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届当代实力派书画名家——陈劭平陈劭平,笔名瓦叟,福州人。供职于省直机关,已退休。现为福建省美术家、书法家协会会员,郦道元文学院签约作家,省人大书画院副秘书长,福建省社会建设研究会会长。从小读点哲学,喜欢诗词书画,参加省内外一些展赛并获奖。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过诸如《谈民主的非服从性和可操作性》《百年红楼辨真假——还〈红楼梦〉后四十回一个公道》等论文。2010 年,论文《试论〈大学〉与书法》在第三届梁披云杯大展上获奖。2024-09-19
-
张荣才|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我眼中的画家胡定南墨落苍茫云水边,虬杆盘曲扫寒烟。六龙影晃连三岳,八骏光摇醉九仙。银汉凌霜争日月,朔风带雪动山川。干云浩气满天地,万树谁能与比肩?一一题胡定南先生画柏胡定南,1950年生于山东章丘市,国家美术专业研究馆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章丘市美术馆馆长。曾多次担任山东省文化艺术高级职称(美术)评审评委。其古柏作品《凝聚力》《民族魂》《风骨》《气节》《生命力》《柏魂》《丰碑》《春秋赋》《柏荫雅集》等作品被海内外多个重要场馆收藏。胡定南其人,性纯厚,幼聪颖,朴实无华,大半生时间将一腔浓情,全部融化于墨池,浇铸于松柏国魂之中。松柏,自古以来被赋予精神、气节和力量的象征。在先秦、魏晋、唐宋的诗人作品中,写松柏的诗词作品很好,其中阮籍、李白、杜甫、白居易、卢照邻、岑参等都是写松柏的高手。在众多的松柏诗中,唐朝李山甫松柏诗传诵尤为广泛:“地耸苍龙势抱云,天教青共众材分。孤标百尺雪中见,长啸一声风里闻”。胡定南,酷爱柏树,尤爱画柏。他认为柏树文化源远流长,和银杏树一样,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画柏树就是传承优秀文化,因而将画柏树视为他的毕生追求,从而走出了一条闪光的艺术之路。胡定南画柏,首先起因于他对柏树的崇拜。松柏不但入诗,万千树种,唯它赫然入仕。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中途遇雨,于是避雨于大柏树下,因柏树护驾有功,遂封为“五大夫”爵位。对此,胡定南多次登泰山,入岱廟,观察汉柏、描摩秦柏。之后数次到嵩山写生“大将军柏”。史传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嵩山时(现嵩阳书院),见三株古柏冠盖入云,数人合抱不交,心中大喜,遂将其封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职务,其中二将军据今约4500多年,依然枝繁叶茂。树木入文臣武官之列且位据高位,全世界唯柏树一例可查。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轩辕庙正殿的右前方,还有一棵“挂甲柏”,又称“将军树”。志书记载,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挂甲于此树。此柏斑痕密布,纵横成行,树干上全是洞孔,似有断钉在内,更为奇特的是,每到清明多雨时节,小孔中柏液渗 出球状粒粒珍珠晶体,阳光一照五彩纷呈,为黄帝陵平添一抹亮丽。胡定南说,我画柏的许多灵感,好多来自于这几处的苍柏之下。胡定南画松柏,其次得益于他和松柏的交流和理解。“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每当他读苏轼这段文字,无不心潮澎湃。它蓄着人世的深情,精神、和力量。“我几十年画古柏树,不是仰慕它的官衔爵位,从心里说,完全是出于对柏树文化的向往和崇拜,我认为,现存的中国古柏树,就是中国活着的文字,长青的活化石!不看古柏,就不知道我们国家的伟大。古柏只所以圪立五千年不倒,枝繁叶茂,首要的就是不畏艰险的抗争精神。我个人认为,柏树就是国家的脊梁 ,民族的精神,人民的力量,一句话,几千年松柏就是我们国家的灵魂!所以,我喜欢画柏树”。艺术来源于生活,胡定南深明此理,为了画出古柏的灵魂,他有时为写生坐在古柏下,一坐一天,直到天黑。