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频道> 正文

房国东|漫答《心田留与子孙耕》读者问

2021-05-14 中国现代文化网 未知
1】问: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您的书里体现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念,您个人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理解的?
答:我认为习主席倡导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确保民族持续繁荣强盛的培本固基之举。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认清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我个人理解,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代代人通过生产和社会实践,积累下来的,经过无数次社会实践检验,经过去伪存真,保留下来的宝贵的民族智慧,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智慧,影响或决定着人们的道德标准、人生价值观,又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有一定约束力。而这些智慧又在后来一代代人的不断充实、完善中,获取新的活力,不断有新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而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主要靠两大载体传承下来。一是靠文字和文物传承。如我们今天能读到2000多年前诸子百家的经典论述,能看到秦皇陵兵马俑,是多么幸运与神奇!二是靠一代一代人的言传身教,把祖宗的经验、智慧传承下来。
遗憾的是,上世纪60年代的那场文化浩劫,提出“我们要建设新世界,就必须砸烂旧世界”,就像“我们要有个好儿子,就必须打倒爹妈”那么荒唐,结果,导致地面上那些可以传承历史符号的可见文物,百分之九十被破坏!几乎一时间所有“旧书”都被焚烧或封存。“造祖宗的反”成为时尚。人们好像一下子跟祖宗对立起来,对祖宗们留下的思想精神财富嗤之以鼻。这是中华民族不屑子孙为自己制造的一场悲剧!
与我年龄相仿的这一代人,大都很少得到祖宗智慧的滋养,相继又导致我们这一代不知道或不重视用祖宗的智慧教育下一代。所以,在曾经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导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断裂层”,滋养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几被销蚀。而习主席要把这根被砍断的“中华民族精神脊梁”接续、修复好,是何等伟大的功德啊!
我个人认为,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在书本里,也不是只有学者才可以谈传统文化。其实我们每个人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传播者、受益者。
2015年学生放寒假期间,我应邀为几个孩子讲国学。首先讲的是大事年表,在那个贯穿各个历史年代的“横线”上,一一对应找到老子、孔子、孟子、孙子、秦始皇、汉武帝、司马迁、李白、杜甫等历史人物对应的“点”,再讲他们的学说,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群星闪烁,理解5000年辉煌灿烂的文化是怎么来的。学生们一下子有了“当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对国学的兴趣也陡增。我是一个普通老人,欣慰自己也能为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尽一点绵薄之力。
我给小学生讲“饭桌上的规矩”,讲不能用筷子在菜碗里夹起放下地乱折腾,要在靠自己这边的菜盘边上夹菜,长辈没有上桌,自己不要自顾自先吃等,有的家长在旁边听了惊呼:哎呀,这些规矩我都不懂!这不是孩子的错!是大人没有“传承”。我小时候,爷爷叮嘱我:走路要小心,不要踩了蚂蚁:叮嘱我饭碗里不要剩饭粒,掉到桌子上的饭粒要捡起来吃掉;叮嘱我不许撒谎、不许偷听别人说话;叮嘱我有好吃的要先让老人吃等等。爷爷的教诲,对我一生都有影响。祖辈们朴素的生态理念、节俭意识、孝道文化,就在这平平常常的“叮嘱”中得到传承。
2010年春节,我父亲82寿诞的时候,很多亲友都来祝寿,老人家高兴,兴致颇高地写起了打油诗,一会儿喜滋滋地递给这个一首,一会笑咪咪递给那个一首。一个本子写完了,我特意跑街里又买个本子让他写,后来老人高兴地写满一个本子。父亲见到我们时也是他最高兴的时候,八十二岁了,智力还相当好,每天要默写多首唐诗。那天,父亲有感于儿女们的孝心,说他很知足,一时兴致来了,随手写下一段话给我,我看了真是百感交集。他说大约70年前,他十五岁时,有一天放学,一名叫韩岳峰的邮递员给他一张报纸,报纸上有一段话,他忆起来了,挺有警世意义,原文如下:
“鸽能蠼雏,乌鸦反哺,仁也;蜂见花而聚其众,鹿见草而鸣其群,义也;羊羔跪乳,马不欺母,礼也;蜘蛛结网而为食,蝼蚁塞穴而避水,智也;鸡非晓而不鸣,雁非社而不至,信也。禽兽尚且知仁义礼智信,何况人乎!人不知五常则不如禽兽也。”
这是一段劝诫人们孝亲敬老的话,挺经典。等于在场亲友都上了一堂“孝道”课。
这段文字被我收藏,准备传给我的孙子。
怎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不就是传承吗?不是仅仅读书是传承,不是仅仅在讲堂上是传承,更重要、更实际、更有效的就是这种融入生活的“润物细无声”般的传承!


