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界晨报】郭进拴|“慈孝达人”朱学军敬妻如娘,爱妻如子,是为娘子。——题记“总在心田里成长,也在灵魂中生根。花开迎来满庭芳,都是人间好风景。慈孝参天树,美德枝长青,岁岁花不败,代代叶茂盛。总在历史里生辉,也在时代中传承。和谐尽显真善美,千年慈孝扬文明。世上有慈爱,家家多温馨,百善孝为先,人人知感恩。”一听到《慈孝曲》动人的优美旋律,我就想起了他感人的慈孝故事。他,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微笑,没有谁能看出他笑容后面的故事:34年前,妻子被查出身患重病,多次接到医院下达的病危通知书,他舍弃家当,前后治疗花掉20多万元,不离不弃救治重症妻子,坚强撑起这个家。他就是老朱。他“不抛弃不放弃不舍弃”,一直用满当当的慈爱书写着无怨无悔的慈孝人生。老朱即朱学军,圣哲始祖朱熹传人,优秀党员、模范丈夫;老王即王春芳,孝圣宰相王祥传人,孝女孝媳、贤妻良母。老朱老王夫妇均为“河南省孝贤之星”,相继荣获首届中原优秀婚姻模范夫妻、河南省最美爱情恩爱夫妻等多项荣誉。一首家庭实录诗,记录了这个慈悲慈善慈孝之家的慈爱慈和慈睦故事——河洛朱家,朱熹后裔。教育世家,书香门第。上下四代,老师十余。慈孝家风,千年承继。祖父慈蔼,祖母慈祥。家族鸿慈,慈悯慈云。慈柔慈厚,慈恕慈良。慈念心上,慈惠慈光。慈颜永驻,慈泽乡党。给人温暖,送人力量。烛光闪亮,照耀前方。严父慈母,严慈相济。身体力行,慈孝教育。慈眉善目,父慈子孝。大慈大悲,慈善公益。大发慈悲,穷人受惠。心慈好善,慈乌反哺。俭故能广,慈故能勇。慈幼孝老,敬老爱小。老朱爱妻,王祥后裔。孝圣卧冰,为母求鲤。慈孝美德,老王传递。娘不能食,含食喂之。口对着口,嘴贴着嘴。亲吻喂食,持续年余。有此孝女,娘命延续。老朱长女,幼小龋齿。四处医治,亦不能食。慈母春芳,老朱娘子。咀食喂女,一日数次。嚼食救儿,日夜不息。有此慈母,生子救女。二零一二,九月月底。慈母春芳,突患重疾。有其长女,休学护理。侍奉瘫娘,不离不弃。娘能张嘴,却不能食。女学母样,含食嘴喂。亲吻喂饭,坚持年余。上下三代,含食口喂。感动医护,感染邻里。慈孝之风,影响周围。慈孝之声,绵延千里。慈孝祖德,传承千年。慈孝家庭,辐射华夏。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接通天道,天地正气。德才配位,打开格局。天人合一,和谐天地。厚德载物,为善最乐。自强不息,刚健勇毅。中华文化,四海一家。共产党人,胸怀天下。党员之家,孝贤之风。紧跟时代,慈孝慈爱!老朱老王结连理,夫妻从此二合一1990年阳春三月,老朱到王家迎娶老王。老朱是理圣朱子传人,家乡有一条罗水,还有将相名士墓地(西汉丞相黄霸、东汉名将王霸、西晋文圣潘岳);老王是孝圣王祥传人,家乡有一条洛水,还有夏商王都遗址(古都斟鄩),老朱老王可谓门当户对、郎才女貌。临出门时,老王紧紧地拥抱着老爹老娘,号啕大哭了一场,天地为之动容,送行的乡亲们亦为之落泪。大喜的日子里,老王为何哭得如此伤心?老朱不解,事后询问老王。老王说,亲爹亲娘,生养我24年,太不容易,这一出门,身为小女,不能时刻在爹娘跟前侍奉行孝了,想起来这些,就忍不住伤心恸哭。老朱这才明白,爱妻有一颗比金子还要贵重的孝心啊!老朱这才觉得,娶了老王,这一辈子值了!临出门时,老王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地给老爹老娘磕了九个响头,才依依不舍地泪别父母双亲。爹拉起老王的右手,娘牵起老王的左手,郑重地交到老朱的手心里头,一齐说:“我们把女儿交给你了!”老朱郑重地点了点头,许下一世的承诺:“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生死相依,不离不弃!”正如《击鼓》诗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灾难突至父女扛,暴风骤雨愈刚强老朱和老王,相识相知于1990年,两人喜结连理,夫妻恩爱,举案齐眉。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甜蜜日子刚开头,不幸却悄然而至。结婚后不久,老朱突然发现老王面色苍白,经常无力地躺在床上,他先后带老王辗转各地的医院。经过医院的检查,诊断为严重的高血压、贫血及妇科病。有人劝老朱趁现在年轻赶紧离婚再找一个,老朱说,做人要讲良心、守信义,既然娶了她,我就要照顾她一辈子。老朱是这么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老朱带着老王,辗转郑州、洛阳、新乡等地甚至外省医治,到北京、西安找专家,在民间、乡野求偏方,历时数年,花费不菲。那时候全家四口都靠他的工资勉强维持生活,积蓄很快用完,只能四处借债。老王一度陷入绝望,看着消沉低落的妻子,老朱更加注重她的心理抚慰和精神慰藉,耐心开导老王。在他的积极开导下,老王慢慢坚强起来,身体也渐渐恢复过来。老朱让老王一定注意好身体,千万别太累了,老王嘴上满口答应,可她实在不忍心老朱一人为这个家打拼,她就没把自己的病当回事儿,农忙时忙农活,农闲时在附近打零工,还要操持家务。干活从不惜力,疼儿爱夫顾家,却唯独没有善待自己,总是饥一顿饱一顿的,一忙起来就忘记了吃药。2012年9月的一天,对老朱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黑色日子。老朱正在外地上班,亲戚朋友打过来电话说,老王因严重高血压引发脑出血,送到了市医院。噩耗如晴天霹雳,当他心急火燎地赶到医院,医生递给他的是一张病危通知书。“医生,您一定要救活她,她才46岁啊!只要能救活她,哪怕我倾家荡产也愿意。”老朱和女儿扑通一声一起跪倒在地苦苦哀求,终于感动了医生,医生迅速安排老王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并安排医院最好的主治医师连夜进行救治。老朱在重症监护室门外守候老王的一个晚上,医生前后下达了三次病危通知书。老朱虽然心如刀绞,却没有告诉女儿和娘家人,默默地一个人承受着这巨大的心理压力……终于等到了第二天,也等来生的希望,医生宣布老王暂时脱离生命危险。当时老朱隔着重症监护室的透明玻璃墙激动地对老王说:“春芳,你可要加油啊!老天爷都要你继续活下去,你要为了我,为了女儿,为了所有关心你的家人和亲戚朋友坚强起来,配合好医生治疗,争取早日出院啊”。短短一个星期里,虽然医院下达了多份“死亡通知”,但老王每次都“死里逃生”。