身边就带一瓶矿泉水,二个干烧饼,一包小咸菜,对着古柏,来回打量,看柏的旋曲,峥嵘、看柏的环境、看柏的气势,不受季节影响,越是冰雪覆盖、寒风呼啸的特殊天气,他观察的越频繁,越细微,看柏在冰雪中的形态。看风摇古柏的姿势,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所以,他画的古柏,冥冥之中有凛然天地的对话声,挺拔、苍翠、威严……胡定南画古柏树的艺术成就,重在笔法的灵动和创新。他笔下松柏,遵循由散到聚,由干到枝,由浅入深,由轻到重之法,躯干先出宣纸,然后手腕一拧,杆就有了龙的苍劲,然后开始点缀枝叶、人物、楼榭、亭阁,点点如神来之笔,倾刻间便有泉吟、雾漫、云飞、江鸣,松柏立马呈现出气吞河岳,凌空飞旋之状……近年来,胡先生打破传统的以山为主、古木为辅的画法,改以古木为主,山水点缀的手法,形成了他独有的艺术特色,被美术评论家们推为“泰山画派”的一代宗师。除了画柏,他还致力于北方山水画的创作研究,探讨中国毛笔散锋的充分利用,通过运其画作不仅充分体现了北方的雄浑凌厉之美笔过程的捻、转、顺、逆、顿、挫及水墨的浓淡干湿变化,使散锋效果散而不乱,以少胜多,力透纸背,同时广泛吸收了岭南画派的技法而显温润空灵,丰富了传统笔墨的表现技法,卓而不群,自成一家,因而他的画作更具创新艺术和现代审美情趣……人格魅力荡心潮。胡定南画松柏,在书画艺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求画、索画的人络驿不绝,但他能应尽应,从不吝色。沈鹏先生有一次从北京全国美展和中国书画报上看到胡定南画的古柏,感到非常震撼,便找人与胡定南联系,转达了对他画作的高度评价,并随即赠送了书法题词。胡定南突然收到两份珍贵的文化厚礼,心潮难平,为感谢沈老的鼓励,于是画了张三尺松柏图,请人代为转赠感激之情。没想到不长时间,胡定南再次收到沈老送的唐诗四尺书法,在书画界传为美谈。这件事情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但胡定南一想到沈鹏先生的关心支持,便心潮滚滚……苏轼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胡定南先生虽不属超世之才,但凭其崇拜的松柏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一路负重前行,走出了一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作新路子……(作者/张荣才;配图:胡定南作品)2024-09-19
-
【中大视界】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黄魁生书法作品赏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黄魁生书法作品赏析黄魁生。字超然,号龙洞山人、九梅村村长。斋室名:九梅村。河北省武安市东梁庄村人,大专文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某部司令部参谋、中共武安市纪委常委、武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武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武安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现为中国花卉协会会员、梅花腊梅分会会员、中国观赏石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武安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武安市摄影家协会艺术顾问。魁生自幼秉直刚烈,襟怀豪迈,酷爱书法艺术。初由书法家李英才先生发蒙,在京服役期间曾受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李铎老师指教。后毕业于江苏无锡书法艺术专科学校,进而对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美学和技法进行了系统学习研究,日有进境,所获非浅。