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才生 | “老树新花,故纸新画”——谈王兴舟的读书观最近,散文作家王兴舟(东坡石)的新著《耕雨堂脞谈》出版,收文99篇,多为读书所得。作者喜爱六朝文字、唐宋笔记、晚明小品,以及古来文人的尺牍序跋,阅读时心念手追,落笔成文。无论随笔、杂感,皆随心所欲,收放自如,简约明快,如话家常,字里行间荡溢着奇妙的文思和悠长的情愫。作者是位作家,也是一位学问家。一部《脞谈》,无所不谈。谈天谈地,谈古谈今,谈酒谈茶,谈诗谈文,谈社会,谈人生,更谈读书之道。作者认为,读书乃寂寞之道,“耐得寂寞,方得真知。”真知者,正确而深刻之认识也。在获取知识的道路上,读书是孤独者的心灵旅行,与尘世之间的喧哗浮躁格格不入。“知识是苦涩的,如茶,不惯苦,是品不到清甜的……”这种“苦涩”是困惑中的沉思,是思疑中的考究,只有耐得寂寞,才可能“驱赶迷茫”,“对抗平庸”。(《读书之苦》)庄子说,"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作者对古往今来的“真人”可谓情有独钟,“如飞蛾见火,见些光亮便要心向往之。”(《说说“四不出”》)全书开篇谈李贽,令人眼前一亮。作者兴致勃勃地讲述这位思想界的奇葩,言其“悲凉之气”“大义存焉”,是别有深义的。《说言祸》中谈孟子,亦意味深长。孟子虽贵为亚圣,却因其民本思想被多次逐出圣庙。如此遭遇令人反思。还有对孔融的赞赏,言其“思想开通,不拘礼法,不畏权贵”,是竹林七贤“精神上的导师”。总之,能“孤独活出一番自己的世界与境界”(《瓦松》),才是高尚而伟大的人格。透过作者“孟浪之心”的“激愤之语”,我们不难窥见所崇仰的人生至境。“欲求灵药换凡骨,先挽天河洗俗情”,惟其读书有方,身在高层,才有了他不同凡响的人生期待:“不迎俗,不谄媚,不趋炎,不附势,不骄矜,不自卑,按照自己的性情生活和工作,在孤寂中保持自己那份宁静与淡泊,那份勤奋与执着,那份思考与探索,不跟风,不惧谤,不懈怠,不失望,把自己人生的步伐走得稳缓而踏实。”(《如是三十年,情总两相牵》)正所谓:“立身无傲骨者,笔下必无飞才;胸中具素心者,舌端斯有惊语。”(明•沈承)这是真文人的思想境界,也是作者人生修养的审美理想。其次,作者认为读书须融入其中,方得其境。书之妙境,惟融入方可得,而融入之功,首在于“敬”,即“对古典的礼敬”。(《读古书》)惟此,方可“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再说读古籍》)这种阅读中的感悟是颇有道理的。不敬难有亲和,不敬难得共鸣。未曾开卷,先设门限,拒人于千里之外,无异于画地为牢。因此,读者“不能过于张扬自己的个性,要学会渐自湮灭其中的方法,以求豁然开朗的效果……”这种沉浸式阅读,正是古人“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理论的现代版。它不仅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也甚合由感而悟由惑而解的欣赏规律。在《脞谈》中,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作者在阅读中的情绪波动和思想变化,比如“心虽苦闷,但形却兴奋”、“人有微叹,忽起乡思”、“心犹戚戚,不知何故,有怆然感”,以及 “舒惬”“惶惑”“凄然”“怅然”等等,如此倾情贯注,聚精会神,自然入文也深,神驰也远。于是有了“突然的小念头,瞬间的小火花”,有了“刹那的顿悟,立地的佛思”(《关于〈耕雨堂脞谈〉》),难怪作者能困守“窄书隅”,“静坐入禅,读写如诗,时光有平仄,也有韵脚,便也自得其乐了。”(《我的书房》)再次,作者认为科学而理性的阅读,应该是回归其位,推陈出新。不能拿今天的标准时尚对照古人,否则,“看到的总是陈腐与旧谬”。古籍之成宝典,实乃后人研读吸收与创新的结果。因此,面对古书,读者应抱宽容的心态。要能“披沙拣金”,从“陈腐”处读出“新奇”来,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夫,那样才能看到“老树新花,故纸新画”。(《读古书》)“如若没有去伪存真的考究,由此及彼的考量,给你的只能是一堆苦涩的难懂的古玩,抑或是一串带有疑问的惊奇!”(《再说读古籍》)惟其对古人文章有正确的理解,才能真正得前人之真髓。