医生动员老朱把老王接回家,让他做好心理准备,但老朱看到老伴的睫毛还可以微微颤动,就不愿放弃,只要还有1%的希望,他决定付出一生的努力,哪怕苦点累点,也要换来奇迹。老朱知道,要让老王恢复到以前是不可能的事,但他的要求也不高,只要老王有一天能开口说话,每天和他说上一两句,哪怕是拌嘴,他也心满意足。细心照料爱更牢,患难真情永闪耀手术应该说是成功的,暂时保住了老王的性命,却让她瘫痪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对老王遭受的厄运,老朱没有选择离弃,而是紧紧握着她的手,与她并肩对抗病魔。经过医护的拼命救治,加上老朱和女儿的悉心照料,老王终于从死亡线上挣脱了出来。老王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一直处于重度昏迷状态,脑袋肿胀,鼻插饲管,脖子安着套管,大小便失禁。看着躺在病床上瘦得只剩70多斤的老王,老朱忍受不住内心的痛楚,一个人躲到角落默默地擦拭着早已控制不住的泪水。见此严重情形,尽管单位领导再三挽留,老朱还是毫不犹豫辞掉了旱涝保收、收入稳定的工作,毅然辞职专门日夜照料老王。在老王昏迷不醒的日子里,老朱和女儿一边承受着家庭巨变的严重心理打击,一边承受着身体的巨大消耗,他俩不论白天黑夜,轮流接力每隔半小时给老王按摩、擦身、插鼻饲,清理大小便……老朱和女儿每天天不亮就给老王换好尿布、翻身按摩、送喂饭食。照顾瘫妻的艰辛超出常人的想象,其中最难的是给妻子喂饭,特别费时费力。刚开始他和女儿用注射器经胃管慢慢往胃里注入牛奶、米汤之类流食,而后教老王用嘴吃饭,一小勺香蕉泥用一上午才能喂下去。因长期往胃里注射食物,胃粘膜被破坏,后来老朱和女儿只能轮流接力用嘴艰难地给老王喂饭,医院医护以及同一病室的患者家属无不感动落泪。为保证饭菜温度,常常是热了又凉、凉了又热,如此反复许多次。此外,他每天还要换药包扎、按摩翻身、洗涮尿布,而且每隔半小时就要照看护理一下老王。有人劝他实在没什么希望,放弃算了,然而他却深情地说,“总得让女儿有个妈呀!”在他和女儿的悉心呵护下,老王奇迹般地苏醒了过来,连续熬了多日的老朱,准备安心躺下休息一会儿,不料却因长期没有平卧,就在躺下瞬间,肺气泡突然破裂,不得已他也只好赶紧住院治疗。屋漏偏逢连夜雨,意外接踵而来。老朱家因电线短路发生一次严重火灾,一场持续一周的特大暴雨灾害又使老朱家成了危房,让本就艰难的家庭愈发雪上加霜。因投入少,劳作时间短,庄稼收入不及别人一半。每年收获后,老朱都是卖掉粮食给老王买药。亏得党和政府帮扶、乡亲好人帮衬,让他家得以度过难关。为此,老朱始终铭记在心、感恩于行。老朱不仅要面对老王倒下的残酷现实,还得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了给老王治病,全部家当都支付了医药费,但是倔强的他没有被生活压垮,在照顾老王之余,他和女儿靠着打零工勉强维持。老王出了这么大的事,家里塌了半边天,母女连心,母亲遭此大难,女儿伤心欲绝。老朱就耐心进行心理疏导、开解安慰,他更明白自己就是孩子的全部,每当女儿失落时,他就轻轻地拍拍孩子的肩膀;每晚默默地陪着女儿做作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朱和女儿悉心照顾下,老王终于好转并出院。老朱耐心帮助老王进行康复训练,以减轻她的病痛。老朱的辛勤付出,让老王脑出血后遗症不断减轻。可能老天爷认为对老朱考验还是太少了,2013年4月,老王再次病发,又被送到医院住院数月,并做了手术。为了给老王治病,老朱不但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巨额债务,他和女儿艰难地挑起了家庭重担。俗话说:久病无孝子。更何况是夫妻呢?可老朱却做到了久病下爱心不变。老朱始终没有放弃,他用一往情深鼓励着老王一次又一次战胜病魔。如今的她,病情趋于稳定,生活恢复往昔。孝顺的女儿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每周都会至少回来一次照顾母亲,为她洗头、擦身子……但老朱怕影响孩子工作,总是说“你忙工作,早点回去,我一个人应付得来。”女儿请保姆照料的想法也被老朱否决了,他害怕外人没有自己上心,没有自己细致入微,没有自己了解老伴的喜怒哀乐。一路风雨走来,老朱从来没有埋怨生活,而是坚强地对待人生,他坚信:不忘初心,大步前行,总有一天老王会好起来的!爱会创造一切可能和奇迹!老朱老王携手行,不离不弃筑爱城34年如一日真爱的坚守,让老朱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额角的皱纹、头上的白发写满了人生的沧桑,但他仍坦然而淡定地接受这一切。“他真对我好得很,要没他,就没我这命。当初我自己都放弃了,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我,没有钱,想尽一切办法借钱,也要给我治病。”说起丈夫,老王感激万分。这是今天该听到的最美的爱情故事:老朱的生命重心因老王罹患重病而整整倾斜了34年,34个春秋一万两千多天的日夜陪伴,就是老朱对老王最长情的告白。家里家外,柴米油盐,平平淡淡,老朱用真情呵护着老王,悉心走过艰难岁月的每一步。两人的爱情也在艰苦的岁月中不断升华,愈加深情相守,不离不弃。面对因爱妻瘫痪导致的家庭重大变故,坚强的“真心爱人”老朱承受着巨大打击,不顾亲朋好友的劝说,毅然放弃事业、放弃工作,辞职带病咬牙坚持用满满的真爱无微不至地悉心照顾罹患重症的老王让爱在家,34年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三十四年如一日,和衣伴榻护瘫妻,起早贪黑,节衣缩食,用精心呵护、慈爱伺候、痴心坚守和责任担当演绎着人间真情,将“植物人”妻子唤醒,用忠贞不渝的爱情缔造了生命的奇迹,又用数年时间让瘫痪妻子慢慢站起,携手“暴风骤雨”走人生,用爱的臂膀撑起一个幸福的家,用全部的爱为妻子撑起一片晴空,一家人相互支撑,彼此守护,用慈孝创造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相濡以沫的真情挚爱的新时代感人故事,被大家传为佳话。在爱的呼唤下,在老朱的坚守下,现如今,老王的脸上,看到的不再是忧愁,而是无比幸福的笑容。老朱的心情也像春日里的阳光一样,格外舒畅。因为他坚信,老王的身体一定会好起来,家庭一定会越来越幸福。