其作品在1983年至1990年间,先后获得了全国书法大赛一二三等奖。被分别载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台湾《新编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等辞书,另载入《武安县志》《武安市志》、《武安文学艺术人物录》、《武安市当代美术书法摄影作品选集》等,武安电视台《洺河话语》栏目、武安市旅游音乐广播电台《名流会客室》、邯郸电视台《我们邯郸》栏目和《河北法制报》《燕赵都市报》《邯郸日报》《邯郸市报》及《视点人物》杂志都分别播(刊)发了对他的专题采访。魁生习书强调“重传统诚入勇出,随时代觅我塑我”,作书不尚时习,恶以媚态娱人,敬畏传统,遵规守法,善于留,谨于放。他上溯篆籀,下逮隶分,工隶兼习草书。其隶书初学《曹全碑》《张迁碑》,后对《石门颂》用功最深。草书学习,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在京服役期间,得古印竹纸《草字汇》全卷,又在琉璃厂古旧书店购得《草诀百韵歌》一册,当时因碑帖奇缺,魁生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曾遍临百家字法,不计晨昏寒暑,背记《草诀百韵歌》。后系统深入,先取法怀素、张旭及智勇禅师。花甲以后,转学孙过庭《书谱》,亦爱其《景福殿赋》。古稀年对王献之一笔书和王铎草书兴趣大增、尤喜其连绵跌宕、雄逸成熟,用墨涨收清绝,行笔收放自如,结体欹正变化,线条枯实相应、章法变化丰富之书风。深悟其凌空落笔,方圆兼施,方则劲挺,圆则迟涩,突出激荡跳跃,突兀起伏,正欹分明,错落有致的用笔节奏。魁生习书能师古而不离不泥,法前贤而不囿不迷,做到了循规蹈矩并出古觅新、穷极变化间草隶书各有千秋。几十年来精研“篆籀”和“骨法”用笔,如钢针划石且疾涩并用、浑厚凝重中灵活畅达、乍徐忽疾能骤提即顿、笔速擒纵自如又节奏明显。用墨五色皆备能苍润交融、常惜墨如金又浓淡枯润白齐备。结体险峻诡诈连奇崛古拙,正欹相间平险相侵而疏密有致。章法明朗错落处布白相承起伏,首尾顾盼照应间通篇自得盈虚。他的骨法草书追求雄浑豪肆高古博大、规矩洗练不激不厉、开合有度收放适宜之情趣;他的流线隶书力求平实简淡稚拙清逸、取奇祛怪趋险守稳、凝重清丽尚古追新之书风。其作品得山林雅逸之气而自成一家。魁生为追求字外功夫,贪婪地从其他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继而对奇石盆景艺术,摄影绘画艺术,建筑造型艺术等进行了系统探讨研究,并对秦砖汉瓦,老庄诸子,诗词格律,联语应对等产生浓厚兴趣,一路广收博敛,寒来暑往后亦尤具心得。为广视野,富胸襟,冶情操,魁生曾登泰山,谒金陵,驻京华,访长安,赴黄山,逰三峡,斜阳古道,策骞访碑,观览名山胜境,寻访先贤遗迹,悟其纵横之妙,探找蕴藏秘奥,日积月累亦收获甚丰。因此,对魁生的书法艺术,有世人在报刊发表文章,用清人刘开的话赞曰:“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可谓是“守古塑新,精到独步”“他的流线隶、骨法草,能化古为今、笔随时代并响誉城乡,不愧为武安书坛二奇之一”。武安书坛“二奇”名字的由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某年的夏天,文化馆馆长李恒昶及王福贵、谢入相、黄魁生、胡宝生、工会王潜等人一起,在文化馆南窗大屋聊天。其中有一段对话,李恒昶对大家说:“你们书协有俩扯淡人,净写扯淡字,黄魁生的隶书、胡宝生的行书,奇离古怪,不走寻常路,给谁都不一样!”谢入相调侃说:“我给你俩起个外号吧,叫武安书协二奇,拼起来叫黄大奇、胡二奇!咋样?哈哈!"王福贵老师说:“这个外号不赖,以后就叫你俩武安书协二奇吧”。那年冬天,王潜在《邯郸日报》发了一篇《武安书坛二奇之一黄魁生》的采访短文,2001年武安市政协编撰《武安文学艺术人物录》时,主编李栓庆主任,就把黄魁生、胡宝生的《艺术简介》的题名,使用了“武安书坛二奇之一”的称谓。九梅村村长名字的由来我平生四好:书法、奇石、摄影、养梅花。为了附庸风雅,1981年时,我给我的书房起了一个名字,叫:“九梅村”。后来学上网,需要有个网名,当时我想以九梅村为网名,但感到“九梅村”不是个人名,就在九梅村后面随便加上了村长两个字,我的网名就叫成了九梅村村长。时间长了,九梅村村长就成了我的字号,书友石友影友都习惯叫我村长!我这“村长”是自命滴,实无想当官之意!加上村子小,人口少,徒有虚名罢了!所以,总有不认识的朋友问我是不是村长?在外地的武安人也问九梅村在哪里?都回答说我这村长:是也不是,不是也是!九梅村是城中村,在武安市里!(中媒文化融媒体中心)2024-09-19
