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王兴舟的散文语言及其他
更新时间:2024-09-24 关注:147
——兼为《太行风土小记》序
文\石英
一般而言,我们看对某某人的散文评论,常常入目的是他反映的思想啦,篇章结构啦,生活场景啦,等等等等。当然应是他本人的特色,有异于他人的地方。这些都很重要,都是人们想要了解的,均属正常。然而,当我阅读河南安阳作家和诗人王兴舟的散文时,扑面而来的却首先是他的语言文字;也就是说,还来不及审视他其他方面的种种,仅仅是他散文的语言文字水平便让我目不暇接;至于细细分解别的方面,还待随后。真的,我还很少在读无论是谁(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年长的还是年轻的)的散文作品时,获得的第一印象是这样的——这样“大面积”的语言文字都达到如此成熟,得心应手的鲜明感觉。
这固然也没有什么特别奇怪的。文章,尤其是文学性很强的散文,语言文字的水平给阅读人的第一印象原本就应该是最直观的印象。古人早就说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左传》)。道理是早就摆在这里的,但对一位作家来说,其“文”砺炼到相当火候,出手的货也都能过关乃至很到位,谁都知道也并非易事,肯定是一种很好的功夫,甚至应是达到了一定的美学高度。
这确实是值得肯定的一个重要方面。以致当我要对王兴舟先生的散文语言之所长举例说明时,竟不好说哪一篇最好;因为至少在这个方面,应该大都是“免检”产品。
他的语言文字好在什么地方?简言之,可谓文质适中,美而不俗,流畅中不失蕴藉,考究时从无滞涩。尚雅而不造作,状物粗中有细,诸般侧面照应周到,成就非短期之功。多性情,少浮躁,及文人真为文之道也。
另外,我曾在王兴舟先生别的集子中,看到他在谈到自己深受影响的几位文学前辈大家,记得题为《我的文学老师》。这几位老先生的作品我大都读过,作者受其影响是无疑的。但我觉得,他本人的个性同样是很强的,因为我并没有从兴舟先生的行文中发现较多那些前辈作品的文体习惯。此点,我不但不以为是作者学得不到家,反而产生出一种赏赞之情。因为任何有出息的文学追求者,“这一个”和“那一个”都不会也不可能是完全肖似的。好像是齐白石说过吧,“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话乍看起来有点“楞”,却也很实在。我想兴舟先生深谙其道。他对几位大家的钦服,主要在于他们,何以有那样深厚的底蕴,何以创出自家的风格,又何以产生那样大的影响?这一切,反而会激励作者如何努力前行。“学他”与“励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我从中看出兴舟先生是一个从不疏于思考又从不停止前进的人。他做的从来是扎扎实实的真功夫。
既然面对作者《太行风土小记》这部文稿,当然我还要涉谈除语言之外的别的方面。
首先,我觉得作者从来是一个肯下深功夫的,看得出,他体验生活,观察事物,挖掘内涵,从不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而是走得多,看得清,挖的深。太行山是一个特大的对象,迤逦数省之界。而作者选择了家乡所在的豫晋之交的山段“下潜”。凡奇山异岭,飞瀑怪石,乃至蛇性蝉鸣,板栗野韭,甚而“花开的声音”,他都探其俗常被忽略的“奥秘”,抠出些大自然深藏的名堂来。“树木还能从窗格和门缝里挤出来生长,显得乖巧与顽强,”“野兔满地跑的都是,连寻常难得一见的雉鸡见人也不惊不惧,不时在你面前闪亮其彩色的羽毛”。“果香醉人,兽吼鸟鸣,如在能飘来几曲小山歌,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想起这件事,使我感到人类语言的贫乏,那一种景色,那一种声音,那一种情调,怎能用语言描摹出来呢?”绝不仅仅为“玩”,而是真正的探索,不仅仅是记录,而是心灵的升华。见大自然之深广无垠,叹人生小天地滞塞而自封,不“纵”驰,焉得“深”乎?所以以我说本书作者是个肯下深功夫的人!
再者,我觉得作者是个特别识“味”的人。不仅仅是以鼻嗅之那样的味儿,本质是醉心于大自然之大味,广阔人生之况味,以及文化风习之韵味。这些“味”糅合起来特浓,引人神往。太行深处也不是全无人家,只是忒稀罕,能碰到两户便觉珍奇。“主人是一户老年夫妻,还有两只小狗,一黄一黑,吠声不断,再加上鸟鸣如歌,山里的日子因此也不寂寞寥落了。女主人没有出门来,问候声从窗缝溢出来:‘来人了吗?’老汉回答说:‘几个拍像的来了’。‘给人家烧灶做饭啊!’”读之如闻其声。不知怎么,有点非普通人世间的天外之音。最淳朴,却又含几分凄切,不风光,却极干净,鲜能感受到的山野人情味。作者传达的很原汁。还有《参禅太行》:“当人一天一周一月一年却在喧器中疲惫忙碌的时候,那声暮鼓,那种氛围,那份佛缘,那样的境界,都可以轻佛去你所有烦杂。”“奔波并不能加速你前进的步伐”,此语是哲理味十足的。总之,进的太行深处,五味杂陈,酿造出另一番境界,想必出得山来,也应是回味不尽,此行当是绝不白费的。
最后,作者也许始料不及,可我从他的“小记”获得了带综合性知识的洗礼。他原本多半没有十分明确的赋予自己这么繁重的任务,但由于平素积淀的各方面的修养将深山的诸般灵性呼唤了出来,使我也跟着增添了原先不具备的新的感受;地理的,哲学的,生物的,甚至气象的,都有。可见,文艺理论所持的“客观思想大于主观思想”,在很多情况下是颇有道理的。
夏天来了,很快就会过去。当我读到此集编末部分中的《秋雨》我不禁又在想象着文中“半帘雨雾,山果初熟”时的情境了。(石英)
石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名石恒基,笔名荧光,山东龙口人。历任《新港》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散文》月刊主编,天津市作协副主席,《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著有散文集《秋水波》等50余作品。
-
上一篇:汉沽飞镲:百年非遗受追捧
-
下一篇:太行骄子
-
·“海上风·艺上海”诗书画展暨艺术家上海采风活动开幕仪式在上海隆重举行2024-11-27
-
·传记、回忆录授课 在夕阳中寻找亮点2024-12-13
-
·刘天德|老师的情怀——石英老师为《光韵情思》诗集作序而感2024-12-07
-
·安阳市首席科普专家走进北关区第三幼儿园开展幼儿科学实验课程2024-12-06
-
·姚伟|细数时光2024-11-18
-
·北京石景山作协:淀上文学雄安创作基地揭牌仪式在雄安新区举行2024-11-18
-
· 河南安阳:北关区第三幼儿园参观消防救援大队社会实践活动2024-11-16
-
·中国散文学会、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协党建活动《志愿军・存亡之战》观影座谈圆满结束2024-11-02
-
·妙笔丹青颂盛世 翰墨飘香书晚晴2024-10-27
-
·叶建华|相伴诗书追雅韵 悠然践梦逐安康202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