挥笔作文,方可“有见识”“有思想”“真性情”“有风趣”(《读古籍》)。观作者《贮云集》《太行风土小记》《梦里有几朵花儿在开》等作品,正是其借鉴与化解古代文学精华的成果。当然,写作中的陈腐之气,不仅文坛有,官场文风亦如是。作者对专制遗留中的盲从与模仿深恶痛绝,直斥那些“用口惠抵实干”的跟屁虫、应声虫“没有头脑,没有思想,没有语言”,“看似喋喋不休,实乃空心老大”,作为领导干部,其语言风格既是思想和能力的展现,领导艺术和技巧的反映,也是工作作风和方法的体现。这种认识可谓举一反三,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又次,作者认为优秀的读者,应该广读博采,以集大成。这一观念是古人“阅者宜博”的阅读思想的延续。读书如餐食,偏嗜之好,通常会致人营养不良,以致为文时“过于偏狭”,犯“持论不公、树帜不彰”之病。也正因如此,他对所读之书,往往多多益善,细大不捐,通过广读博采,弃粗存精,古为今用。从《脞谈》中可以看到作者阅读之繁杂,举凡经史子籍,野史笔记,自然万象,生活百科,无不涉猎。也正因如此,其为文左右逢源,不拘一格,融知识、趣味、思想于一体,化古今中外于一炉,迁想妙得,奇思迭出,读来如嚼橄榄,别有滋味。观其文,识其人。关于《耕雨堂脞谈》的思想内涵,一言难尽。何频先生言其“博杂而精道”,学友教授言其“思有趣”,深以为然。袁枚云:“读书如吃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饭者生痰瘤。”耕雨堂主,思精笔健,善读书者也。书卷气,名士风,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也是一位深得读书三昧的学人。作者简介陈才生,林州人。安阳师院文学院教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 《缪斯钟情的女儿们》《李敖这个人》《李敖的灵与肉》《李敖评传》《才女之路》《用生命种诗的人》《地摊上的诗行》《红粉三千,我只爱一点点》《我的江湖越来越小》《朱德润集校注》《画家的文学气象——朱德润文学研究》《自在文录》等著作。2024-11-02
-
姜超|一碗“毛米粥”一碗“毛米粥”作者|姜超提及“毛米粥”,对于八九十年代后出生的人,已显得非常的陌生,其实煮“毛米粥”拥有数百年历史之久,如今已被岁月尘封,日渐被人们所淡忘。煮“毛米粥”是当地的一个传统乡土风俗,就是无论哪一户人家如果生下男孩,必须煮上一锅抑或几锅“毛米粥”,此粥必须用糯米煮成且在里面放了些白砂糖,存放木桶里用扁担挑着亲自送上门免费给人家吃上一碗抑或一口粥,以示庆贺。(就像如今的风俗生男婴送红鸡蛋一般)人家吃上粥后都给一些小费,少在几分,多在一角,富裕的人家稍多点,给钱是心甘情愿的事,没有钱的人家一样能吃上粥,说几言恭维的话就行了。有关“毛米粥”故事,这是真实的: 在六,七十年代,当时中国乡村相对闭塞,重男轻女的思想传承千古,一时无法改变,不生下一个男丁誓不罢休。在我村有一姓陈的人家,有一妇人,接二连三地生九个女儿,还送二个孩子给人家呢?是因家境极为贫穷。一日下午,这天天气晴朗,这户人家生下一个男婴,鞭炮齐鸣,翌日清晨陈老爷肩挑两大桶“毛米粥”,走村串户,给各家各户送上“毛米粥”,一路嬉笑不停,那瘦削的脸庞像秋阳下盛开的菊花,逢人则说:“我陈家后继有人了!”太阳升得老高了,此时,陈二爷走到我家门前,看到我爷爷咧嘴笑道:“我家真的添了一个大胖小子……啊!”“恭喜!恭喜!”我爷爷连忙地迎了上去边走回答道。于是我爷爷随即就从家里的竹碗柜台拿出一个小碗,陈二叔对爷爷说道:“这碗太小了,找一个稍太的,被人家看到还说我抠门……”陈二叔絮叨着。“你兄弟大方着呢,吃到‘毛米粥’就行了。”我爷爷站在一一旁笑容可掬地解释着。可陈二叔的执拗脾气乡里乡外是出了名的,于是他有一个绰号:“二犟驴。”在我们当地十乡八里提及名字知道他的人不多,一旦叫起“绰号”几乎是家喻戸晓,妇孺皆知,用我们当地一句俗语:上至八十三,下到手里搀。于是我爷爷也二话没说就又走到家里,在锅台上拿出了一个大一点儿饭碗盛了“毛米粥”后,又挑着担粥在乡村小道哼着快乐的小曲,撒下一路欢笑,消失于这方……我睡在床上看着小人书,爷爷和陈二叔的谈笑声听得一清二楚,肚子里饿得咕咕地叫,于是我立即跑出堂屋,纠缠爷爷要吃“毛米粥”,而他执意不给,言称:“这粥等你妈妈回家一起分着吃。”“就给我喝上一口好么?