-
【视界晨报】张振河书画作品展在安阳书画艺术馆开幕9月6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华诞之际,中媒文化艺术交流工作委员会、中华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中国现代文化网、殷都区文化广播体育旅游局、殷都区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殷都区文化馆、安阳书画艺术馆、荣清文化传播(安阳)有限公司、三馆园文化传播(安阳)有限公司承办的张振河书画作品展在河南安阳书画艺术馆开幕。中媒文化艺术交流工作委员会主席、北京写作学会文化艺术促进会执行主席、中大视界文化传媒产业(北京)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林膑,殷都区文联党组书记、书协主席张晓鹏,《夕阳红》报主编冯湘平,梅园庄街道办事处武装部长申浩、梅园社区书记李馨,艺趣书画墨源学校校长许秀玲等出席开幕式。安阳书画艺术馆负责人、原安钢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张清学应邀参加并宣布开幕。活动由安钢书法美术协会会长、殷都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崔君主持。张振河先生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以独特的作品风格展现了艺术的无穷魅力。他的作品既继承了传统艺术的精髓,又巧妙地融入现代审美元素,这种融合不仅彰显了您深厚的艺术功底,更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近几年,他在香港、深圳等地举办的个人画展取得了巨大成功,被观众交口称赞,许多大作被收藏家当场收购。被加拿大聘为画家,与香港、深圳等地画廊签约,个人事迹更是在众多知名媒体刊登,这一系列的成就充分证明了张振河在艺术领域的卓越地位。本次展出张振河140余幅书画作品,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如大幅丝绸画更是创新力作,构图新颖,色彩鲜艳。本次活动还得到了中华书画艺术品收藏鉴定评估委员会、中国现代文化报刊管理出版社、央大视界网、315消费文化网书画频道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中媒文化融媒体中心)2024-09-19
-
百年英才系列|许立民许立民,笔名雪晴。1959 年出生,甘肃永登秦王川人。现为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学协会会员。苏士澍主席对许老师进行过高度评价:其书法肥而有骨,骨肉相济,活泼而灵动。使人感到新而不薄,华而不媚,成篇作品不失法度,少字作品不失大气,柔刚相济,雄秀并举,结构天成。他甘于寂寞,以天生的素质对书法这种艺术的醉梦般的钟情使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向了书法艺术的殿堂。近年来在多项国家级各种专业的学术展览、艺术大赛中获得金奖和诸多荣誉。个人事迹被多家媒体进行重点推荐报道。并获得中国兰亭工艺美朮终身成就奖,被授予当代大师级人物荣誉称号。2024-09-15
-
第五届当代实力派书画名家——陈劭平陈劭平,笔名瓦叟,福州人。供职于省直机关,已退休。现为福建省美术家、书法家协会会员,郦道元文学院签约作家,省人大书画院副秘书长,福建省社会建设研究会会长。从小读点哲学,喜欢诗词书画,参加省内外一些展赛并获奖。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过诸如《谈民主的非服从性和可操作性》《百年红楼辨真假——还〈红楼梦〉后四十回一个公道》等论文。2010 年,论文《试论〈大学〉与书法》在第三届梁披云杯大展上获奖。2024-09-15