2】问:在您孙子面前,您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呢?


答:我的孙子不是最优秀的,但他的表现让我满意,想来也许与平时对他的教导有关吧。
我的小孙子刚几岁时,我把他读书、扫地的情景排成照片,告诉他:爷爷看到你读书、做家务,非常高兴,只有好孩子才能这样做!爷爷给你拍成照片,留个纪念,希望你长大也能这样。我相信 ,我已经为他心里勤劳好学的种子做了浇灌。孙子两三岁时,有一次他嫌吃在嘴里的饭不好吃,大张着嘴做出要吐出来状,我让他把饭直接吐在我嘴里,然后告诉他要珍惜粮食。
对一个人的成长,你不能指望一次两次教诲就决定什么,而是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孙子八岁那年,儿童节前夕,他所在学校举行全校文体表演,庆祝节日。全校师生都集中在学校的操场上,以班为单位组成一个个方队,围坐在操场四周。每个班前面是学生坐矮凳,后面是当班学生家长坐高椅。在等待节目开始时,由于天气有点热,有一位家长给班里每个学生买了一个冰糕,在分发给学生时,孩子们的欢喜雀跃自不待言。就在冰糕刚发完,突然我的孙子从前面学生堆里站起来,从人缝中迈出,手举冰糕往后面的家长堆里走来,把冰糕直接往我的嘴里送,让我咬一口,才又返回自己队伍。那一刻,让我感到惊喜,那一刻也让所有家长们感慨万千——那些孩子,只有阔阔这样做了,只有我一个家长享受到了这种无比的幸福!
有一位家长当时回头对我说:“这个孩子懂事,我前天到学校找我的女儿,学校操场学生多,我一时分辨不出哪个是我的孩子,他看到我跑过来说;‘叔,您是找萱萱吗?她在那里!’真是个好孩子!”
每天我接他放学,路过书店,他都要看有没有他常买的系列新书,有就一定要商量我买一本。一天,书店门口有一个烤鸡翅的,香味四溢,很诱人,孙子明显馋了,站在鸡翅摊前,看我的态度。我说:“爷爷只能让你有一个选择,要么选鸡翅,要么选买书,你选哪一样?”孙子沉思一下说:“好吧,我买书,不要鸡翅了。”旁边一位奶奶夸奖地说:“哎呀,这孩子,真难得,宁肯买书不要鸡翅!”我为他的选择而欣慰。买了书,再路过鸡翅时,我还是忍不住买了鸡翅给他,我说:“爷爷为你刚才的表现感到高兴,因此,爷爷再买一个鸡翅奖励你。”
有一天我扫地时他也要扫,我在给他笤帚时不小心笤帚把碰了他的额头,虽并不重,我也心疼。我说:“你看,爷爷心疼得眼泪都出来了。”他连说;“没事!没事!”我说:“爷爷一有眼泪,眼睛真舒服,眼病还好了。”他马上说:“爷爷你再碰我几下吧,好多有点眼泪。”我听了,真的眼泪又流出来了。
虽然他才只有8岁,还不是该为家里操心的年纪,可是,每天晚上要睡觉时,都要嘱咐我或提醒我:“爷爷,你睡觉时别忘了关窗户!”或“爷爷,前面小园子的门锁了吗?”简直就是个小管家——是他因为当班长才培养这个素质?我说不清。我担心,他将来也许是个操心的命。
有一天放学,他跟我说::“爷爷,今天给我买一盒彩笔吧。”我说:“前些天不是买过了吗?如果有,就不要买。”接着我给他讲了挣钱不容易,要节俭的道理。他说:“我知道,真的是没水了。”我说:“爷爷可以给你买,但是有个条件:你必须说出十个什么‘不许’,我才能给你买。比如‘不许闯红灯’。”他爽快答应。于是,我扳着指头数着,他说:“不许撒谎;不许偷东西;不许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许乱扔垃圾······”,数够十个了,我说:“好!爷爷给你买!”然后,我们一边往家走,我一边给他讲什么是“规则意识”,人为什么要有规则······
我会经常跟他的班主任沟通,班主任说:“阔阔是个非常阳光的孩子!”是的,每天上下学,远远地就跟这个同学打招呼,跟那个同学打招呼,每天早晨都要向保安爷爷问好——我给他讲过,能跟人处好关系,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也许他还听不懂,但我认为他的阳光心态比分数更重要,尽管他的学习也很好)。
想来,也许是平时这些点点滴滴的“灌输”,让他有了这些 令人惊喜的表现吧——
您说,我这样做是不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呢?