作者简介:郭进拴,笔名智泉,1958年5月生,河南省平顶山汝州市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华网络作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秘书长,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文艺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1974年开始文学创作,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等国家级报刊发表作品3000多万字,出版《湛河大决战》《鹰击长空》《洪流滚滚》《无品乡官》《大潮风流》《观音菩萨传》《鲁慕迅传》等文学专著近百部,获奖数百次。2005年10月被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宣传干部”荣誉称号,1992年荣获全省首届优秀文学组织工作者奖。(中媒文化荣媒体中心)2024-09-19
-
【视界晨报】全国第十届道德教育新闻人物——余学芝余学芝,一个1977年在湖北诞生的普通名字,却蕴藏着一颗非凡的公益之心。她不仅是武汉市武昌区弘文尚德公益互助中心的志愿者,更是汉学“童蒙养正公益班”的义工。余学芝的身影也常出现在湖北省武汉市的“了凡分之道家园”,她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多次荣获“最美义工”的荣誉称号。余学芝从小就懂得帮助他人,这种精神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强化和发扬。她深知公益活动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2015年,听闻师长教诲后,深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为当世所需,发愿以师志为己志,终身力行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年秋,与爱心人士共担武汉市武昌区弘文尚德公益互助中心公益事业,在弘文尚德公益互助中心,余学芝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们。她不仅在物资上给予帮助,更是在精神上给予关爱和支持。多次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班,使更多人受益。她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活动中来。2018年秋,与华师一附中蔡群老师一起从事汉学“童蒙养正公益班”义工工作至今,在汉学“童蒙养正公益班”中,余学芝为孩子们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和指导。她深知教育对于孩子们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能够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多年来,把汉学《童蒙养正》书籍送到多个不同家庭中,给幼小的心灵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让许多个家庭结下善缘,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孩子们的成长道路铺设坚实的基石。多次荣获“优秀志愿者”“最美义工”荣誉称号。2021年10月,获湖北省双创文化基金会第一期志愿讲师荣誉证书,先后又获得“高级母婴护理师”“高级育婴师”“高级早期教育指导师”“高级催乳师”“高级公共营养师”“高级小儿推拿师”“高级产后恢复师”等职业技能证书。2024年,当她从湖南省了凡文化第四期“了凡讲师班”培训结业时,她的内心充满了信心和决心。她不仅掌握了更多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她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和目标:将了凡分之道的学习工具送到千千万万个孩子的手中,帮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高分的同时,也能培养出高能高情商的品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开始积极地行动起来。她联系了各种渠道,寻找合作伙伴,希望能将了凡分之道的学习工具推广到更多的学校和家庭。同时,她也亲自走进学校和社区,为家长和孩子们讲解了凡分之道的理念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工具。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有时候,她会被人们误解和质疑,甚至会受到一些冷嘲热讽。但是,她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念和使命。她坚信,只要她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让更多的人受益。经过几年的努力,她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庭开始了解和应用了凡分之道的学习工具,他们在学业和生活中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改变。她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荣誉和认可,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公益人士和教育家。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她深知,她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她将继续努力,让了凡分之道的学习工具惠及更多的孩子和家庭,让更多的人因为她的努力而受益。她相信,只要她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幸福。(中媒文化融媒体中心)2024-09-19
