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中全会后首次考察,习近平来到这两座西部名城初秋时节,岁物丰成。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刚刚落下帷幕,习近平总书记就开启了国内考察行程。 9月10日下午至11日上午,总书记先后踏访陕西宝鸡、甘肃天水两地。从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到生态公园、苹果基地,总书记重点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保护、特色产业发展等主题。【视频】习近平在陕西宝鸡市和甘肃天水市考察 01 关中平原的两颗“明珠”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的陕西宝鸡市和甘肃天水市,位于关中平原。两市毗邻交界,都是秦岭之上、渭河之畔、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堪称关中平原上的两颗“明珠”。△ 宝鸡。(总台记者刘海涛拍摄) 宝鸡,炎帝故里。这里是周秦王朝发祥地,孕育了《周礼》《周易》等灿烂的文化经典。宝鸡历来是战略要地和兵家必争之地,“暗度陈仓”“五出祁山”等历史典故发生于此。域内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 天水。(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天水,羲皇故里。这里有着8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是全国首批确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伏羲文化、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等“五大文化”构成了其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资源。 总书记此次赴西部地区考察,是在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一个多月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此次考察,是三中全会之后总书记首次国内考察。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次考察,正值国庆前夕。△ 天水。(总台记者马凌峰拍摄) 02 中华文明的“宝库” 习近平总书记在宝鸡和天水考察中,有一个共同的关注重点,就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总台记者赵振凯拍摄) 在陕西宝鸡,总书记首先考察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这是我国第一座以青铜器命名的青铜文化专题博物馆。 博物院位于宝鸡市渭滨区渭河南岸石鼓山上,采用高台门阙、青铜后土的建筑语言,形成“平台五鼎”的独特建筑风格。博物院以集中收藏、研究和展示商周青铜器为主,拥有青铜器等文物48万余件。△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展陈。(总台记者崔刚拍摄) 一日经四季,宝鸡看“中国”。宝鸡青铜器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它的铭文字数多。 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西周青铜器“何尊”,内底刻有铭文“宅兹中国”,留下“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录。△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展陈——何尊。(总台央视记者丁欣、彭汉明拍摄) 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前,总书记同外方领导人一道参观文物展,何尊就是其中9件文物珍品之一。2023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上,在赠送中亚国家元首的礼品中,就有一件“何尊”。 透过“宅兹中国”,人们不断理解“何以中国”。△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展陈——逨盘。(总台央视记者丁欣、彭汉明拍摄) 走在天水街头,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这里不仅是伏羲文化的发源地,还坐落着享誉世界的“东方雕塑陈列馆”。 在天水,总书记先后前往伏羲庙、麦积山石窟考察。△ 伏羲庙。(总台央视记者郭鸿拍摄) 伏羲庙,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建筑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庙宇,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包括牌坊、仪门、先天殿、太极殿等主要建筑,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宫廷式建筑格局。△ 麦积山石窟。(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因山形酷似西北地区农家麦垛而得名。 石窟现存窟龛221个、泥塑石雕造像1.06万余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2014年,麦积山石窟作为丝路遗产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是麦积山石窟的保护管理机构,由敦煌研究院管理。 △ 麦积山石窟。(总台记者马凌峰拍摄) 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注,一以贯之。 5年前到甘肃考察时,总书记第一站就前往敦煌莫高窟。他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去年在陕西汉中考察时,总书记也专程走进汉中市博物馆。 这次在宝鸡、天水考察时,总书记说,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03 和谐共生的“幸福园” 在陕西宝鸡考察期间,总书记来到渭河生态公园,了解当地开展渭河生态保护治理等情况。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宝鸡段长200多公里,平均宽度600米。渭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与修复于2000年开始实施,相继建成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国家级湿地公园、17处渭河滩区生态涵养区。△ 渭河。(总台央视记者范一鸣拍摄) 渭河生态公园地处宝鸡市中心,紧靠渭河北岸,2004年10月建成开放。公园融水、堤、路、园林、广场为一体,打造“四时荣枯、自然野趣”的滨河生态景观,为市区人均提供公共绿地近2平方米。 去年7月在陕西考察时,总书记曾专程考察了地处汉江汉中城区段的天汉湿地公园。他当时强调,生态公园建设要顺应自然,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促进生态保护同生产生活相互融合,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作出重要部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04 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天水的考察点之一。△ 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花牛苹果,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天水开始种植可以追溯到1925年。 天水地处高海拔区,山多川少,大部分果园位于山地,具备土层深厚、光照充足、雨水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的独特条件,非常有利于果实生长、着色和糖分积累等。当地独特的地理和气候资源优势,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花牛苹果。△ 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总台央视记者程铖拍摄) 花牛苹果肉质细腻,致密松脆,风味独特,香气浓郁,口感上佳。花牛苹果被誉为世界三大著名苹果品牌之一,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第一个获得正式商标的苹果品牌。 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现有苹果种植面积15万亩。去年,基地实现果品总产量22万吨,带动4万多人实现增收。△ 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总台央视记者范一鸣拍摄) 2022年10月,总书记在陕西延安南沟村考察时,曾专门看了山上的苹果园和村里的苹果洗选车间。他对乡亲们说,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 这次踏访西部,总书记再次关注当地的“致富果”,重点了解发展特色现代山地果业等情况。△ 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总台央视记者黎兵拍摄)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 在重要的时间节点,总书记考察两座西部名城,既寻访历史,又指导实践,既关注生态,又情牵民生,既立足西部,又放眼全国,蕴含深远的战略考量。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中国式现代化阔步向前。 监制丨申勇 龚雪辉 主笔丨刘瑞琳 记者丨张晓鹏 彭汉明 丁欣 程铖 范凯 郭鸿 范一鸣 黎兵 姚瑶 视觉丨陈括 张晶 编辑丨王尊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11-05