3】问:房先生,我注意到在您的《心田留与子孙耕》一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古人名言警句,请问您是怎么做到的?您从小就喜欢读这些书吗?


答:是的,我是在书中引用了较多古人的名言警句。有的读者曾经慨叹:老房,你的那些古人的名言警句怎么用得那么恰如其分呢?其实,在我写作过程中,并没有刻意去寻找什么名言警句,而是在写到那个情境时,这些自己曾经熟悉的句子很自然地跳出来,就很自然地拿来作为自己的论据了。
能做到这一步,自然有两个前提,一是你要读过大量的古文,特别是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古文学作品。二是你要理解它,并作为一种滋养心灵的智慧,经常回味、体悟,并努力践行,让这种思想就好像融入你的血液一样,成为你精神理念的一部分,所以,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认识到喜欢,是有个过程的。与我同龄的这一代人,对伦理道德、做人法规的认识,是肤浅的。在懵懂的孩提时期,没有谁细心地指教过我们。最遗憾的是在最应该知道传统文化的年龄,却缺失了这一课。在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遗憾,更是民族的伤痛。
我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在上世纪60年代初,刚上中学,仅仅从语文课本里学过《劝学篇》《岳阳楼记》《晏子使楚》等古文,由于对文言文的理解有困难,把学习古文当成一种负担,甚至感到无奈,不得不学就是了。加之年纪小,还谈不上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深刻理解。
1969年,我已高中毕业在家乡务农,有一天,有一个城市某大学的图书馆清理出许多“旧”书,准备烧掉。被一个大学老师冒着巨大风险偷偷保留了一部分,又偷偷转移到乡下的亲戚家里藏起来。恰好他的这个亲戚是我的一个同学,我的同学又把书转移到我家,让我帮着保管。我虽知道这是一种风险,但是看着那满满一大旅行袋的书,特别是有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司马迁、郭沫若、沈从文、泰戈尔、莱蒙托夫、莎士比亚等中外名家的书,如《道德经》《论语》《大学》《中庸》《史记》《荀子》《飞鸟集》《李白与杜甫》等,我还是把书留下了。在那只有八部戏几本书的“精神食粮”匮乏的时代,这些书的出现,无疑是我的“精神盛宴”!从此,无论农活多累,我都要冒险读书到深夜(白天不敢读,怕被别人看见)。并且看到好的句子、段落,要反复默诵,体味其中妙处。今天想来,正是这段“偏得”,让我接受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为我一生的成长奠定了人格基础。


4】请问,如今您对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什么感言?