-
王永法: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家国情怀——记全国第十届道德教育新闻人物王永法王永法,安阳市殷都区蒋村镇石涧村人,王家捋面的第六代传承人,全国五好家庭、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会长、文峰区政协委员、安阳市文旅专家组特聘专家顾问……王永法经营的永超捋面面馆,自开业以来,凭借筋道绵软的口感引得一众食客青睐,大家都评价说“吃出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王永法说,作为安阳捋面的非遗传承人,面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喜爱的主食,饱含着中华儿女对家的深情,自己一定要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传承好。多年来,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做“放心面”,做“良心面”。正是因为儿时母亲带给他那段美好的记忆和对传统手艺的执着坚守,作为捋面传承人,王永法自从业以来,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始终用对一碗面的执着,让捋面这种中国传统美食从小作坊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不仅如此,他们还沿着捋面的生产链条,继续挖掘这道美食的发展潜力。一方面,他们从源头上进行质量把控,采取订单式农业种植加工的方式,订购生产捋面所需的无公害大葱、优质小麦等食材,保障优质的供货来源。另一方面,传统捋面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是个技术活,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为了攻克这个难题,他们前后花了近3年时间,最终在高校科研人员的帮助下建成了3条试验性生产线。经过反复试错,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手工捋面低温冷藏得以实现,所需要的水和面粉比例精准配置,醒面、揉面、捞面等环节的时间精确到秒,成功保留了手工捋面的筋道口感。一碗捋面看似简单,然而从面粉选择,和面、捋面,配菜搭配都极其考究,健康且营养丰富。经过不懈努力,捋面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跻身省老字号产品行列,从地方小吃成为知名品牌,安阳捋面逐渐成为安阳传统美食的一张名片。王永法作为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会长,为推进安阳非遗传承与发展,组织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前去马氏庄园开展“世界非遗日”宣传活动,有力的推广了安阳非遗项目,也大力宣传了安阳传统技艺。安阳市深蓝高中、安阳八中、安阳市实验小学等学校还特邀王永法走进学校,给学生们上别开生面的“非遗课”。课堂上,王永法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解了“非遗”到底是什么。非遗不仅是一种精神文化,它与民间工艺、美术等实践活动之间存在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体现了普通老百姓的智慧结晶。“非遗”进课堂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宣讲,而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在复杂操作与实践之中,感受传统技艺的精妙之处。促进乡村振兴,这碗面也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内黄县石盘屯乡,王永法帮助农民种植有机大葱。五亩的葱地里安装了摄像头,由文广体旅局、安阳市委组织部、内黄县委组织部、石盘屯乡领导出席,与村干部签订了《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村集体经济协议》。订单农业保证产品质量,也带动了更多农民增收致富。这次活动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又推进了非遗项目走进农村。不仅如此,他们还在生产基地传授捋面制作技艺,让更多人可以靠手艺吃饭。事实证明,小小一碗面不仅可以传承历史味道、展现美食文化,而且也能够融入现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给予系统性保护的同时,进行创新性发展,才能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非遗、享受非遗、传承非遗。“心善,心安”。心安者,无愧于已,心善者,无愧于世。这些年,王永法一边用心在安阳非遗——“捋面”上狠下功夫,让人们品尝到美味可口的面食,一边坚持用自己的善良点滴,不遗余力做慈善公益。走进永超捋面店内,一个透明的捐款箱格外醒目,这是他所开的每家面馆里的“标配”。“店里每天都要捐出去2碗面钱,没有落下过一天,即使今天不营业,明天也要补上。”在王永法看来,做慈善不在多少,而在于坚持,在于“润物细无声”。对于很多永超捋面的员工而言,在面馆里做公益已成为一件寻常事,寻常到就像给客人上菜、倒茶一样。许多员工和客人看到捐款箱后,总是不自觉地将身上的零钱塞进去,尽些绵薄之力。2020年,因为突发而来的疫情,王永法在郑州的捋面馆经营惨淡,背了200多万元的银行贷款,但他做公益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王永法仍然顶着外债压力,在安阳2021年洪灾期间,再次拿出15万元现金和3万元的物资捐助75名受灾困难学生家庭。王永法还心系教育,一直关心困难学生的受教育问题。从2016年开始,他每年出资3万元,委托妇联捐给困难学生,给予每人每年3000元的对口资助。