我妈妈在地里干农活,还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呢?……”我央求爷爷道。未等我说完,却被他拒绝了,此时我心里暗自嘀着:“爷爷平日里对我可宠爱了,今天一口粥都不让喝,坏爷爷……”爷爷将这碗“毛米粥”盛放在竹橱柜里,那时候,人们常填不饱肚子,好的食物太诱惑了,我多想吃上这一口“上等”好碗,嘴里吞咽着口水,我走到爷爷的身边,扯拉着他的衣角说道:“……我想喝一口毛米粥,就一口行吗?”我的话语被爷爷打断了,“我说不行,就是不行!你太不懂事了,为什么一心想到自己……”。听到他的一番斥责,我耷拉着脑袋,怏怏不乐地走了卧室,气嘟嘟地流下泪水。我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在地里早点放工回家,盼望早一点吃上口“毛米粥”,窗外的太阳显得格外步履蹒跚,等待是世上最让人倍受焦急的,最折磨人的事,好容易挨到中午时分,我匆忙地走出门外眺望着村东村那座独木桥是必由之路但一直未见到母亲的倩影。过不多时,一串银铃的笑音随风从很远的地方传来,那是妈妈的声音。“——妈妈,回家了,可吃到毛米粥……”我忘情地喊道。此刻我欢噪成一只山雀,当母亲走到家时,我迫不及待地将陈二爷家添了一个男孩还送来一大碗“毛米粥”的事前前后后的经过告诉了她。出我所料,妈妈对着我和爷爷说:这碗粥我们还是不吃吧,让我送给村孤寡老人——吴大奶,近来她佬身体欠差,给她补补身子……”“孩子,听妈妈的话,在困难时人家帮过我们家里人,你爸爸几前年生病时,急需钱用,我上门跟她佬借钱,吴老太一口答应,当即从房间木箱里拿出十五元钱,以解一时燃眉之急。……”母亲用手一边抚摸着我肩膀,一边说道。本来生气的我,经母亲的地一番劝慰,仿佛一下子长大了且懂事理许多,二话没说,我妈妈陪着一起将那碗“毛米粥”径直地向吴老太家中走去,一起消失于村庄那条笔仄小路的尽头……作者简介濯灵客,本名姜超,又名吟诗,教师,江苏滨海县作协会员,胜任过黄海诗社理事。迄今为止,已有数百篇(首)散文、诗歌发表在国家、省、市、县级书刋抑或在网络文学媒介,出版过诗专集《莹雪寒香》,部分作品在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中获奖并入选多种文集,曾受到过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得到当代文学界前辈的悉心指导。2017年12月获中国新诗百年城市文学100位影响力诗人奖,再获我(盐城)市政府颁发的文艺奖,如今授聘为《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担任《中国爱情诗刋》江苏站站长;联合国非官方签约诗人。2024-09-15
-
择一人终老 陪一世同归当你看到我这一文题时一定会怦然心动,必定会责问我:“世上哪有这样的爱情?择一人终老多得去了,而看到对方驾鹤西去自己亦愿一同随行……,这是创作人胡编乱造只为吸引更多的人眼球而已。”“先别谤我,骂我,毁我……。”容我躬身抱拳向读者们以回敬道。几天前我置身于濯灵斋(书房名)精心看书,阅读了好久就将书放在一旁随手刷起抖音,不经意间刷到一个画面题为《相守82年同一天驾鹤西去》,发布人在讲述这个故事时也为之动容泪雨纷飞,不知内情的我不作再多的阐述,在此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不带任何虚构。我妻子的大伯父刚过世不到一个礼拜,大伯母也随后告别人世间。丧事办完之后这件事情一直郁结于心中仿佛成了一个谜团,几次询问妻子也不愿理睬于我,只好搁置一旁。就在去年的一个夏天晚上,我去外婆太家里吃晚饭,当大舅妈与妻子一起拾掇好桌子上的残羹剩饭,洗刷完锅碗瓢盆之后,当我提及起大伯父,大伯母的去世一事,此时此刻的我望着外婆太的神情一下子凝重起,原来高兴的气氛死顿时变得失去欢乐的氛围,好在其他人也没有责怪我,过了几分钟外婆太向我以及家中的人讲述了一个感人且鲜活的爱情故事:大伯父与大伯母在那个封建年代,他们的婚姻哪有自己做主听凭父母之命,当时大伯母年轻时长得非常漂亮,肤白貌美,身材绰约,媒婆几乎踩坏门槛,由于父辈有感情早早就为他们定下这一亲事,故此都一一拒绝。