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金明散文作品研讨会举行9月24日,由北京作家协会和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家协会举办的“李金明散文作品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行,红孩、马达、李金明、王晋军、董山峰、刘新如、王立军、王兴舟、康桥、韩丽敏、黑马、甄斌、海城、尹小华、胡松夏、代志强、周治龙、董峰等作家、评论家参加了研讨。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致信祝贺。李金明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先后发表散文、小说、评论、报告文学等数千篇,著有散文集《山的回忆》,中篇小说集《小城三怪》,长篇纪实文学《陷寇汪洋》《红色高参》《华北军区野战军征战纪实》《黄埔对决》等十多部,曾获全国图书奖和解放军图书奖,此次研讨的散文作品均为近年新创作发表的单篇代表作品。大家一致认为,李金明作为专业作家和军史专家,对军队及军营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认识,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艺术审美,既有书写昔日鼓角争鸣的“历史瞭望”,也有记录了新时代军人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视角宏大,语言优美,对当下散文的发展和丰富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与启迪。(石文)2024-09-19
-
作家李金明荣膺第十届冰心散文大奖2023年12月23日,由中国散文学会、中传华夏国际文旅发展集团共同举办的第十届冰心散文奖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作家李金明的“散落在一九四五年秋天的法币”荣膺“散文单篇奖”。作家李金明获奖留念冰心散文奖是经中国作协批准,由中国散文学会根据冰心先生的遗愿于2000年创立的。铁凝、贾平凹、蒋子龙、迟子建、肖复兴、赵丽宏、葛水平、周晓枫、苏沧桑等众多散文名家先后获此殊荣。本届评选活动共收到各类作品1196件,题材多样,内容主要反映生态保护、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历史人文、国防建设、城市发展、民族风情、乡土怀旧等,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广泛的群众参与性。作家李金明发表于《解放军文艺》2021年第2期的“散落在一九四五年秋天的法币”,以历史人文见长,蕴含“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冰心语)的深刻主题。颁奖现场(左二:作家李金明)据悉,第十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李金明是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协主席。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该协会积极响应区文联和上级作协的号召,不断加强队伍思想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扎根基层创作。目前,会员达260多人,是民政部门确认的5A社会组织。尤其近年来,协会稳步前进,出版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每年都有作品获奖。先后不断有会员被推荐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北京作家协会,为首都文学界输送了人才,为首都文学创作向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作家李金明签名作家李金明在颁奖现场颁奖典礼合影2024-09-19
-
美丽玉兰悠然开——赵美兰女士之初印象春风轻拂的时候,憩园的玉兰花又开了。高空之下,紫、白、粉交相辉映,淡淡的香气若有若无地飘散在空气中。纯洁的白,淡雅的粉,高贵的紫,让进园散步的人屏息仰望,流连忘返,久久徘徊不愿离去,连园外经过的人,也被吸引或驻足凝神,或频频回望。憩园很小,一座高台,一个花坛,加之几棵树、几丛花,虽与立交桥相邻,却是狭长而安静。我爱在憩园散步,无论春夏、晨昏。在小园逗留的时光,成了我一天中最为惬意的美好时光。我在这里散步,与自家的狗儿嬉戏,在这里读书……春天来临的时候,我更多的是立在玉兰树前,静静地看着那一朵朵的兰花在枝头展现着自己的美丽。一阵风吹来,一树的花儿轻轻颤动着,似乎在告诉人们绽放后豁然的欢愉。爱这憩园的自然不只我一个,年幼的孩子,奔跑的少年,年轻的恋人,步履蹒跚的老人……都能在这里看到他们的身影。每天上午九点左右或下午四点左右,总能见到几位老人,应该是住在附近的吧!老人们或是慢慢悠悠地踱着步、或是坐在木椅上晒太阳说着话。我们只是相遇,不曾交谈。见到了微笑一下,算是打招呼。我本是未曾留意过谁,但一位老人还是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身材瘦小,短短的头发花白却整齐,衣着干净得体。每次见到她,都会看到她左肩上挎一个布包。有几次,我看到她坐在椅子上从包里掏出杂志在看,我才知道她的包里装的是书。这个年纪的老人,外出带书看的我还是头回遇到,顿时让我心生敬意--好雅致的一位老人。机缘巧合,我和老人渐渐熟悉了。深秋的一天,我正在玉兰花前的木椅上看书,眼睛觉得疲倦的时候,抬头去看玉兰花时,恰巧看到她从不远处走来,从容缓慢的步子,略带微笑的平静的脸,脖子上挂了一个白色的小方盒,不知道是什么。“你好!来了?”我主动和老人打招呼。“来了!”老人微笑着向我走来,轻轻坐在长椅的另一边。我指着她脖子上挂的小白盒,问:“这是?”“这是我听的佛家的音乐。”她笑着回答,说着低头拿起小白盒对我讲它的用法。我笑着,我原本以为是为了防止老人走失用的呢!随后,我们很自然地聊起来,老人很健谈,眼睛明亮,思路清晰而迅速,表达清楚而大方,她时而抿嘴倾听若有所思,时而爽朗地哈哈大笑,时而把所经历的故事娓娓道来……通过交谈,得知老人生于1933年,已经87岁,很上进,思路清晰,人也开朗。她说:“你以后就把我当朋友吧!”“当然,我早已把您当朋友了!”