答: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绵盛5000多年,就是由于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每个时代都在为她注入新的血脉,让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粹,越来越对民族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当我听到习近平主席提出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时,我着实很激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如今已近古稀之年,我可以用“一悟、一叹、一盼”来回答您的问题。
一悟: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强大的生命力,就是自己的文化。那些亡我之心不死的人,要演变我们的的最隐秘的手段,就是文化侵略。我们一定要保持这份清醒。所以,我认为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固基之举、务实之策、治本之要!
特别是,我们还有遥远的未来,还有无数的孩子,不能丢掉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丢掉中华民族的根啊!
当然,祖宗的成法,并不都是真谛。完全地忠于祖宗成法,是停滞,而完全地背叛,也意味着子孙的不孝。我们只有去伪存真,因时制宜,古为今用才是有利的。
一叹:叹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一度曾经破坏或忽略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我这一代人来说刚想学点东西的时候,赶上“十年动乱”,不但没有系统学过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还留下对古人的主张不屑一顾的印象。“十年动乱”一结束,改革开放了,“一切向钱看”的主张甚嚣尘上,加之刚刚打开国门,许多西方的各种价值观一拥而入,特别是没有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年轻一代,在头脑缺少本民族智慧的情况下,又良莠不分,对“舶来品”来个好坏全盘收下。是否可以说,约有两代人是在“被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氛围中长大的,大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结果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精神内核被销蚀,使这种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导致国人价值观混乱,道德颓败,甚至世风日下,怎么能不让人扼腕叹息呢?
相对来说,我幸运一点,感谢那位让我帮着“藏书”的同学,给了我亲近传统文化的机会。否则,我也可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懵懂者”。
一盼:盼国人都能读书!盼“全民阅读”能真正落到实处。国人不读书,怎么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不了解传统文化,又何谈继承和弘扬呢?
因为我个人成长经历得益于读书,我知道读书对塑造人格的重要性,所以,不但我自己把读书作为终生的乐趣,也很重视在自己可影响的范围劝诫别人读书。30多年前,我曾经一次买过14本《培根论人生》的小册子,分送给朋友。比如20多年前,我当银行行长的时候,就在行里建立“图书角”,号召员工捐书、读书,写读后感,员工轮流在每天的早会上作演讲。读书心得不但要贴在墙上,还要择优奖励。员工过生日时,必赠送一本书,题上字表示祝贺。员工有了突出表现,要随时奖励一本书。单位办公室、走廊、营业厅处处都贴着名言警句,尽一切可能陶冶员工们的情操。为了鼓励年轻人读书,我鼓励他们读电视大学,给他们报销学费。记得当时总行一个领导提醒我说,在费用列支规定项目里没有给员工报销学费这一条。我说:“我知道没有,但是,我们希望员工做出优异成绩,却又不给他们创造提高的机会,那不是缘木求鱼吗?除非你先撤掉我的行长,否则,我不会改变我的做法。”结果,后来在全辖推广了我的做法。
遗憾的是,如今喜欢读书的中国人太少,据说中国人人均每年读书只是日本、韩国的十分之一不足,这真让人不寒而栗!2015年我到过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无锡、郑州等13个城市(趁着能走动,专程去拜访书友),每到一处机场或车站,我都细心观察候车旅客人群里有没有读书的人(看手机的不算),结果一路下来,走过13个城市啊,只见到一位读书的,是个30岁左右的女孩子,我还满怀敬意地跟她说了几句话。
如今,为了赚钱,为了博人眼球,影视中许多作品胡编滥造、恶搞名著,或过度娱乐、荒淫荒诞得令人瞠目,在培养着人们并不高尚的欣赏习惯的同时,又说人们需要这样的东西,而排斥正统、高尚的正剧。国家如果不采取断然措施扭转这种风气,人们期盼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从何而来呢?
多年前国家就提出“全民读书,终生读书”,我兴奋了好一阵子,感到这一下子抓到根本上了。可是,直到习主席又倡导“全民阅读”,并且作为战略举措,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作为最基层的老百姓,并没有明显感受到有什么具体的落实办法。往往是“一阵风”的形式过后,又归于沉寂。
我盼国人都能读书!首先希望国家拿出一套具体落实办法,特别是通过激励机制、法规督促,能让好书走进亿万家庭,能让家庭的成员爱上读书。历经5000年沉淀下来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犹如云蒸霞蔚的宝库,不打开宝库大门,没能亲眼见到这些瑰宝,怎么会对这些瑰宝产生崇敬之情呢?
因为不读书,就无法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不了解,还谈什么热爱和传承呢?所以,我盼望“全民阅读”能成为一种风气,盼望全民通过阅读认识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而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 编辑: XDWXYS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现代文化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现代文化网独 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中国现代文化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