋楼就是用当时卖剪纸的钱造出来的。”

佛山铜凿剪纸展现岭南人传统智慧和深厚手艺功力

 一刀一刻都需要工匠非常细心


  据邓春红介绍,直到1980年代,仍维持着这种上百人参与的生产规模,但到了今天,民间艺术研究社里只剩下十多位工匠,人手紧缺。他们无法再细分为主创人员和生产人员,所有的工匠都是身兼二职。

  然而,像许多面临困境的“非遗”民间工艺一样,市场和人才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隐忧。佛山剪纸曾以细腻的工艺著称,但到了多媒体时代,电脑能够做出更加细腻的视觉效果,五花八门的替代品层出不穷,导致剪纸日渐失去了市场。另一方面,剪纸是个“耗眼神”的工作,工匠以年轻者居多。据邓春红透露,目前年轻的工匠只有2000多元月薪,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收入在珠三角地区实属偏低。民间艺术研究社曾聘用两名美术学院毕业生从事产品设计,但因为工资太低,他们没做几个月就离职了。这几乎成为了一个死循环:没有优秀的设计师,就设计不出有新意的好作品;没有好作品,就没有资金聘用优秀的设计师。

  出路:佛山剪纸谋传承走进中小学课堂

  自2006年进入国家第一批“非遗”名录后,佛山剪纸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为了保持剪纸技艺的承传,佛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想了许多办法,其中之一就是让剪纸走近孩子,在一些小学举办了剪纸学习班。这条思路得到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佛山剪纸已经作为美术教材科目进入了一些中小学。

  为了让剪纸跟上时代的步伐,梁诗裕还主编了《佛山现代剪纸》一书,共收录了多名剪纸艺术家近年创作的70多幅剪纸作品。梁诗裕向记者解释了现代剪纸与传统剪纸的不同点:

  其一是构图方式不同。传统的佛山剪纸多以三角、圆圈、菱形等几何图案作为基本元素,再进行组合。现代剪纸的许多创作者曾经过美术学院的训练,或是受到美术学院风格的影响。他们把现代绘画技巧融入剪纸,某些情况下不再遵循传统的构图规则,让剪纸的图案变得更加多元化。

  其二是创作内容不同。从最早的商标、吉祥图案和文字,演变到今天的主题创作。这方面最有名的作品便是花园酒店大堂内的壁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这幅作品长22米,高6米,作于1984年,系已故剪纸艺术家林载华等4人共同完成的作品。“这是佛山剪纸的最高成就,”梁诗裕评价说,“先创作一幅以红楼十二钗为主题的剪纸,再在黑色大理石上进行放大,刻了线以后贴上黄金。它开了剪纸与现代建筑结合的先河”。

  “岭南功夫”是岭南传统文化技艺的统称。“功”字表功力、功夫之意,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千锤百炼,深厚扎实的手艺功夫,绝不可能成为名扬海外,相承流传的岭南文脉。每一门艺术技能都展现岭南人的传统智慧和深厚手艺功力。《信息时报》开展本次大型专题活动,旨在推动岭南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播发展,同时希望唤起社会上对岭南文化技艺关注人士的共鸣,提供更多岭南传统技艺的线索和素材,集腋成裘,汇编成刊。

  →→

(责编:锟叫癸拷锟街达拷锟侥伙拷锟斤拷)

相关阅读

    ?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现代文化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现代文化网独
    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现代文化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