我应声回答,我们相互留了姓名电话,我这才知道老人叫“赵美兰”。不知为何,这名字居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再见面,便已然老朋友一般了。我们聊家庭、工作,开心的事、烦恼的事,现在和过去……当然,以我聆听老人讲述为主。丰富的人生阅历,犹如一本精彩的独一无二的好书。第一次聊天时,我便在心中赞叹,由衷地为她竖起大拇指:这样坦荡这样努力度过一生,多么充实,多么有意义,虽然历尽了艰辛却又是多么幸福!能结识这样一位老人,又是多么幸运!我也不禁扪心自问:当我老时,能不能也能如此知足且骄傲地回味,为了不虚度此生,我又当如何努力,才能不负此生来这世间一回?她是一位催人奋进的使者,也是我认定的忘年交!大年初一那天上午,我打电话给老人拜年。老人很高兴,我也很开心。后来的日子,阳光灿烂,我们也开始了忘年之交频频的“约会”,每次都是老人主动打电话--我能感觉到是和老朋友交流聊天,老人的真诚和投入。那时,恰逢我的假期,我也得闲,只要老人来电话,便欣然前往,和老人坐在憩园的长椅上聊聊天。老人的话题很广,如何把儿女送回老家坚持工作啦,去内黄下乡如何艰苦啦,自己闺蜜如何错失工作良机啦,大年初一动手备年饭招待三个儿子十几口子一大家子人啦,大年初二如何“革新”去女儿家聚会啦……这其间,所聊话题可谓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然而,老人脸上始终挂着灿烂的笑,时而还会爽朗地大笑,时而又如同少女一般掩嘴而笑,之后又是一脸的云淡风轻,仿佛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讲述最多的,是老人的丈夫——于半丁先生。半丁先生原名于保田,已于2019年因病去世。当说到自己的丈夫,老人的话题更是滔滔不绝,一边说着,一边陷入了沉思,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时光。老人第一次打电话给我时,说有东西要给我,我们相约在憩园,她带给我一本半丁先生的书。我们坐在憩园的玉兰树下,她让我看半丁先生写给她的一篇文章《我的爱妻》。我把这篇文章读给老人听,当我读到年轻的半丁先生去学校看望同样年轻的爱妻,老人一边听着,一边露出少女般的微笑,脸上竟飞上两片粉红的晕,如那淡粉的玉兰花一般。后来,老人又送给我半丁先生的作品集、刊载采访半丁先生文章的报纸,还有她自己出的一本怀念半丁先生的书。从言谈中,我知道,从丈夫去世,她就开始这样赠书了,她要用自己的方式,把先生的精神、先生的作品,传播给更多的人,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半丁先生的作品,每幅都让我叹为观止,其中有多体字作品,有甲骨文……作品行云流水,自然酒脱,或轻盈秀美,或遒劲奔放,技艺精湛,美不胜收。看到这些作品,油然生出一种敬意:一个人要有多么热爱,付出多少艰辛才能习得这样一手好字。我眼前仿佛看到一幅画面:书桌前,儒雅的先生恣意挥毫,身旁一个瘦小的身影忙着折纸、倒墨、递印章……有一次,老人开着玩笑说起,有人说她和蔡先生的闲话,她常和蔡先生相伴去憩园散步。她爽朗地笑着回应嚼舌根的人——“干啥去?”“搞对象去!”一个率直勇敢的智慧老人!虽然只是说笑,却展现了自己的坦荡,她的生活,她的身心,完全以半丁先生为中心——先生去世,她整理他的遗物并精心设计展厅,把先生的作品展示给更多的人看,每时每刻,都在宣讲先生的精神事迹,让它发扬光大,她回忆和先生走过的七十年爱情与亲情的历程,沉浸其中,仿佛半丁先生还在身边,她出的那本书,满满都是对此生与半丁先生相遇、相识、相爱、相伴深深的怀念、感激与眷恋。这样的深情与坚贞,有几人能够体会?!时时,老人的眼角里闪着泪光——相守七十年,从未有过争吵,就这样相濡以沫,这是何其幸运与幸福,这是怎样的爱与深情?我静静聆听着,深深地感动着,我的眼睛也湿润了。抬头,看风中的白玉兰,那般纯洁,那般宁静,那般从容,宛若女神般高贵。三月八日,妇女节,现在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女神节”。在这一天,我去拜访了我心目中的女神赵美兰女士。我们先在憩园相见,我到时,她正和她的朋友们聊天呢。在那里,我给女神以及她的朋友们拍了跳舞的视频,老人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大家很开心,欢快的笑声伴着春风飞上枝头,粉的、白的、紫的玉兰花轻轻摇摆,仿佛在为老人们鼓掌。天色近晚,我与老人相伴回家,“参观”了老人亲手设计的于半丁作品展厅,可以说钦佩且震惊。三室一厅的居室,分书法作品、照片、收藏等几部分展现了半丁先生辉煌的一生。这一切,都出自一直默默陪伴在他身旁的爱妻赵美兰女士之手。从房门上的对联,到屋里满墙的作品……说是“陈列馆”一点也不夸张。难以想象,这位八十七岁的老人在整理丈夫书稿、收藏时花费了多少心血!“陈列馆”对面是老人的住处,房子不大,收拾得极为整洁,没有一件物品是随意摆放的,而且让人觉得舒适,用“一尘不染”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小小的阳台向外延伸改建,成了优雅明亮的阳光房。窗外,一株桃树迎面开放。房间处处显示着老人生活的智慧,简约、优雅,宛若美丽的兰花,品质高洁。不止如此,这位近九旬的老人,生活上极为简单,却从未放松过对精神及生命质量的追求。老人有张小书桌,每天她都要在那里看书、写字,书桌上还摆放着平板电脑,上面有老人的微信,她每天都会在上面学习并与朋友们交流。她的朋友很多,用她自己的话讲,她喜欢和爱看书的人做朋友,她自己很爱看书,尤其喜欢历史类的,看电视也是看历史剧或者关注时事。结束了特殊的拜访,走在回家的路上,夜色如水,而我心中,轻轻掠过一抹兰花的清香,一株兰花悄然绽放——她美丽、纯洁、高贵,自在而悠然。(作者:河南省安阳市安林路小学教师 刘爱国)2024-09-19
-