-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黄魁生书法作品赏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黄魁生书法作品赏析黄魁生。字超然,号龙洞山人、九梅村村长。斋室名:九梅村。河北省武安市东梁庄村人,大专文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某部司令部参谋、中共武安市纪委常委、武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武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武安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现为中国花卉协会会员、梅花腊梅分会会员、中国观赏石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武安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武安市摄影家协会艺术顾问。魁生自幼秉直刚烈,襟怀豪迈,酷爱书法艺术。初由书法家李英才先生发蒙,在京服役期间曾受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李铎老师指教。后毕业于江苏无锡书法艺术专科学校,进而对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美学和技法进行了系统学习研究,日有进境,所获非浅。其作品在1983年至1990年间,先后获得了全国书法大赛一二三等奖。被分别载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台湾《新编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等辞书,另载入《武安县志》《武安市志》、《武安文学艺术人物录》、《武安市当代美术书法摄影作品选集》等,武安电视台《洺河话语》栏目、武安市旅游音乐广播电台《名流会客室》、邯郸电视台《我们邯郸》栏目和《河北法制报》《燕赵都市报》《邯郸日报》《邯郸市报》及《视点人物》杂志都分别播(刊)发了对他的专题采访。魁生习书强调“重传统诚入勇出,随时代觅我塑我”,作书不尚时习,恶以媚态娱人,敬畏传统,遵规守法,善于留,谨于放。他上溯篆籀,下逮隶分,工隶兼习草书。其隶书初学《曹全碑》《张迁碑》,后对《石门颂》用功最深。草书学习,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在京服役期间,得古印竹纸《草字汇》全卷,又在琉璃厂古旧书店购得《草诀百韵歌》一册,当时因碑帖奇缺,魁生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曾遍临百家字法,不计晨昏寒暑,背记《草诀百韵歌》。后系统深入,先取法怀素、张旭及智勇禅师。花甲以后,转学孙过庭《书谱》,亦爱其《景福殿赋》。古稀年对王献之一笔书和王铎草书兴趣大增、尤喜其连绵跌宕、雄逸成熟,用墨涨收清绝,行笔收放自如,结体欹正变化,线条枯实相应、章法变化丰富之书风。深悟其凌空落笔,方圆兼施,方则劲挺,圆则迟涩,突出激荡跳跃,突兀起伏,正欹分明,错落有致的用笔节奏。魁生习书能师古而不离不泥,法前贤而不囿不迷,做到了循规蹈矩并出古觅新、穷极变化间草隶书各有千秋。几十年来精研“篆籀”和“骨法”用笔,如钢针划石且疾涩并用、浑厚凝重中灵活畅达、乍徐忽疾能骤提即顿、笔速擒纵自如又节奏明显。用墨五色皆备能苍润交融、常惜墨如金又浓淡枯润白齐备。结体险峻诡诈连奇崛古拙,正欹相间平险相侵而疏密有致。章法明朗错落处布白相承起伏,首尾顾盼照应间通篇自得盈虚。他的骨法草书追求雄浑豪肆高古博大、规矩洗练不激不厉、开合有度收放适宜之情趣;他的流线隶书力求平实简淡稚拙清逸、取奇祛怪趋险守稳、凝重清丽尚古追新之书风。其作品得山林雅逸之气而自成一家。