当他们到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龄自然而然就张罗婚庆,那时候家家户户一日三餐填饱肚子都不容易,哪样现在年轻人为办一场风风光光的婚礼,几乎倾尽所有,其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在当时男方家也好女方家也罢,在男女结婚当时上街打二三斤散装酒,再买一二斤猪肉、花生仁……请几个亲戚和玩得要好的朋友吃一顿酒桌完事。婚后大伯父与大伯母相处十分和睦,很少吵闹更别说动手动脚的大打出手。大伯父性急遇到事情总火急火燎,大伯母个性缓慢,做事有主张,有远见,两个人一急一缓是一种互补。一转眼之间默默地相伴七十岁多年,膝下承欢,子孙满堂。人到一定的岁数大伯母先病倒瘫痪在床近十年,尽是大伯父日夜守护,饿了送来饭食,还一勺一的喂,渴了端来茶水一囗口的喂,儿女们像长大的鸟儿早就飞向遥远,患病期间儿女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家庭哪有空间照顾二佬。本以为大伯母先离开这个世界。也许由于大伯父常年累月的劳累,从患病抢救到辞世仅仅三、四天时间,可见人生的生命好此脆弱不堪。当大伯父从医院抬了回来,大伯母听到噩耗,儿孙以及亲友们劝她节哀顺变,对人面面相觑不说一句话,只是泪流满面。有一反常现象引起人们重视们,她从不喊一声饿,不喝一口水,更不吃一点食物。丧事办完仍一直坚持,不知有家人劝慰也不张口。对人任何人都说一句相同的语:“我不饿”。临死之际对我外婆太说了最后一句话“——我去找爹爹团聚了。”当时我的外婆太就在她的床头旁。“妈妈,你怎么流泪了?”坐在一旁的二姨娘说道。“这就是普通人的真正爱情,他们没有掷地有声的海誓山盟,只有择一人终老,守一世同的情怀。”我心里幽思着。又一则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再一次演绎,看后令无数人内心情感之堤破防,仰天泪雨婆娑。据养老院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85岁的李奶奶与87岁的刘爷爷是养老院中最令人羡慕的一对伴侣。每日东方泛起鱼肚白,李奶奶便推着轮椅上的刘爷爷在院中悠然漫步,二佬一脸笑意犹如春天绽放的花朵,洋溢着无尽温馨与幸福。一日,护士小刘在院中细心修剪花草,李奶奶悄然走近轻声对小刘说:“小刘,我和老刘经过协商,我们打算一同离去不想为子女们带来更多的烦恼。”小刘闻言大惊失色面露不解:“奶奶,您是说……”李奶奶的眼神透视出一种坚若磐石般的执著:“我们决定在彼此间陪伴下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这是深思熟虑后的抉择,老伴身体每况愈下撑不了多久。”小刘当即劝阻讲了许多道理。奶却轻轻摇头:“我们相伴六十余载一起共担岁月风雨,患难与共,不愿分离一日。这一份深情,你们这一代年轻人难以体会的。”说完话后她举目远望着遥远的池塘继续说道:“我们想在那里结束旅程,我先送老伴儿一程随后跟上……”小刘震惊之余,再一次极力反对,但李奶奶莞尔一笑反而安抚道:“小刘别担忧。我们心意已决,只是提前告知,以免你太过伤心。这些年来多亏你耐心的照顾比我亲身儿女们好多了。务必不要告诉任何人请保守秘密。”至从听到李奶奶的那番话后小刘平时格外关照二佬,每一次上班或者是下班都开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嘘寒问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李奶奶与刘爷爷的生活依旧平静若水,天天散步、谈笑、观戏,那日之言好似变成窗外风中一缕飘逝而去的云影。然而就在当天早上李奶奶拿出儿女们春节期间买的新衣服换上后,与其他老人们一起吃过早饭,向养老院工作人员打了招呼说用手推车把老伴推出到前面不远的公园里逛一逛,因为每天吃过早饭之后这是二佬必做的事情,李奶奶陪着刘爷爷一边走一边谈笑风生,李奶奶对老伴说道:“你我从结婚到现在已有七十多年了,一路走来经历了人生的坎坎坷坷,幸福时光一起分享,际遇人生的凄风苦雨共同承担,你在年轻时为我为这个家庭付出更多,从没有打骂过我,恐怕我有错了事也不过多责怪,这一生就心满意足了!”“老伴儿,你跟我也十分辛苦,过去我们家也像其它家庭一样亦很贫穷,与我一样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长大。至身体患病你不分昼夜照顾我……”刘爷爷眼里闪着晶莹莹的泪光。