【视界晨报】“中轴线与永定河的对话”研讨会在京举行4月21日,由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协和东城区作协联合举办的“中轴线与永定河对话”在北京石景山区举行,东城区作协主席韩小蕙、石景山区作协主席李金明以及杨建业、梁彬、海城、胡松夏、代志强、高飞、李美皆、刘辉、仇秀莉、李竞、游经纬、王江江、卫如珍、周治龙、任继兵、冯雷、刘会生、王进、苗天娥、连永旺、杨宏、冀秀成、周芸等30多位作家、诗人出席并进行文学畅谈。东城区作协主席韩小蕙石景山区作协主席李金明大家认为,新时代文学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发挥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作用,充分借助“中轴线与永定河的对话”,搭建好文学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实现文化资源的互动与共享。东城区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杨建业石景山区作协副主席胡松夏东城区作协副主席梁彬大家认为,文学创作要立足现实,新时代文学工作者更要善于发掘和运用好身边的“宝贵资源”。东城区不仅拥有北京城的“中轴线”,而且文物古迹较为集中,有古老而又神秘的秘宗禅林雍和宫、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左祖右社”的太庙、探索天空奥秘的北京古观象台、鸣金擂鼓报时台的钟鼓楼以及正气浩存的文天祥祠、北大红楼、不同时期名人故居,而京西石景山区自古就是首都历史文化重镇,不仅是“北京母亲河”永定河的流经地,还蕴藏着众多人文名胜,西山八大处公园、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明代壁画精品的法海寺、八宝山革命公墓、明代宦官田义墓以及宝胜仙桥、万善桥、慈善寺、双泉寺、承恩寺等,这些都可以融入作家的笔端,成为文学作品的生动底色。韩小蕙与李金明签订《双方共同促进北京中轴线与永定河文学作品创作合作协议》大家认为,新时代文学工作者要不断增强文学担当意识,主动提升艺术审美能力、文字驾驭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善于用身边珍贵的“艺术宝藏”激活艺术思维,勇于探索文学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新途径,才能不断创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讲好新时代的北京故事,绘好伟大中国日新月异的恢弘画卷。“中轴线与永定河对话”活动结束后,东城区作协与石景山区作协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并为石景山区作协新会员段春梅、徐云兰、闫翔宇、周新宇、马赫、王俊杰、韦乾莹、张佳怡、刘苏瞳颁发了会员证。2024-09-19
-
于春生|安阳——我魂牵梦萦的地方2018年11月17日,我写的散文“醉美塞班岛”荣获全国首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一等奖,应邀赴安阳参加颁奖典礼。自此,安阳成为我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地方。人未至 已感受到安阳的温暖收到获奖通知的那天晚上,我欣喜激动的同时,心中未免有些憾意: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是全国性的赛事,颁奖典礼何以在河南省地级市安阳举行?对我而言,安阳是一个陌生的城市。年事已高,只身前往,心中忐忑,家人也不放心。动车在广袤的大地上疾驰,我忽然听到动车广播:“前方到站是安阳东站,有在安阳东站下车的旅客请做好准备,按顺序下车。”哦!地级市安阳还分东站、老站,我到底在安阳东站下车还是到老站下车?若是下错站,那可就麻烦大了。就在我紧张彷徨之时,忽然接到一位陌生女士的电话。她自报家门,温和亲切地说:“于老师好!我是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办公室的小史,欢迎您来安阳参加颁奖典礼。安阳东站快到了,您下车后,我在出站口接您。”哇!这电话打得真及时!她们的工作真细致。人尚未到,我已感受到安阳的温暖。随着出站的人流,我渐渐接近了出站口。隔着护栏,远远望见一位身材高挑,肤白貌美的年轻女士,正高举着接站牌向着出站的人群不停地张望。“史老师好,我是山东代表于春生,感谢您来接我!”出站后,我快步上前与史老师握手致谢。“不用客气。您是我们请来的客人,接站是应该的。”她帮我拉着行李箱,一边走一边接着说:“现在是吃午饭的时候,辽宁、吉林的代表已经到达,在站前广场大王快餐店等候。咱们一起吃午饭,饭后到宾馆休息。”大王快餐店店面不大,很是干净整洁。文友相见,亲如一家。边吃边聊,相谈甚欢。入住宾馆,史女士考虑到我年龄偏大,为我安排了单人房间。这体贴入微的安排,让我深受感动,也解除了我晚上入睡难的后顾之忧。退休前,我长期在省政府办公厅工作,深知组织会议的难处。安阳是一个地级市,承办全国性的会议,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与会代表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乘坐的交通工具不一,到达的时间也不尽一致。会务组人手少,接待任务重。他们不论白天黑夜,无惧天寒地冻,代表随到随接,及时安排食宿。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大赛组委会主任林膑,身兼数职,工作繁忙。可他不摆谱,没架子,像普通工作人员一样,到车站接送代表,安排食宿。颁奖典礼圆满成功,与会代表相继离去。这时,江苏代表老唐突然提出要去林州“红旗渠”采风。尽管只有他一个人,会务组照样安排专人、专车陪同前往。颁奖典礼是短暂的,可它留给我的感动、感悟却是长远的。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颁奖典礼期间遇到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充分展现出安阳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安阳人民淳朴厚重的风气。安阳 开启我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我是一名退休公务员。退休以后的生活将如何度过?是遛鸟、打牌、坐着马扎晒太阳;还是抖擞精神,发挥余热,做些自己喜欢且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这是每一位退休人员所面临的必选课题。文学是我的挚爱,作家是我儿时的梦想。退休后有心学习文学创作。可又感到信心不足。常言“人过四十不学艺”。我已年过花甲,学习文学创作,谈何容易。在这迷茫彷徨的时刻,我有幸来到安阳,参加全国首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颁奖典礼。会场隆重,气氛热烈。伴随着欢快的乐曲声响,我快步登上领奖台,手捧着金灿灿的奖杯,心中是何等的欣喜与激动。这奖杯既是对文学创作的褒奖与肯定,更是无形的鞭策与激励。