魁生为追求字外功夫,贪婪地从其他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继而对奇石盆景艺术,摄影绘画艺术,建筑造型艺术等进行了系统探讨研究,并对秦砖汉瓦,老庄诸子,诗词格律,联语应对等产生浓厚兴趣,一路广收博敛,寒来暑往后亦尤具心得。为广视野,富胸襟,冶情操,魁生曾登泰山,谒金陵,驻京华,访长安,赴黄山,逰三峡,斜阳古道,策骞访碑,观览名山胜境,寻访先贤遗迹,悟其纵横之妙,探找蕴藏秘奥,日积月累亦收获甚丰。因此,对魁生的书法艺术,有世人在报刊发表文章,用清人刘开的话赞曰:“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可谓是“守古塑新,精到独步”“他的流线隶、骨法草,能化古为今、笔随时代并响誉城乡,不愧为武安书坛二奇之一”。武安书坛“二奇”名字的由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某年的夏天,文化馆馆长李恒昶及王福贵、谢入相、黄魁生、胡宝生、工会王潜等人一起,在文化馆南窗大屋聊天。其中有一段对话,李恒昶对大家说:“你们书协有俩扯淡人,净写扯淡字,黄魁生的隶书、胡宝生的行书,奇离古怪,不走寻常路,给谁都不一样!”谢入相调侃说:“我给你俩起个外号吧,叫武安书协二奇,拼起来叫黄大奇、胡二奇!咋样?哈哈!"王福贵老师说:“这个外号不赖,以后就叫你俩武安书协二奇吧”。那年冬天,王潜在《邯郸日报》发了一篇《武安书坛二奇之一黄魁生》的采访短文,2001年武安市政协编撰《武安文学艺术人物录》时,主编李栓庆主任,就把黄魁生、胡宝生的《艺术简介》的题名,使用了“武安书坛二奇之一”的称谓。九梅村村长名字的由来我平生四好:书法、奇石、摄影、养梅花。为了附庸风雅,1981年时,我给我的书房起了一个名字,叫:“九梅村”。后来学上网,需要有个网名,当时我想以九梅村为网名,但感到“九梅村”不是个人名,就在九梅村后面随便加上了村长两个字,我的网名就叫成了九梅村村长。时间长了,九梅村村长就成了我的字号,书友石友影友都习惯叫我村长!我这“村长”是自命滴,实无想当官之意!加上村子小,人口少,徒有虚名罢了!所以,总有不认识的朋友问我是不是村长?在外地的武安人也问九梅村在哪里?都回答说我这村长:是也不是,不是也是!九梅村是城中村,在武安市里!(中媒文化融媒体中心)2024-09-15
-
书画名家白光作品——以书入画 诗化丹青白光,字庆魁,号耐庐,高级美术师,祖籍徐州,1953年出生于安徽省萧县。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首届研究生班。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北京京徽画院副院长、安徽省徽商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内蒙古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内蒙古文史研究馆馆员。以书入画 诗化丹青杯酒话白光——品味白光先生的书画萧县多出书画家,书画文化氛围极浓厚。在环境的熏陶下,白光自小喜好书画,几十载孜孜以求, 如今已是高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是书法家,以遒劲的草书驰名塞上。他的画师法齐白石、陈子庄,专攻大写意花鸟。其草书之韵融人写意画,自然生出苍劲挺生的活力,乃蕴诗情,生古趣,其作品实有可观之处,聊为之说。他的书法擅大草,有旭、怀的律动与结构,然其线条更具张力,如枯藤婉转,如秋蛇入草,如水银泻地,得劲健苍古之致。或是长期生活在内蒙古,阴山草原大河,赋予了他铁马秋风的气魄。他喜用极软的鸡毛笔写强劲,也是一绝。鼓舞东风“如其行草《鼓舞东风》,气魄雄健,有踏浪浮山之势,而每个字的结体俱整饬,其动感来自笔势流畅外,其线条的苍劲如凿石搏浪之內力,是其动感之本源,可知书法艺术中笔下功力的重要。”游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再如其草书《游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笔画细而不柔弱,反见钢丝蟠绕般之筋力。乃见出风劲月朗的北疆风韵,诗在书中矣。”“更看其狂草作品老子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不难感知其音乐性。