他疫情三年期间他不仅积极向文峰区慈善总会捐款5000元,还第一时间为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送去一批面条,坚持为文峰区5个小区的医护人员免费送饭,还积极协调开展“托起明天的太阳——心理健康进校园”活动。支持教育、资助困难学生……近10年,王永法向社会公益事业及困难群体捐款超100万元。从2017年至今,他坚持每天在学校门口护学,永超捋面的员工也自愿加入护学队伍,成为学校门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行百里者半九十”,承担社会责任,绝不能半途而废,必须持续输出。王永法表示,也期待更多的个人和企业以励精图治的使命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奋发有为的责任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热心参与公益事业,切实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文化自信,非遗先行!未来,王永法要继续带领安阳市非遗传承人把安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继续投身公益事业,把爱进行到底,让爱传递到更多地方。(中媒文化融媒体中心 马宪钢)2024-09-19
-
江北水城绿色新篇章:华越酵素种植大使李秀芳夫妇的领航之旅——访山东省聊城市华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李秀芳夫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山东聊城,俗称“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城、中国十佳美丽城市。近日,CCTV《放飞梦想》栏目总监、央大视界网总编林膑一行走进聊城市华越生态农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饱满的番茄、细长的黄瓜、圆溜溜的茄子、红彤彤的草莓等,都在这片菜棚里找到了它们生长的天堂,瓜果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清新而宜人,令人忍不住想品尝一番。李秀芳采取自然农耕,酵素种植,不打农药,不上化肥,不打除草剂,坚持人工锄草,不用激素,用原始老种子种植,用环保酵素做堆肥改良土壤、浇水、防虫、喷页面,用爱心、良心种植出绿色的健康蔬菜、粮食、瓜果、菊花茶等,为农业生产增添了一抹“绿色”。这里看不到化肥农药的踪迹,只有100多个大小不一的塑料桶。打开密封桶盖,就能闻到一股微酸的清香味。那是李秀芳的“秘密武器”,里面装的是各种不同功效的酵素。酵素的原材料都是生活中的瓜果皮、蔬菜叶,加上一定比例的糖通过发酵,化腐朽为神奇,变成了宝贝,不同的酵素制作需要不同的时长,有些只需要十几天,有些则耗时数月,还有一些需要两年以上。在等待的过程中,时间成为最神秘的幕后“操盘手”,在适当的温度下,环保酵素、营养酵素、公菌酵素、母菌酵素、氨基酸酵素等各种功能酵素,还有大蒜酵素、辣椒酵素、韭菜酵素、蒲公英酵素……悄然生成。李秀芳带领员工做酵素李秀芳正是靠着这些酵素,满足农庄各种瓜果蔬菜开花结果,直至收获前后的每个阶段需求,“它们各有各的功效,在促进植物生长,抑制害虫的同时还能改善土壤环境。环保酵素是一种自然农法,它是利用各种菜叶、果皮等废弃垃圾经过生物发酵而成的一种多功能、绿色环保的有机营养,能够代替化肥和农药,不仅能促进蔬菜的良好生长,还能松土肥地、预防病虫害,提高产量和质量,不管对作物还是对人,有百利而无一害。用酵素做底肥、浇地、喷洒李秀芳曾因身体有病,一年要躺半年床。她明白了:想要健康生活,就要生活健康的道理。李秀芳退休后本应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但因买不到儿时吃的食物味道,看到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种植的产物,致人类生物内分泌失衡,出现生育能力下降,心脑血管、糖尿病、高血压、癌症和许多不明原因的疾病发病率上升等现象,为了自己能吃上放心的食材,老百姓能吃上真正不上农药、化肥、除草剂的蔬菜、粮食、瓜果,他们夫妇从2012年先是租赁4亩土地开始实验种植蔬菜,因开始没经验,不用化肥的庄稼很难成才,但在他们的决心和努力下最终取得了成功。坚持人工锄草、人工拔草2013年李秀芳了解到酵素农业作为一种微生物农业技术,来源于农耕文明,现代科技助力,是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必经之路。她开始做环保酵素尝试用于土地改良,经过去泰国、北京、上海、东营、烟台、济南、章丘、渭南、千岛湖、吉林、福建、内蒙等多地的学习考察,举办酵素论谈,请胡玉红、康雪琴、左志、妙吉祥、王籍琨、高坤、李振基教授、郑小龙、了过、王翠芝和酵道孝道专家谭导、张新帆、刘佳玮等老师授课,加上多方面的总结实践,种出来的黄瓜,茄子、叶菜确实吃到了小时候的味道。李秀芳到全国各地学习考察,举办酵素论谈。2014年他们用酵素堆肥改良土地,并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种出来的蔬菜送给亲戚朋友品尝,没想到,他们的蔬菜一下就获得了青睐。亲朋好友纷纷表示,这样种出来的蔬菜看起来虽然没有市场上的好看,但吃起来纤维细软、生津回甘,口感很棒,众人的肯定给了李秀芳莫大的信心。产品得到顾客的好评这一路走来也并非风平浪静,2015年,由于地邻打除草剂,李秀芳种植的红小豆全部被熏死,棚内的黄瓜、豆角、西瓜、丝瓜等全部被熏死,西红柿也被薰的奄奄一息,二十多天后才刚返青后,大批虫子又来,西红柿、茄子被虫子钻得满目疮痍,辣椒、冬瓜秧子也被虫子吃的所剩无几。面对突如其来的病虫害时,他们也没有动摇过,他们夫妇很坚决,坚决全部拔掉也不打药。为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他们后又把大棚两边的庄稼地租下来做为隔离带。他们还坚持人力锄草,成本虽然大,但是这种方法对锄草效果是最好的,保证了粮食的有机质量,这更坚定了他们自然农法生态种植的决心。在开种前,用环保酵素做堆肥发酵上到地里养地,用稀释后的酵素水灌溉、叶面喷施,蔬菜旁放着24小时的音乐,科学的环境使得蔬菜长势好,味道佳。