颁奖典礼台上,林膑主任那慷慨激昂的致辞,像一团火焰,点燃起我文学创作的激情;像嘹亮的号角,催促着我奋勇前行。更让我欣喜的是,在颁奖盛典上,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中国散文泰斗、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著名作家石英先生。85岁高龄的他,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他在讲话中教导大家:“写散文就是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书写那些感动人的事情。”石老的讲话,高屋建瓴,言简意赅,深刻诠释了散文写作的真谛。颁奖典礼后的四年时间,我先后写出散文50余篇,多篇在全国文学创作大赛中荣获特等奖、金奖、一等奖。先后加入了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散文学会,中国散文学会,终于圆了我儿时的作家梦想。2023年10月11日,郦道元文学院首届作家高级研修班暨中媒文化艺术交流工作委员会高峰论坛在安阳举办。研修会上,我又一次见到了90岁高龄的石英老先生。他在《中国文学发展现状及散文创作创新》演讲中,以树立人间正气,提高写作水平为主线,以感恩为本心,结合自身生活阅历、文学创作经历及感悟,就写生活与写思想、写作技巧探索、写作侧重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他倡导大家:要写那些自己熟悉的、感触深刻的事情,从事文学创作要真心、真情、真实。在教学互动阶段,石老就学员提出的“如何提炼主题”“文章怎样开头”“如何写好结尾”等问题,答疑释惑,传道授业。学员们深有感触地说:石老的演讲立意高远,精彩生动,讲到了我们的心坎里。石老的演讲是精彩的,可他为促进文学事业发展,培养文学创作人才,废寝忘食,忘我工作的拼搏精神更是让人敬佩敬仰。谁曾知道,已90岁高龄的他,是克服着多么大的困难赶赴安阳参会的。石老85岁的爱人,患病在身,常年住院,平日都是石老陪伴照顾。为了到安阳授课,他凌晨四点起床,仓促洗漱就餐后,赶乘北京市的第一班公交车去医院。上午服侍老伴,午饭后又赶乘公交车去北京南站,再乘坐高铁晚上赶到安阳。研修会议结束的当晚,石老不让他人陪送,只身一人乘坐高铁深夜赶回北京。石老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离休干部,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原人民日报社高级编审,文艺部副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论年龄、资历、级别,他因公出差,可以由邀请单位或原工作单位安排接送。石老几十年如一日,以“朴厚智纯”为座右铭,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从不给组织添麻烦。出差无论远近、早晚,从不让他人接送。研修会期间,全体学员到安阳市杜庄古镇状元村采风。在郦道元文学院执行院长林膑和郦道元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卢晓夫的多方协调,精心安排下,在状元村状元第,举行了传统隆重的石英收徒拜师仪式。我作为15位拜师弟子的一员,亲耳聆听了恩师的教诲,并庄严宣誓:将谨遵师教,情出本心,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为繁荣我国文学事业作出应有贡献。恩师即将返京。14日上午,我来到石老就寝的房间,师徒同坐床前。恩师手拿刊登我文章的报纸,对我写的散文“母亲的寿衣”进行了精彩点评:“这篇散文写得真实,饱含真情,让人感动。文章的题目有特色,也很新颖。我断定,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重名的。”点评过后,石老端坐写字台,在拜师帖的背面亲笔为我题词:“春生秋实,功莫大焉。”恩师的题词,既是对弟子的褒奖,更寄托着恩师对弟子的殷切希望。恩师教诲,终生铭记。文学之路,永不停息。安阳之行 是文化的朝圣五年时光,两赴安阳。每次到来,都是满怀深情的寻根之旅;每次到来,都是传统文化的朝圣;每次到来,都是心灵的洗礼与涤荡。坐落于安阳市区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其宏大的规模,严谨的布局,鲜明的建筑特色,无不让人惊叹震撼。展厅内,我深情地凝望着那一片片泛黄的、满是包浆的甲骨;仔细端详着那一个个刀刻的、古拙的文字,仿佛在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与沟通。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老祖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每一片甲骨,每一个文字,都是中华先民心血的凝聚和智慧的结晶。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西亚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印度哈拉伯文字,均被历史长河所湮没,而唯有中国的文字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光芒四射。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中国文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一个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的热潮在世界各国蓬勃兴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馆藏,独特的文化内涵,为世人惊叹。博物馆展示的史前陶器、玉器、青铜器、甲骨文等藏品,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尤其是青铜司母戊鼎,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是古代科技与艺术、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结合,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羑里城,亦称文王庙,是阴阳八卦诞生地,也是周易文化发祥地。