“儿女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家庭无法照顾我们,将我们送到养老院理解孩子们难处,你近来身体状况更显不好,你走了,我不想一个人孤伶伶活在这个世界……”“老伴儿,有你相伴一起离去……”刘爷爷抬头仰望天空中飞掠的鸟儿笑了。李奶奶推着刘爷爷找到一隅僻静之处缓缓向池塘走去。李奶奶深情凝望刘爷爷,随后缓缓将轮椅推入水中。刘爷爷安详而坐没有任何挣扎,李奶奶则立于岸边,眼神温柔而决绝。随着轮椅逐渐淹没水中,刘爷爷的身影渐渐消失,李奶奶望向碧水中老伴的身影毅然决然步入池塘投入河中。当人们赶到河边时,四周一片宁静,唯有水面泛着粼粼波浪,仿佛在诉说着这段超越生死的爱情传奇。养老院工作人员小刘听到这一消息情不自禁的回忆起与他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终于领悟到这是他们最温柔的告别。这一则平凡且伟大的爱情故事令世人为之感动泪奔,他们没有太多海誓山盟,对爱情拥有一种“生不同日,死要同时同穴”的执著信仰。我们在古代民间神话《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中看到过,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找到真正爱情的诠释。人一旦到了风烛残年都不想拖累自己的儿孙们,都想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多么地想望自己变成隆冬时的一枚落叶悄无声息从生命之树上凋敝,让躯体、灵魂与大地融为一体。作者简介濯灵客,本名姜超,又名吟诗,教师,江苏滨海县作协会员,胜任过黄海诗社理事。迄今为止,已有数百篇(首)散文、诗歌发表在国家、省、市、县级书刋抑或在网络文学媒介,出版过诗专集《莹雪寒香》,部分作品在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中获奖并入选多种文集,曾受到过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得到当代文学界前辈的悉心指导。2017年12月获中国新诗百年城市文学100位影响力诗人奖,再获我(盐城)市政府颁发的文艺奖,如今授聘为《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担任《中国爱情诗刋》江苏站站长;联合国非官方签约诗人。2024-09-15
-
魏延庆|沁园春·教师节走笔【沁园春·教师节走笔】秋色铺云,玉露凝霜,邺下峥嵘。看杏坛桃李,芬芳暗许,弦歌不辍,钟吕宏声。教海无涯,舟山有径,润得青衿燃慧灯。逢佳节,凭千般书信,德泽丹缨。曾经共客南城。幸师道,尊前忆此生。有海棠争艳,幽兰催鼓,诗书漫卷,夙夜勤耕。化雨春风,藏名秋水,师者仁心椿茂庭。微吟罢,念师恩似海,倾我忠贞。【望海潮·甲辰年教师节有怀】七朝都会,三曹神韵,兰章赫奕文峰。铜雀画桥,圭塘钓客,参差年少衰翁。弹铗看萍踪。古今多少事,都付匆匆。邺水汤汤,春秋残梦已成空。卅年邺下情浓。有三湖夜雨,十里春风。琴瑟杏云,流苏竹影,弦歌不辍藏龙。还念魏家璁。嗟潮来潮去,谁是英雄。夙夜追光不止,来去自从容。作者简介魏延庆 (1971.10-)男,笔名瘦石,校园诗人,青年学者,副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七子诗社成员,现任安阳师范学院档案馆、校史馆馆长。已出版专著《与智慧一起成长》、诗文集《空谷见幽兰》《弄菊香满衣》《流年美如斯》《再顾已倾城》等11部,作品获全国诗歌大赛一、二等奖,入选全国首批“红色记忆芯片”数据库、大别山干部学院培训教材、《上海滩诗叶》等。2024-09-15
-