目前基地用环保酵素种植有黄瓜、茄子、西红柿、豆角、白菜、萝卜、尖椒、芹菜、菠菜、香菜、油菜、草莓、西瓜、葡萄、杭白菊,药菊及各种粮食小麦、玉米、黄豆、绿心大黑豆、小米等二十多个品种。华越农庄的小麦面粉,没有去除麦胚芽、没有任何添加,原味道、有营养。还有一系列优质产品诸如:面条、手工挂面、小麦面、黑小麦面、玉米面等。还有物理压榨的香油,没有添加剂、不含水分,常温下三年也能保持原味道。用自种大豆、小麦通过发酵和两年以上的日晒夜露做出的酱油,其味道让人美到窒息。还有草莓醋,让人垂涎欲滴。可以说华越农庄的产品,样样是精品、款款是精华!2016年,随着亲朋好友和顾客的需求量逐步增加,李秀芳夫妇又租赁了130亩土地,成立了聊城华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注册了“疏歆园”商标。土壤、水质以及粮食蔬果经过检测,392项检测化验结果合格,均未发现任何有害残留。农庄里的草莓、黄瓜、西红柿、豆角等三十多个产品,经权威机构检测均曾获得有机认证证书,在上海酵素博笕会上,获得国内外爱好有机产业人士和消费者的赞誉。看到检测结果的那一刻,李秀芳夫妇笑了,在他们看来,虽然不上农药、化肥、除草剂,不用催红剂、催熟剂等激素的蔬菜粮食瓜果产量低,生长周期长,种植成本高,但吃起来健康、放心,能吃到小时候的味道,为大家奉献了绿色、健康、朴实无华的粮食和蔬果,菊花茶等,他们很是欣慰。如今,李秀芳不再满足于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他常常前往山东、江苏、杭州等地,向当地的农民朋友传技授艺,打心底希望能够把有机种植的经验拓展到更多更远的地方。他们还连续多年向聊城环卫工、孤寡老人、军烈属等赠送健康的粮食、蔬菜等,多次组织举办各种公益活动,推广环保酵素,呼吁人民群众变废为宝,珍惜地球资源,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华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酵素种植各类产品合格的化验报告华越生态农庄的产品除了有自己的专营店以外,还远销北京、河南、河北、山西、浙江、福建、吉林、上海、黑龙江等地。我们有幸见到了聊城市最大的购物中心百货大楼金鼎购物超市负责人,他告诉我们:“自华越农庄的菜品在百大超市的货架上亮相以来,它们就以独特的口感、新鲜的质量和严格遵循的酵素种植标准,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真心喜爱和高度认可,成为超市的一大亮点。”说到未来的发展规划,李秀芳高兴的说:2023年11月份,我们农庄主办了全国酵素农耕学习班,专门邀请专家来指导,教给我们如何利用酵素改良土壤,增加产量,明白种粮食、蔬菜、瓜果不仅要质量好,还要产量高,才能改变整个农业现状。目前我们积累了十多年的酵素种植经验,产品种类多、质量佳,今后将继续致力于生态农业自然酵素种植,不断提升种植技术,逐步形成种植标准化,初加工、精深加工、酵素有机肥、观光采摘培训推广、连锁销售的产业链,并准备在基地成立讲堂推广环保酵素种植,建孝心村、夏令营,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爱国家、爱劳动的观念,树立尊老爱幼理念,推广生态酵素种植理念,让更多的人去种植健康的农产品,让更多人吃到健康食品。举办活动推广酵素种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明确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山东聊城市委、市政府,东昌府区委、区政府、农业农村局,闫寺街道办事处和老吕村等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李秀芳夫妇顺应“大健康”时代人民群众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在保障食物品种丰富与数量供给的基础上,改善居民膳食结构与营养供给,推动民众食品消费结构由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多样化、精细化、营养化、生态化的膳食新需求,他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康庄大道。(中媒文化融媒体中心 马宪钢 史超君 桑星星)2024-09-19
-
第六届中国当代实力派优秀作家 张桂珍张桂珍,笔名泉香。中国石化作家协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东营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胜利诗词学会会员。多次在《北方文学》《南方文学》《中国散文选刊》《西部散文选刊》《东方散文》《太阳河》《青海湖》《胜利诗词》《黄河口诗刊》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多次在全国散文大奖赛的评比中获奖。散文《我的四个娘》荣获胜利文艺奖一等奖和全国情感主题散文大赛一等奖。《我身边的大国工匠》荣获李清照文学奖之报告文学奖一等奖。出版个人文集《泉香心语》。与尚长文先生合著一部长篇报告文学《破译》。《中国散文选刊》《西部散文选刊》《东方散文》的签约作家。作品赏析在一个明媚的午后,我与胜利诗词协会王会长、姜主任、卞主席等一行8人,来到东营黄帝内经酒旗舰店,商讨胜利六十周年庆典事宜。只见一位身着黑色时尚女装,齐耳短发,高鼻梁,大眼睛的女士从茶台站起,面带笑容,落落大方的与我们一一握手,请我们落座,并亲自且熟练的为我们冲泡明前龙井。一缕茶香瞬间弥漫整个空间,让人倍感愉悦。经过会长介绍,我才知道,她是东营黄帝内经酒的总代理,年轻的美女企业家夏总——夏伟女士。一时间,我被这个头衔惊住了!这么年轻,这么漂亮,就是响当当的女企业家了?我再次把目光聚焦在这位美女身上,我从她的眼神里找到那种源于骨子里的清傲与成长过程中的智慧积淀折射出的修养华彩;我在她的笑容里看到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勇敢、果断的思想内涵,看到她生命深处绽放的时代光芒。我从她的谈吐里感知到睿智的头脑,冷静的思维,决绝的判断力,坚强的意志,雷霆万钧的管控力,海纳百川的胸襟,还有女人特有的细腻观察力,柔和的处世之道,换位思考的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有条不紊的行事风格,我被她深深的吸引了。