参观过程中,我在土堆中捡到了一块黑陶片。这黑陶片仅有手指肚大小,通体黝黑,包浆厚实。同行代表看我那兴奋激动的样子,甚是不解地说:“捡到块破陶片子,看把你高兴的。”他不屑一顾,我却如获至宝。我是中国文物学会会员,钟情于古陶文化的收藏与研究。我深知陶片虽小,却意义非凡。陶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的崭新物体,是中华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龙山文化又称为黑陶文化,因首次发掘于山东济南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00余年。龙山文化分布范围广泛,遍及鲁、豫、冀、陕、晋、辽等区域。根据经验判断,这黑陶片是龙山文化时期的东西。由此证明,龙山文化时期,鲁、豫先民是同饮黄河水,同居黄河畔,同根同族的华夏儿女。岳飞庙位于安阳市汤阴县岳庙街,主要由精忠坊、山门、御碑亭、正殿、岳母刺字祠等遗存组成。岳王殿内,民族英雄岳飞坐像端居正中,英武魁伟,气宇轩昂。我与共和国同龄,从小看着《岳飞》小人书,听着评书《岳飞传》长大,岳飞还我山河的英雄气概和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深深感染影响着我的人生。1969年冬,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打响。那时的我已经中专毕业,在省城济南有着稳定的工作。当战事来临,我毅然报名参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没有解放军这所大熔炉的锻炼考验,哪有我成长进步的今天。研修会期间,我们来到红旗渠。凝望展厅内那一把把铁锤钢钎,一个个箩筐,一根根扁担,还有村民在悬崖峭壁间战天斗地的巨幅照片,我禁不住心潮澎湃,泪蒙双眼。英雄的林州人民,使用着最简易的工具,在极端艰险的太行山间,开凿修建出规模浩大的引水渠道,人间奇迹,撼天动地。林州人民用鲜血、汗水凝聚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世代传颂,永放光芒。伟大而神奇的安阳,是我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地方。我热切期盼着再次投入您的怀抱,探索悠久璀璨的历史,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吮吸沃土甘甜的乳汁。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曾经的七朝古都,必将重放异彩,更加璀璨辉煌。作者简介于春生,笔名崖柏。原山东省口岸办主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化网作家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写作学会文化艺术促进会副主席,南国文学社顾问。多篇散文在全国文学创作大赛中荣获特等奖、金奖、一等奖。曾荣获“中国实力派优秀作家”、“2020年中国最美作家”、“国际华人优秀作家”等荣誉称号。(中媒文化融媒体中心)2024-09-19
-
林膑|怀念父亲分享父亲已去十多年仿佛就在一瞬间您静静地走了带着对生活的眷顾亲人的思念家人的爱恋离我们远去那天匆匆离去天流泪了大地银装束裹铁树花谢了为您送别为您祈祷远逝的日夜您的亲人哭了咱家的天塌了京城设起灵堂众僧为您祈祷多想留住您的欢笑天哭疼了大地哭疲惫了亲友哭累了想着您慈祥的面孔看到您伟岸的身影让我们久久不能释怀父亲真地走远了儿女不能相信多次在梦中突然醒来看到您不辞劳苦想起您任劳任怨善良乐于助人的您走了您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求索取默默无闻地奉献作为淮调戏剧的传人中原人民地骄傲父亲走了您要静静地休息您放心吧儿女会孝敬母亲牢记您的淳淳教诲做新时代的楷模父亲走了天堂自在的生活天空自由的翱翔来生我还做您的儿女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我们永远想念您——我亲爱的父亲作者简介林膑,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大视界文化传媒产业(北京)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中华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执行主席、北京写作学会文化艺术促进会执行主席、中媒文化艺术交流工作委员会执行主席、郦道元文学院执行院长、315消费文化网总编,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作品曾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团结网》《中国信息报》《西部时报》《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及人民网、人民论坛、中国作家网等媒体发表两千余篇文章。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文化部文化产业专项基金会“中国文化创新企业专家”、中国中小学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优秀记者等荣誉称号。2024-09-19
-
山东省政府办公厅老干部于春生荣获文学大赛金奖6月17日,南国文学“中大视界杯”征文颁奖典礼暨郦道元文学院第二届高峰论坛在张家界举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退休干部于春生荣获“中大视界杯”文学大赛金奖,并代表获奖嘉宾发言。本次活动是由南国文学社、北京写作学会文化艺术促进会、中国现代文化报刊管理出版社、《青年文学家》杂志社南国文学作家理事会等相关单位主办,来自全国各地文学精英、嘉宾、获奖作者5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其中,有中国当代文坛大家、“文学常青树”、原《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原高级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郦道元文学院院长石英,《诗刊》原编辑、著名诗人大卫,郦道元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南国文学社社长卢小夫,中华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主席、北京写作学会文化艺术促进会主席林膑等大咖和专家莅临现场,以及张家界本土文学协会领导和文友参加了本次活动。