狂草之魂在笔墨律动的美感,即生命活力的高度强调与和谐。”船上江声知消长,云中山色变有无拙因知事少,老悔读书迟 这里面充满着冲突与变化,墨的浓淡,运笔轻重,字的疏密,以及节奏疾徐等等,都如一支乐曲在冲突中和谐,成为视觉的乐章。以此观之,白光的狂草深得个中三味。永和春作序,渊明秋有辞朱文:紫云楼白文:山中画画白光也是篆刻里手,这里我们看看这两方印。一个是朱文:紫云楼。一个是白文:山中画画。两印有共同处,印文布置大开大阖,刀锋凌厉,有盤礴猛气。直与其草书气韵相通。这可见他用笔得金石气的根源。白光先生的画作也得益其书法。上面之《南园夏景》图,画的是丝瓜。丝瓜墨黑,可贵者胆是也。白石、苦禅也不曾这样画丝瓜。白光笔下丝瓜只是藤蔓的陪衬,得意在于表现藤蔓的线条。那几笔线条透着用笔的自信和潇洒。那细藤绕一个圈,有些俏皮吧。这几条线见生机,是最有观赏价值的。画了一笏太湖石,白光先生有寄托。古人爱石亦好画石,米芾拜石成为佳话。因为石是磊落人格的象征。太湖石玲珑剔透,卓而不羣,更为文人喜爱,米芾所以拜石也。白光画石无描头画角之意,其笔墨恣肆,写出嶙峋骨瘦,独立不倚,却又灵动(石之孔可喻通达多知)。石之姿超拔,可知其寄托高雅。一纸书房案头物,可怜磨穿砚底人。诗书笔砚,别无长物;三更灯火五更鸡,唯案头烛火见之。这画的是文人的生存状态,也是热爱中国文化的心态。此作不俗。砚与书,黑白对照;草书长款与画中整饬线条对照,生机充满。可喜那支红烛上一撇火焰,恰似一颗活泼泼的心,跳动着恒久的爱。题款曰:此等物件吾所爱,一世修为不虚宝。可谓明志。白光先生喜欢画荷花。荷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高洁的象征。周敦頤《爱莲说》对其出于泥而不染,涿清流而不妖之品格大加赞赏,誉为君子。是以画家多喜画荷。王冕、八大、白石、大千、苦禅等大家俱是写荷高手。款识:莲花摇荡舞清风 戊戌夏老耐白光画于青城款识:夏至风雨秋意重 绿塘荷花舞嘉莲 老耐庐主人白光画于青城白光崇慕这些大家,从他们那里学习画艺。我们不难从这些荷作品中看到师承之迹。但是,重要的是他画出了自己。首先从泼墨体现着他泼辣的个性。苦禅说可贵者胆。款识:运行点线形意美 原本莲荷无定姿 白光写于青城大写意画大胆泼辣方可以有大写的气魄。白光得大气焉。另外,白光以书入画,他古拙奔放的草书线条,增加了荷梗荷叶的苍劲感,別是一番韵味。故而可以说,白光先生的荷花是成功的,大可浮一大白。以是乃杯酒说白光也。2024-09-15
-
“牡丹王子”——解长河(王彦雨 孙凤玲 孙玉民)笔墨丹青润天香,唯有牡丹真国色,没有了春日的葱绿,没有了夏日的繁华,没有了秋日的浓彩,也掩盖不住冬日的水墨丹青。牡丹王子”解长河,原名解培利,字河子,1964年生于北京房山。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多年来,一直研习中国花鸟画,1981年,解长河老师进修于天津美术学院,师从张世简和王邵华老师。被海峡两岸书画爱好者及行业人士赞为“牡丹王子”。现为北京风雅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理事燕名书画社社长、北京燕山书画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房山区美协会员、琉璃河书画协会常务理事职业画家。多年来,通过多方面的练习,春天看花阳,夏天看花开,秋天看枝干的走向,从牡丹的生长过程就开始学习观摩进行作画,经过多年的磨练,笔墨的运用,色彩的搭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绘画出他特有的笔韵与美感,研创出新派画法。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省市及海内外各类书画大奖赛并获奖;部分作品被政府部门、国外驻华使领馆及重要单位收藏。和别人雍容华贵的牡丹不同,解长河画笔下的牡丹少了那些矫揉造作,少了那些脂粉迷香。他画笔下的牡丹永远都有一种灵动感,是永远荡漾在风中的国色天香。用解长河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画的牡丹具有自己独特的风采,在学习中要有一种超越,因对牡丹有着特殊的情怀被称为--牡丹王子。解长河的牡丹不仅风格不同于别人,就连速度都是一般常人所望尘莫及的。