-
习近平向第十一届北京香山论坛致贺信【视频】习近平向第十一届北京香山论坛致贺信 9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十一届北京香山论坛致贺信。 习近平指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人民对安全稳定的期盼,中国践行全球安全倡议,不断凝聚各方共识,推动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为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作出不懈努力。希望本届论坛继续秉持平等、开放、包容、互鉴精神,凝聚共识、深化互信,为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十一届北京香山论坛主题为“共筑和平、共享未来”,当日在北京开幕。来源:央视网2024-11-05
-
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9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来源:新华网2024-11-05
-
“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 “改革要重视谋划,更要抓好落实。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切忌搞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党外人士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断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抓任何工作,给群众办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政绩为谁而树? “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更要为人民多做事情。”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饱含着人民领袖对人民的深厚情感,折射出共产党人的政绩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强调“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对共产党人来说,人民始终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是干事创业的价值源头。 翻开《之江新语》,《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心无百姓莫为“官”》等诸多篇目,“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等炽热话语,无不彰显着鲜明的人民立场、真挚的为民情怀。 在天寒地冻的太行山深处,顶风冒雪看真贫;深入祁连山北麓大草原,实地了解生态恢复保护情况;到河北保定受灾群众家中,看温度计、摸暖气片,感受百姓冷暖;在上海考察时,专门到保障性租赁住房看望新市民,询问租金贵不贵;在湖南常德沿着田边小道,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一笔一笔算投入产出账……新时代以来,人民的所思所盼,装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里。 树什么样的政绩? 政绩观与发展观紧密相连。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2021年3月,在福建三明市沙县总医院考察时,总书记问正在陪母亲看病的市民张丽萍费用和报销情况。 “这次花费1.3万元,自费4000多元。” 总书记听后很欣慰,又在一张柱状图前驻足细看三明医改成效。 “我很关注你们的改革。”总书记强调,三明医改体现了人民至上、敢为人先,其经验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借鉴。 医疗、就业、教育、养老……人民群众关心,总书记高度关注。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走那种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道路”“要有定盘星,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靠什么树政绩? 要正确处理“实”与“虚”——出实招、求实效,不能图虚名、务虚功。 20多年来,浙江通过持之以恒实施“八八战略”,成功破解了“成长的烦恼”。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浙江考察时指出:“之所以有成效,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20年。朝令夕改,那任何好的举措都是纸上谈兵,都将付诸东流。” 路子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像我们抓绿水青山,像我们的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像我们共建‘一带一路’,像我们区域协调发展的几大战略……都是一件事、一件事在做,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一丝不苟做起来。” 如果没有“钉钉子”的执着,没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毅,没有“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智慧,党和国家事业怎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又怎能把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还要辩证把握“近”与“远”——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多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 生态文明建设,被习近平总书记视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总书记称为“我最看重的事情之一”。 从长江边搬走化工厂的“舍”,换来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得”;由粗放式发展老路的“退”,变为绿色发展新路的“进”……“临江锈带”成为“滨江绿带”, 长江岸线见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坚定决心。 “生态保护方面我无论是鼓励推动,还是批评制止,都不是为一时一事,而是着眼于大生态、大环境,着眼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人民日报》(2024年10月13日 01 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4-11-05
-
习近平签署主席令 授予15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国家主席习近平13日签署主席令,根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13日上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根据主席令,授予王永志、王振义、李振声、黄宗德“共和国勋章”。 授予迪尔玛·罗塞芙(女,巴西)“友谊勋章”。 授予王小谟、赵忠贤“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授予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塔吉克族)“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授予田华(女)“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授予许振超“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授予张晋藩、黄大年“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授予路生梅(女)“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授予张卓元“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授予张燮林“体育工作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