魏来安:山河履痕 行者无疆——阅读许道连撰著《山河履痕》记履痕,就是人生的轨迹。前几日我收到许道连老师撰著的《山河履痕》文集,甚是喜悦。许老师是我多年的文友,且趣味相投。收到文集我如获至宝,一口气阅读了数篇,仿佛神游万重山。冥冥中唐人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就在足下。也验证了潘漠华老师在《回望》中的描述:“许多不相识的人们,在我过来的足迹上,又加上错乱的新的履痕了。”,许老师的《山河履痕》让我慕名祖国山河。有道是:“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我老师许道连,现供职于安徽省霍邱县财政局,会计师、高级采购师,政府津贴享受者。2016年加入安徽省作协,又为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望月文学》杂志特约作家。其作品先后在《安徽日报》《安徽财税报》《安徽经济报》《天津城市快报》《东海日报》《潮州日报》《马鞍日报》《华东旅游报》《皖西日报》《大别山晨刊》等报刊刊出,同时,还在《江淮文学》《作家平台》《分水岭》《香落尘外》《时花文学》《同步悦读》《百木春深》《文学沙龙》《今日头条》等文学刊物及网络发表大量文学作品。并组织编辑出版《霍邱风情》,参与编辑出版《现代散文网精选集》《中国当代优秀作家散文选》《香落尘外散文集萃》等文学书集。作品《漫话姜家湖》和《异乡同源话松滋》分获中国作协《文艺报》社和中国作协《中国作家》杂志二等奖,在中华文艺全国文学创作大赛中多篇作品获奖,并纳入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许老师在《人间仙境紫薇山》中描写到:“巢湖北郊有座山叫紫薇山,并不是山体外形象紫薇花而得名,而是取自天上的紫微星而得名。人们为什么用“薇”而不用“微”呢?是一种习惯还是赋予它紫薇般的诗情“花意”,我不得而知。但山上的溶洞,洞口有个亭楼式建筑,上方匾额所书“紫微洞天”,用的仍是这个“微”字。两侧的楹联“紫气腾盈纵横十里生秀色,微风荡漾经纬万方蔚雅怀”。也找不到“薇”字。看来用天宇之星的名字作为山名、洞名更具浩瀚之气,恒久之意。这也许是我去过几次紫薇洞若有所思的一点感悟吧”。阅读罢,又让你《走进白马尖》:“我曾去过一些名山大川,被那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奇观折服过,被那里丰厚的人文景观吸引过,它们也都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人生阅历的一部分。而白马尖却别有风味,它纯天然,更原生态。山中没有亭阁和寺庙等人工建筑,除人行步道外,少有人工雕凿的痕迹。这是一方多么原始、纯真的神圣之地啊!”是啊,祖国山河的确让人流连忘返。在读《小城月色》时“不知从什么时候,小城的月亮变得孤独起来。住在小城的人们是难以看见明亮的月亮的,因为高高的楼房总是挡住了人们想一睹月亮真容的视线。即使你走进大街的中间,你望见的月亮也不是那么清澈、明亮。高楼的装饰灯,门市的霓虹灯以及光亮的路灯,使得月亮失去了古老的韵味。人们习惯了在阳光下忙碌迁徙,在路灯下穿行,却没有时间仰望小城清风夜空中的那一轮月亮。我想,即使是古时文人墨客生活在当下的市井小城中,也很难写出“月破云裳花弄影”“月落鸟啼霜满天”和“春江花月夜”美妙诗句来;孩子们也很少听到大人们讲述“嫦娥和玉兔”,“吴刚月中砍桂树”等美丽传说;青年情侣们更少了“月亮走我也走”“月亮代表我的心”那份浪漫和忠贞。一段沉思的文字,让读者感慨万千。但《厚重淳朴的古运漕》“南倚大别山脉,西襟豫地,北负长淮。而运漕属含山境内, 裕溪河、牛屯河将其环抱其中, 东临长江,西近巢湖。相传,夏禹治水“凿东关石梁为渡漕”时,这里有了自然的河流,久经流沙淤积变化,逐步形成为“蓼花洲”。 南朝梁武帝派东魏大将军侯景引兵渡江,开发了这片荒芜的土地。三国时,曹操举兵伐吴,在这里屯兵,为行军作战和粮草运输之便,继续开挖漕河。明朝成化年间,运漕镇由河名衍化而成。看来两地以“蓼”作为地名是因为多生长蓼草的缘故”。又让你回顾历史。读《秋行老街古巷》时,你仿佛,“行走在古巷之中,仿佛穿越了时空,望见一队队推着满载货物的木轮小车,吱吱呀呀地穿街而过;又仿佛望见一群玩童用带有铁钩的竹竿,推着铁环沿石板沟痕叮叮当当地你追我赶,奔跑在街巷之中;耳旁仿佛听到从远古传来的歌谣:“鹅卵石路面羊肠子街,木板铺面挨个儿排,那酒店的酒幡抬头可见,八面商贾招摇而来”。的确,在古巷中随处可见一些老字号商铺,什么“承古斋”“徐天元伞店”以及铁匠铺、假山盆景、根雕工艺店、酒楼、茶社等,展现了时代的风采。那《窗棂上的牵牛花》,可见自然界的生命。你看“牵牛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当我顺着它的茎寻找它的根时,发现它是从院内花盆间的地砖缝隙中生长出来的。它不需要施肥,也不需要浇水,如大地间自然生长的小草,对生长环境从不挑挑拣拣。