这其中有多少的功夫,需要多少的时日来练就。他用自己的作品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他说:“艺无止境,我对自己的艺术效果绝对不能满足,因为要把国粹发扬出去,以前在河北的画院带过老年大学的学生们,他们对艺术的这种纯真的追求,让我真的很欣慰,有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每天不辞辛苦背着双肩包,里面笔墨纸砚,来学画。更让我感动的是,一位女同志在身体还在打着石膏的状态下打车前往画院去听我的课,我希望用我的热情去传递艺术的真情,也希望能够把这份艺术传递给儿童让他们进行传承,这也是我的目标。”在疫情期间也是力所能及的付出发挥余热,创作了许多有情怀、有温度、有力量的艺术作品,充分体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的积极作用。为爱发声、为冲锋定格、为英雄塑像、为国家祈福。就像这冬日的风景一样,远看好一片国色天香的大世界,近看一片生机盎然。2024-09-15
-
千年古韵笑琰甲骨文书法,收藏还是错过?漫游于大历史中,我们会了解到古文化中文字的源头——甲骨文。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甲骨文书法被誉为古老、神秘、艺术和文化的结晶,更是体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更被视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在甲骨文书家中,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理事笑琰(靳新国)先生的甲骨文书法,近几年备受收藏者的喜爱。笑琰先生的甲骨文书法,充分发掘并继承了甲骨文书法的精髓,将甲骨文书写转化为一种艺术形式,为书法文化爱好者带来了全新的感受。笑琰从初中开始就迷上了甲骨文的古朴、象形与情趣的线条美,潜心研究了殷商人契刻技法,从摹刻中体会殷商人甲骨文的结体、笔势、章法,重点在以笔代刀、“刀笔味”上下功夫,实现以毛笔、软毫的丰富表现力及其笔法为主导,以甲骨文的刀笔味为基调,表达出甲骨文字之刚健猛利、错落有致、真率质朴、自然天成的效果,实现刀笔味与软毫韵味的自然和谐的统一。多年来,笑琰不断深悟用毛笔写甲骨的心得,在用笔、线条上下功夫,追求以美为主的甲骨文风格,有时力求苍劲雄浑,有时纤细秀丽,有时厚实壮观,有时凝重威严,或工整匀称,或空灵古朴,各具特色;其用墨富于变化,坚挺而又写意,或清润朗健,或整肃峻峭,或婀娜多姿,或潇洒飘逸,浓、淡、干、湿、焦,尽情挥洒。笑琰的甲骨文书法,结体多变,浑朴奇拙,拙中见巧、别开生面、古朴大雅、灵透精美、古为今用、别具风采、富有新意。虽然甲骨文书法并不被广为人识别,但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艺术类市场的不断扩大,它已成为一种非常具有价值、收藏必备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对于收藏家和喜爱艺术的人来说,收藏甲骨文书法有很多好处。首先,它不仅代表着历史,更是学术界的研究对象,拥有非常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其次,甲骨文书法的认知也很重要,它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吸收和吸取中华文明的精髓;再者,甲骨文书法很值得收藏和投资,其市场潜力也非常广阔,价格也容易接受。总的来说,甲骨文书法是一种文化和艺术之间的古老艺术形式。收藏甲骨文书法,有助于您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节高升,文化艺术市场愈加活跃。唯有在收藏和学习中积极了解,才能真正领略甲骨文书法收藏的内涵和价值,继续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向世界发扬光大。笑琰彩绘甲骨文书法笑琰彩绘甲骨文书法202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