于春生在“中大视界杯”颁奖典礼暨郦道元文学院第二届高峰论坛会议上代表获奖嘉宾发言尊敬的石英恩师!尊敬的大卫、杨次洪老师!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文学同仁!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在这浪漫多情的六月,“中大视界”杯征文大赛颁奖典礼暨郦道元文学院第二届高研学习班在墨染山水张家界和人文底蕴厚重的长沙隆重举行。我荣幸获奖,并作为获奖嘉宾发言。值此激动人心的时刻,首先对颁奖典礼的隆重举行和郦道元文学院第二届高研班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举办颁奖典礼、高研班做出贡献的张家界各级领导、文学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文学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艺术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为了促进我国文学事业发展,培养更多的文学创作人才,郦道元文学院,南国文学社为广大文学创作者搭建起“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中大视界杯”文学竞赛平台。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一文学赛事越办越红火,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大赛平台已经成为国内诸多文学赛事中一张靓丽的名片。郦道元文学院、南国文学社,以其卓越的工作,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广大文学创作者的信赖与支持,成为广大文学创作者温馨可人的“家”。我是一名退了休的国家公务员。从首届郦道元文学大赛开始至今,连续参赛,屡获金奖,荣幸地成为了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感恩郦道元文学院,感恩南国文学社,为我扬起文学创作的风帆,圆了我儿时的作家梦想。郦道元文学院、南国文学社组织的每一次颁奖活动,既是对获奖者的褒奖与鼓励,更是向广大文学创作者发出的深入生活,拥抱自然,讴歌祖国壮美河山的动员令;组织的每一次采风活动,使每一位参会作者切身感受到祖国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璀璨,山河之壮丽,民族之伟大,从而激发出极大的创作激情;组织的每一次高研论坛,石英恩师及诸位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文学导师,铄古切今,谆谆教诲,启迪了每一位文学创作者的心扉,领悟到文学写作的真谛。空前伟大的时代,需要文化的引领。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著名作家王蒙说:“我爱这个世界,我写出来的一切都是给世界留下的情书。”愿广大的文学同仁,以文立心,携手并进,向着高处攀登,向着远方前行,用我们手中的笔,谱写出更多更美的华章,给世界留下更多更美的情书。 让我们满怀着对张家界的热爱, 用我们手中的笔,写出更多更美的诗词华章,讴歌墨染山水张家界,让国际国内的人们了解张家界,热爱张家界。谢谢!2024年6月17日作者简介于春生,笔名崖柏。原山东省口岸办主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化网作家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写作学会文化艺术促进会副主席,南国文学社顾问。多篇散文在全国文学创作大赛中荣获特等奖、金奖、一等奖。曾荣获“中国实力派优秀作家”、“2020年中国最美作家”、“国际华人优秀作家”等荣誉称号。2024-09-19
-
何频|吉光片羽自可珍——读王兴舟小品文的感想吉光片羽自可珍——读王兴舟小品文的感想文/何频安阳是个古老而有生机的城市,早先殷墟邺都,后来彰德洹上,这里以商代的甲骨文和新建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代表,一脉相连,拥有丰厚的人文历史背景。而且,作为豫北重镇,它的地理位置也很特别,太行山、红旗渠、古黄河,表里山河,襟带晋冀鲁豫四省。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形成南北大动脉。这样的地方,名人辈出和文化繁荣是题中之意。当地人为此而自豪,为了展示文化古城的现时魅力,《安阳日报》为王兴舟特地辟出一个说文史、话风土、讲道理的专栏“耕雨堂脞谈”,画龙点睛、别开生面。文章收束之际,王兄特地相告。作为好朋友,我几乎每天都要通过朋友圈读此妙文,延续不断、如展手卷,由此获得营养滋润多多。我自告奋勇要说几句赞扬和感谢的话。所谓“脞谈”是掉书袋,打掉这顶文绉绉的纱帽,直白地说,就是闲话与小品,加了随想录和杂感。兴舟兄在日常为政工作中攻坚克难,有体悟和觉悟而记录之;业余时间披星戴月,三更灯火五更鸡,读书有得而记录之;日常行走和出门旅行有所发现,随手提炼记录之;包括文友聚会及各色人等交谈,获得闻所未闻的知识与谈资,事后整理分类而记录之……这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看家本领,是读书人的传统和基本功,所得所成文字不拘长短,统称之为“笔记”可也。这一路一直都有,如山阴道上行,应接不暇。以近些年规模化整理出版的《全宋笔记》为例子,车载斗量堪称。晚近也不逊色,如俞曲园的《春在堂随笔》《茶香室丛抄》,邓拓的《燕山夜话》,秦牧的《艺海拾贝》等,笔记文体是一汪活水,奔流不息且开放。但也不可轻看了此类文字,并非野狐禅和轻薄为文者,如阿狗阿猫都可以。有一道门槛,不低不高——多读书饱读书是起码的,关键还要有眼光和识见,方可沙里披金。比如,刻下流行说乡愁,取材于家乡风物而写作的文字多多,而乡土的东西,要经过文人的吸纳反哺,方可发酵成为文化。一味而说“乡土的即世界的”,那是误读。我很钦佩兴舟的勤奋。勤奋与耐力有毅力,关乎信仰。