我轻轻的站起,环顾四周,小店大约有 500 多平方米,不仅干净整洁,还有一般酒店没有的典雅与独特。一进门便能一眼看到黄帝内经酒的百家姓系列,满满的一面墙上,陈列着不同姓氏的黄帝内经酒,显得庄严大气,品味高端,不同凡响。四周的亚克力橱窗里也分别展示着黄帝内经酒的高端单品,比如 : 黄帝内经酒的恣逍遥 · 醉宋韵系列、酱香系列、浓香系列、喜酒系列等等。酒店的正北有一个三米长的高端原木大茶台,茶台两侧是精致的茶具和茶品展架,架上摆放着精美的茶具和各类精致茶品,以及夏总多年收藏的上品普洱和白茶。茶台后面是一个皇帝内经酒的销售分布地图,地图上方赫然写着让黄帝内经酒成为中国前三甲的金色字迹。从这个茶香缭绕的小天地里,我看出夏总不仅是喜欢品茶的人,还是一个极具品味、热爱生活、懂得养生的人。从夏总面带笑容为我们沏茶、倒茶的手法娴熟程度来看,从夏总对各类茶品的了解程度来看,从夏总的端坐神态来看,她一定是学过茶艺之道,举手投足之间,都透着优雅与娴静,自信与智慧。培根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而品茶就会使人淡泊宁静且睿智清醒。我喜欢品茶的女人,虽然我对茶极端敏感,一小杯就足以让我彻夜不眠。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品茶人的偏爱,对茶艺的痴迷,对茶香的沉醉。如果有时间,我愿意坐在茶台前,泡上一壶玫瑰香茶,或者桂花陈皮,听着音乐,翻阅喜欢的书集,自斟自饮,享受难得的半日闲。亦或是约上三五好友,一起闲话桑麻,我为她们煮茶,她们津津有味的品尝,自己仅仅闻香便也醉了!都说喜欢喝茶的女人,自律性强,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萧伯纳说过自我控制是强者的本能。自律的人生,到底有多优秀,在夏总的身上我们不难找到答案。1974年出生的夏总,原来也是我们胜利供应处的职工。风华正茂的年纪,带着沂蒙老区亲人的嘱托,带着青春的憧憬,也带着骨子里的那份倔强与激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去,因她的努力好学,因她的真诚勤奋,工作干的有声有色,生活也是愉悦惬意。这样的日子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应该是可遇不可求的。可这一切,都让夏总感觉平淡无奇,提不起兴趣。她说:那时候心里特别矛盾,一方面胜利油田是国企单位,供应处又是人人羡慕的地方,自己的工作得心应手,与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关系融洽,完全可以在这里生根发芽。可是,一成不变的工作程序,一眼望到头的人生之路,怎么想都觉得不甘心。正赶上下海经商的浪潮此起彼伏,夏总的心也开始起伏不定。当她把自己下海经商的念头与家人一说,不料都是一致的反对与阻挠。父母说她身在福中不知福,下海经商是容易的吗?本钱呢?经验呢?女孩子还是别冒险,在国企混日子就行了。爱人也不支持,觉得下海后顾不上家,影响他的工作,也影响孩子的学习。亲戚朋友都劝她打消下海的念头,老老实实的做个油田职工,不缺吃不缺穿的,旱涝保收,没有风险,多好啊!那阵子,她经历了有史以来最难的抉择,有两个声音每天都在耳边回荡,一个是:你要追寻自己的内心,坚持走自己的路,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另一个声音是:你还是听人劝吃饱饭,万一下海后摔的头破血流,也难回到原单位,得不偿失。这两个声音折磨她难以入睡。痛定思痛,她做出了大胆的决定,人生苦短,要走自己的路,哪怕风雨交加,哪怕千难万险,也要勇敢的尝试一次,不让自己后悔终生。“下海,说的容易,做起来可真的太不容易了。”夏总说着说着,眼里泛起泪光。她说,开始没有经验,没有资金,也没有人脉,仅凭一腔热血,就想做番事业,谈何容易?她说刚从单位下来接触社会,不懂得社会的复杂,不懂的经商需要人脉,也不懂得做生意需要智慧。心比天高,一心想开公司,做大做强,结果是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拼命努力,也一次次头破血流。那时候说不后悔下海经商是假的,但已经别无选择,只有咬牙坚持。后来经过高人指点,从门槛最低的餐饮业做起,一边经营,积攒资金,积攒人脉;一边参加培训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创新经营理念。走出去,开阔视野,开拓思路;请进来,指导实践,提升素质。她记不得到底有多少个夜晚,一个人在灯下盘点那点儿来之不易的资金,也记不得有多少个凌晨4点就要起来采购,记不得多少节假日是在店里度过,更记不得亲人的多少个生日都忘在脑后,顾不上家庭、老人和孩子,每天都像上紧发条的闹钟,一刻不停的运转。每每想到这些,她都会很愧疚,心痛落泪。可让她放弃,她又做不到,她是不服输的人啊!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低谷期,经历一些摔打,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再学习,再提升,终于有了自己独有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特色,慢慢的从普通的餐饮行业像会所形式的综合业务转变,经营的业务也由单独的大众餐饮,向饮食文化,传统文化靠近,自身也从一个小老板的身份向经理人身份迈进。因为工作需要,她也常常喝点小酒,她发现有时喝了很多却很清醒,第二天不头疼,不头晕,不影响工作。有时喝的不多,却恶心呕吐,头晕头疼,第二天还缓不过来劲。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参加朋友聚会时,朋友拿出的就是黄帝内经酒,朋友告诉她你放心的喝,保你第二天不会头疼。朋友还讲了“玉与酒两不朽",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而玉与酒最好的结合方式就是玉制酒器。玉制酒器在宋代颇为流行,成为了富贵人家的一种身份象征。这款酒就是融宋韵文化精髓于一身的黄帝内经酒的“ 恣逍遥 · 醉宋韵 ” 系列。朋友的这番介绍让她眼前一亮,她仔细的观察了酒瓶,的确与众不同,玉质的瓷瓶,简单大气,晶莹剔透,润泽纯净,让人爱不释手。