只要有土壤,有阳光,借助于一堵矮墙,一段疏篱,一棵树木,哪怕一堆瓦砾,都可以生根,发芽。即便匍匐在地,也紧贴着大地的胸膛,尽力攀爬。此时,若是得到一点支撑,便毫不含糊,舞蹈飞旋而上,向着阳光,向着天空,以昂扬的姿态,竭尽所能,朝更高、更远的地方蔓延它的生命力: 绿意盎然,花朵绽放,潇潇洒洒,笑迎晨曦与月光。”美丽而富有生命的文字,带读者又步入新的生活。再读《秋韵平江路》你又仿佛“漫步在古巷中,老宅住户大多是开着“小轩窗”的房屋山墙,还有后院。灯光下随处可见从青砖墙头、墙脚、桥基石缝冒出的树枝杂草,多情的柳枝轻拂雕花瓦当,婀娜多姿。在小河与旧宅老屋狭小的通道间,商人们贴墙放着一个小方桌和两个高脚凳形成一个小单元,间隔着一字摆开供游人们吃烧烤喝啤酒。坐在这里的人们边饮酒畅谈,边听小桥流水,看桨摇船移,观繁华街景,显得是如此悠然惬意”。跟随文字,“当你走出古巷穿过石桥折返老街,此时,从茶楼上传来悠扬的评弹小曲,那曲调唱腔在街巷中久久回荡,令我心醉,使我痴迷。再回首望一眼这古朴灵秀的平江路,不禁感慨”。——啊,好一副现代人的“清明上河图”。翻到《秋韵马鬃岭》时,“虽然是枯水季节,但散落在山间的瀑布仍飞流不断。水流之处,积水成潭,潭水碧蓝幽深,清澈见底。躺在水下正晒着太阳的,那白的,黄的,黑的以及红色的小石块,在粼粼碧波中折射出耀眼的光彩。由此使我想起了四川黄龙的五彩池,相比之下毫不逊色。在水中还不时游弋着不知名的山涧小鱼,相互追嬉,吞食着水面上的浮叶和杂草,令游人不时驻足观赏。”让人心旷神怡。跟随文字“我们徜徉在山谷中,行走在溪水旁,那金黄色的,橙色的,红色的树叶随着秋风在空中纷纷扬扬,或飘落在栈道上,或洒落在溪水中,斑斓的树叶随溪水流向谷底,流向远方”。借用“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那美妙的诗句,来描绘深秋的马鬃岭,真是诗人的另一番意境。在深秋时节的马鬃岭,那景色之美,是一种成熟的美,一种奉献的美。阅览《山河履痕》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造化和神奇,给人们带来享受的同时,让读者感悟到人生只有经历了少年的求知和砺练,人生才会绚丽多彩。有道是:读书的人读的不是书,是人生。在豆蔻年华,读到的是多姿多彩。在耄耋之年,读出的是豁然自足。当你坐在生活的前排,生活会磨练我们的经历。我们要珍惜这些可贵的东西,永远不要放弃前进的机会,把握好生活赐予我们的每一个胜利的契机,让我们留住生活的每一缕灿烂阳光。作者简介魏来安,字旭,笔名秋枫,男,安徽省定远县人,毕业于安徽大学。原来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机关党委书记。现任来安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滁州市散文家协会副主席、郦道元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现代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现代文化报(网)副总编;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诗歌学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安徽作家研修班学员;《青年文学家》《南边文艺》《南国文学》《黄河文艺》《中散北戴河基地》签约作家。其撰著的散文、诗歌、小小说等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报刊和网络刊登发表。散文集《十月的秋》《夏日和风》等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和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诗歌集《写在春天》由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图书并被北京清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代文学馆、安徽省图书馆等收藏。2024-09-15
-