在网络和快餐文化成主流与时尚的背景下,他还坚持笔耕笔谈、集腋成裘,如果没有文化信仰和自信,不容易坚持下来。兴舟是林州人氏,我们一道在林州洪谷山访古,他告诉我,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决策,就是受到这条前人开山引水的古渠——明代的“谢公渠”的启发,而兴舟的父辈就是当年的修渠人,他也算是“渠二代”了。故而,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家乡工作的兴舟,继承了父辈和前人的精神,也是个文化愚公。兴舟为文驳杂而精道,得益于他的语言功夫好。写散文不是作传奇,特别是小品文,味同嚼蜡不行,肯定没有市场,平铺直叙,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也不行。“脞谈”并非无病呻吟之语,不能局限于邯郸学步的水准。正因为不是虚构作品,所以讲究作者的阅历丰富,凡传世之作,举例《酉阳杂俎》《阅微草堂笔记》,诸如此类,绝不是冬烘先生出手可为。从愚公移山的发源地济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到林州红旗渠,豫界之内的太行山,逶迤南太行,整个一个牛轭形的大转弯,承载了很多故事人物和风物传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也是“脞谈”一路,我格外喜欢施蛰存先生的《云间语小录》。北山老人自述:“我是松江人,在松江成长,住了三十年,才迁居上海,至今六十多年了……使我很有些沧桑之感。闲来无事,写下了许多段关于松江的人物、风俗、土宜、掌故的杂记,名之曰《云间语小录》。”而自告奋勇,为施先生编成这本书的学者沈建中,也是我的朋友。我读,我还抄写,我爱这个笺笺小册二十年了,由衷向往就此模仿出一本书来。南太行通南扯北,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这些年我不知道穿越行走了多少遍,但是,我的悟性、学养和文笔不行,至今也不能为家乡奉献一小本《南太行笔记》,深感力有不逮。仅从这点而言,无论是兴舟已出版的书,还是朋友圈里的文字,我都是认真看的,希望从中获得灵感与借鉴。兴舟的书斋名“耕雨堂”,大胆将孙犁和周作人熔铸一堂。除了孙犁,还有同样也有名的老作家,熟读周作人,得知堂文法笔法亦多,但是忌讳也多,实则是受制于过去的文化语境问题。在《书衣文录》里,孙犁题《知堂谈吃》曰:“至于他早期的文章,余在中学时即读过,他的各种译作,寒斋皆有购存……对其晚景,亦知惋惜。”可是,“人对之否定,是因为他自己不争气,当了汉奸,汉奸可同情乎?前不久,有理论家著文,认为我至今不能原谅周的这一点,是我的思想局限。”人是人,文是文。不因人废文,是古今中外通行的文化传统。兴舟将二者作文的优点熔为一炉,用力继承,表现了他的坦率与磊落,反映了读书界的进步,诚然也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耕雨堂脞谈”历经三年,因为是纸媒写作,很不容易,称为“末班车”也说不定,故稀有而珍贵,对本地和对于作者本人,都很珍贵。雪泥鸿爪留胜迹,希望能早日结集出版,乃善事和风雅事一桩。作者简介何频,本名赵和平,河南修武人,著名的散文随笔作家、专栏作家和文化学者。出版有《羞人的藏书票》《只有梅花是知己》《文人的闲话》《茶事一年间》等多部作品。其中《看草》和《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先后获评2008年度和2012年度“中国最美的书”。2024-09-19
-
【印象人物】江月 | 书虫兴舟印象记书虫兴舟印象记文\江月第一次与兴舟先生相识,是梅馆介绍的,那时刚刚听完颜涛先生的书法讲座,从文化大讲堂的北门出来。 与兴舟先生同行的 ,还有布衣先生。一听梅馆介绍,布衣先生就热情地伸手相握,亲切自然,不像是初次见面,倒像是老友重逢,长者的宽厚与谦逊,使人如沐春风。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兴舟先生叉手站在布衣先生的一侧,个头虽然威猛高大,状貌却略显拘谨,他恭身侍立,默然无语,看他神情,似乎有点骛游天外。他呆立的样子,让我想到了唐代的温庭筠。据说温庭筠才思敏捷,写诗填词根本就不需要起草,八叉手可成八韵,名噪一时。为此,世人送他一个名号叫作“温八叉”。 与兴舟先生不熟,所以他当时酝酿的文章,后来究竟落地了没有,也未可知。其实,拿兴舟先生与“温八叉”作比,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是极不恰当的。温庭筠长得太丑,《旧唐书》有载,因“士行尘杂,不修边幅”,所以有个绰号,叫“温钟馗”。捉鬼的钟馗,若非面目狰狞,本职工作都干不好。兴舟先生则全然不同,他身材高大,一米八余,心宽体胖,眉目清秀。后来与兴舟兄交往渐多,熟络起来,方知他一向话少,周围人无论怎么高谈阔论,只要“战火”不烧到他这一边,他决不会轻易浪费一颗子弹,始终保持着一个倾听者的状态。但,话少,并不意味着他不善言谈,他的“善”谈,表现在一旦开口往往以机锋见长,能用一个字,绝不用一个词;能用一个词,绝不用一个句。如此俭省,仿佛那些个字啊,词啊,句啊,都是他揣在腰包里的宝石,用起来格外珍惜。他若在某个部门当财政大员的话,可以肯定的是,每一分钱都能恰好用在刀刃上,绝对物有所值。他的言语,恰似“三句半”的最后一字,往往因时、因地、因势而押得巧妙。像是摇摆着的小火苗,本来若有若无,忽地一阵风来,那火霎时熊熊燃烧起来,猛地发出毕剥一声脆响,但也只是那一刹那,风住了,小火苗就又恢复了原状。本想在此单列出几个事例来,但一离了那山、那水、那情、那景,种种微妙趣味竟如鱼儿离开了水瓜儿离开了秧,变得索然寡味,只好作罢。 得出的结论是,经常聚聚,举举杯,斗斗嘴,论论道,还是很有必要的。就是这么一个言语悭吝的人,书竟然写了一本又一本。《贮云集》《那时花开》《太行风土小记》《梦里有几朵花儿在开》,还有今天拿在手里的这本《耕雨堂脞谈》。原本说话时极节省的一个字,写进书里,就像是自由落体降在了纸上,因为有了加速度,便也增加了重量,随即洇晕成了一个个词,一排排句,一篇篇文章,仿佛是滴水涌泉,流淌成一条条溪流,渐渐汇成江河湖海。这时候,才发现,他简直就是个话唠!说酒,谈猫,讲蝈蝈,论石榴,山川风物,典籍文化,咋高兴咋来,咋痛快咋说!上一篇还正襟危坐,下一篇就放浪形骸。唏嘘,枯坐,饮酒,弹歌,世间安能有一物,能安放得住他的万千魂魄?兴舟兄爱书。爱到什么程度?姑且称他为书虫吧!想到一件有趣的事。一次,鲁迅研究著名学者黄乔生先生莅临安阳讲学,众人景仰,遂与黄先生小聚。兴舟兄那天很罕见地迟到了,满头大汗,步履匆匆。只见他双手抱着一个大布袋,打开来,是一本本的书,再细看,竟全是黄先生的著述。原来,他把历年来买的黄先生的书全部搬了过来,敬请心中的偶像一一签名。黄先生大为惊讶,没想到在这里能遇到如此狂热的超级粉丝,著述收藏之全,阅读勾画之详,实乃罕有。再看兴舟兄,此时已经兴奋得不住地搓手,脸上的那份满足,那份得意,招来众人的一片羡慕和嫉妒!兴舟兄告诉我们,当时因为拿书拿得急,走又走得慌,书屋狭小上下左右又尽是书,不承想脚下一绊,书架“哗啦”一声倒了,所以狼狈至此。众大笑:这书虫,遭此劫难,爬起来还挺快!老实说,读兴舟兄的小品文,总是产生一种错觉。笔意深远,描画的线条却非常纤细。宛如身着霓裳的女子对镜描眉,描着描着,就描出了窗外的几缕柳烟;描着描着,就描出了远处的一黛远山;描着描着,就把浓浓幽思从心底勾出来一根长长的丝,凝成一条长长的线,缠缠绕绕地,凝在了笔端。书虫,莫非是蚕蛹变的么?2024-09-19
-
陈宝璐|于最美的秋天里,收获岁月的深情(美文)走着,走着,就遇见了秋天,只是夏依然徘徊在季节的渡口,迟迟不肯离去。热浪还是一浪接一浪的袭来,偶尔也会在晚风里捎来一抹微凉。这风中的微凉,可能是对浅秋最好的欢迎和诠释吧。晴日里,太阳光的热,依旧贪婪地趴在枝枝叶叶上,张望这个世界,是不甘,是不舍。阳光不在时,风凉了许多,想来这便是夏天的结局。然而,夏天已成为故事,秋天就成了风景。轻拾几许秋天的凉意,采撷枝头渐浓的秋色,携清风而行,拥落花静美,时光执笔,文字的清香,氤氲着浅秋的风景和秋天里的思悟,轻书秋的诗情,让行走在秋天里的心情,深情着平凡的生活。浅秋的风景,淡淡的,绿肥红瘦里参杂着一点点不明显的黄,浓淡相宜,入了眼帘,更入了心田。一滴秋雨落下,清凉入心,化作相思,隔着窗棂,静静地听,雨打在树叶,这秋便有了韵律。浅秋的雨,飘飘扬扬,洒落整个大地,花草叶上停留,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小水珠,清清莹莹的悬挂于草尖之上,草纤弱,珠璀璨。春花,开了又落了,洒下的种子,在这个季节有了结果,种下希望,在这个季节有了答案。当一枚枚落叶开始踏上归途,便有了凋零的意境,落红遍地,叶落纷纷,这浅秋的风情,缱绻的情怀,又让人心动,陷入遐思。小的时候喜欢秋天,是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对于我这个家在农村的孩子来说,谷物成熟,瓜果飘香,那是一年最好的时候。长大后喜欢秋天,那是因为秋天能卷起思念,让人抬头仰望蓝天,想念家乡的山山水水,想念那一季特有的叶黄。现在喜欢秋天,是因为秋天远去了燥热,带来了凉意,让属于秋天的桂花绽放,让中秋佳节的月更圆。落日,晚霞,红叶,暖阳,这便是秋。秋日,淡淡的风,淡淡的云,淡淡的心情。恰似一种淡然惬意的闲适,一又似一首静美而又婉转的诗。我喜欢漫步在小巷的街头,感受着秋风的轻拂。街道两旁的树木,已经在换着新装,它们的叶子变得微黄而柔软。喜欢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静静地阅读,书中的文字,如同一泓清泉,洗涤着我的心灵,享受一份不被打扰的快乐。将浅秋安置在文字里,以最温柔的姿态,描摹着时光的静好,绽放于流年的眼眸中,寂然着一份清欢。掸开灰色乏味的生活尘埃,去欣赏一朵花的盛开,一束阳光的倾泻,一湖秋水的静谧,于秋风中,轻拾一地阑珊,体味秋的况味,感受秋意锦长,让斑驳的印记诉说着秋水长天的故事。浅秋总是温柔的,看落日余晖,吹温柔晚风,闻八月挂香,一切都温柔的刚刚好。在简约的秋色里,依旧拥有一颗梨花似雪的心。我喜欢简静的日子,就如这浅秋的天空,静静的如一湖澄净的碧水,可人,可心,恬淡而悠然。婉约的秋,丽影如诗如画一般,翩然落于素笺之上,将一段段美好的诗句铺陈开来,醉了心情,醉了墨。踏在浅秋的陌上,天高云淡,空旷静远。躬身弯腰,轻轻捡起一片已被风化的薄如蝉翼的黄叶,刻满了被光阴打磨过的印痕,在每一片叶清晰的脉胳背后,都藏着岁月之美。浅秋里,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那些日常的点滴,如同一片片黄叶,在大自然的画卷中显得格外耀眼,我们感受着岁月的沉淀,体味着生活的美好,或许,这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浅秋,是一个适合思考和反思的季节,在这个季节,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或许,人生就像一片落叶,经历了春夏秋冬的洗礼,才能更加坚强和美丽。或许,人生就像一颗星星,虽然微小,都能在黑暗中闪耀光芒。让我们沉浸在这美丽的季节里,慢度秋日,感受大自然的恩赐,思考人生的意义,珍惜每一个瞬间,让浅秋的风吹走烦恼和疲惫,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感悟生命的美好与真谛。这一刻,我们仿佛看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同秋天的果实,等着我们去采摘,去品味。生命在浅秋中日渐成熟,岁月在生命的轨道上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记,时光流转,日子匆忙,留不住的,是那以水年华。人生路上,每一段路都是一种领悟,即便人生入秋,那也是这一段路程的清欢时光,依然要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在一抹秋色中获得安然淡暖。秋风不语,秋雨微凉,慢度秋日,安然于心。于这个黄绿相间的时节,捡一枚落叶,掬一捧水月,吟一阙诗词,时光执笔,写下秋的心语,抒发秋的心愿,跟着岁月,走入一片静好,寻找生命的真谛,收获岁月心深情,丰硕流年的辛勤。正如泰戈尔所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让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的演绎每一个角色,让生命的每一刻都熠熠生辉。悦赏陌上秋,花开花落亦是景,在日渐萧瑟的风景中,寻得清欢,倾听岁月似语,人间最美在浅秋。于美好的时光里,让心情平静,染香心灵,活出一份属于自己的美丽。作者:陈宝璐,笔名亮剑,大学学历,山西晋城人,高级政工师。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郦道元文学院签约作家,郦道元文学院副院长,中国散文网专栏作家,第五届中国当代实力派优秀作家。作品先后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全国及文学微刊发表。八次获得全国文学大赛一等奖、金奖。来源:散文悦读202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