第三届郦道元文学大赛颁奖盛典暨南国文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5月13至15日,全国第三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颁奖盛典暨南国文学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人民日报》社原高级编审石英,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著名军史专家、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协主席李金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解放军报原政工部主编凌翔,中国作家协会员、北京键川文化中心主席胡松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辛茜,中华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执行主席、北京写作学会文化艺术促进会执行主席、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组委会执行主任林膑,《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总编辑助理李晓玲,北京写作学会文化艺术促进会副秘书长、中华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南国作家学会主席、青年文学家南国文学理事会主席卢小夫等领导参加了此次颁奖盛典。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王宗仁,中国冶金作协主席、著名作家张欣民等发来贺信,会议由李玉森主持。中华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执行主席、北京写作学会文化艺术促进会执行主席、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组委会执行主任林膑在讲话中强调,举办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旨在传承和发展古典的山水文学和当代的自然文学,探寻和丰富文学的意义和价值。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以山水文学为主,很多著名的旅游景点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的蕴含和融合,沈从文带飞了凤凰,贾平凹写火了商州,汪曾祺写活了高邮等等,彰显了文学的价值所在。组委会副主任卢小夫在讲话中说:祖国的山水哪里有多美,我们的作品就会书写得有多远!这第三届郦道元山水征文获奖作品可谓美不胜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每一位郦道元征文获奖者又何其不是心怀山水,陶醉于山水之中的性情中人?情之所至,发乎为文。“诗之所至,情无不至。情之所至,诗以之至。”也!石英、红孩、李金明、胡松夏、凌翔、辛茜等宣读了郦道元文学奖、第五届当代实力派优秀作家和南国文学社优秀主编、优秀主任、优秀编委、优秀社长等获奖名单并为获奖代表颁发荣誉证书。获奖作者刘天德、魏来安、陈宝璐、孟丽华、吴云峰、王小燕等发表了获奖感言。石英在讲话中着重指出,郦道元山水文学奖展示了中国山水文学今年的杰出成就,见证着中国山水文学与时代、与人民的紧密联系,见证着各位获奖者的卓越创造。代表了新时代中国山水文学在创作方面的高度和水准,展现了中国山水文学反映现实、讲述中国故事的活跃探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学习,潜心创作,用更多的好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颁奖盛典结束后还举行了郦道元山水文院研讨会及采风活动。获奖代表发表获奖感言(史超君 桑星星)202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