大家纷纷索要空瓶插花。这次聚会她故意多喝了一些,看看是不是真的不头疼。结果,第二天非但没有头疼,还醒的非常早,一身轻松,没有一丝疲倦。于是她对这款皇帝内经酒产生极大兴趣。是因为它的酒质纯良,还是酒瓶的设计精美,还是“恣逍遥·醉宋韵”品牌的文化气息,她也说不清,就是从心底发出的喜爱,魂牵梦绕,挥之不去。她突然就有一种冲动,她要到皇帝内经酒厂去看看,她要好好了解一下这款酒的品质,包括它的文化内涵,她要让油城人都能喝上一款好酒,避免假酒劣质酒伤身。于是,她踏上了杭州的路途,只身前往黄帝内经酒的总部 —— 浙江黄帝内经酒有限公司参观考察。在总部考察的一周里,让她大开眼界,不仅亲眼看到皇帝内经酒的酒基来源于贵州茅台镇精选的酱香百年纯酿和四川宜宾的浓香精品,并由四川著名调酒大师吴晓萍亲自调制。她心想,难怪黄帝内经酒那么好喝,不上头,不伤身,原来奥秘在这里啊!在考察酒质的同时,通过与总部高层的交流,她还了解到黄帝内经酒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而这三部大经,对应着的是天、地、人,承载着的是天、地、人的规律和哲学。《黄帝内经》是一本家喻户晓的中华传统经典,现在黄帝内经还是一瓶好酒,这瓶好酒给中国白酒行业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新气象。黄帝内经酒品牌的出现,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一瓶好酒,还肩负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要酿出一瓶好酒,天、地、人缺一不可。天,指的是自然环境,温度、湿度、风力等自然元素的完美配合;地,指的则是地理位置的选择一定要适合酿酒;人,则是酿出一瓶好酒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只有配合大师的手法,将天赐地养的自然环境完美融合,才能最终酿出好酒。黄帝内经酒品牌以酒为载体,传递养生文化和生活方式。黄帝内经酒无论从基酒选择还是酿造方式、亦或是包装设计,都传递出一种品质的魅力,是用时间镌刻的诚意之作,黄帝内经酒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一流的产品与服务,为所有新零售商贸公司和创业者们搭建一个可持续盈利的事业平台。黄帝内经酒以其命名,就注定要承担起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以 " 酒 " 为媒,以匠心为桨,将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下去。黄帝内经酒的问世初衷,就是想给世人一款中正平和、刚柔并济的好酒,引导消费者要"喝自己要喝的酒,做自己想做的事,成自己想成为的人”。如何做到这一点?这就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答案。当她深入了解到黄帝内经酒的这些文化内涵后,她非常激动,内心腾起巨浪,她骨子里那种肖虎女性的刚强外表下藏着的细腻与柔情被点燃了,她发现了新大陆,找到了自己这么多年一直在苦苦寻找的契合点,找到了潜意识里属于自己的文化气场。想到这,她像出征的战士一样,立刻起身找到总部负责人,说明要代理黄帝内经酒的意图。她说,是黄帝内经酒的文化和优良酒质打动了她,让她觉得自己有责任传播这样的养生养心文化,有义务让油城人民喝上好酒,有能力承担这份文化传承。总部负责人被她倔强的性格,执着的精神,担当的勇气,还有女性特有的魅力征服了,同意了她的代理要求。也许,她与黄帝内经酒有这缘分吧!从2019年起,她就开启了经营黄帝内经酒的航程。起初由于资金不足,她只好找合伙人一起做,从不足200平的小店做起,到300平的二店,到现在的500多平的三店,一步步成长起来。期间正赶上三年新冠疫情,多少酒店关门停业,多少企业入不敷出,她也是快扛不住了。她想,难道我真的就一事无成吗?难道创业就这么难吗?难道我与黄帝内经酒的缘分就这么浅吗?思来想去,她决心坚持下去,她看好黄帝内经酒的文化,看好这款酒的品质,相信,疫情终会过去,春天一定会到来。“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中国人的饭桌上总少不了这两件东西,尤其是前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沉淀,酒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社交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好酒不怕巷子深,相信这么好的酒,又有这么好的文化深意,一定会有喜爱小酌一杯的文化人懂它爱它离不开它的!只要坚持下去,只要让人们品尝到它的酒质,只要宣传好它的文化内涵,就一定会有回头客!果然,疫情过后,在她精心的运作下,以茶香给人心静之美,以酒品给人精神之畅,以真诚给人修为之心,以善爱给人愉悦之情,她的事业迎来可喜的业绩,年销量突破500万。事业有了转机,生活也越来越好,亲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家人的生活品质得到提升,她也该放松心情,尽情享受生活了。可是,她似乎放松不下来,总觉得还有什么心结没有解开,还有什么心愿没有完成。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原油田党校副校长、胜利诗词学会会长王晓义先生,交谈中说起今年正是胜利油田成立60周年。她突然感觉有一束光在眼前照亮,她作为曾经的胜利油田的职工,在胜利油田成立六十周年之际,自己该怎样为油田尽一份力?经过与王晓义会长的密切磋商,经过王晓义会长的智慧点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黄帝内经酒与胜利六十周年紧密融合的方案,那就是要为胜利油田六十周年做一个品牌纪念酒,让胜利油田六十年的艰难创业史,走进千家万户。让胜利人喝上这款酒,就能想起开天辟地的创业豪情!胜利人喝胜利酒,别有一潘滋味在心头!这款酒就叫“胜利60”吧!有了这样的思路,夏总突然感到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多年来压在心底的胜利情结,终于解开了!她第一时间与总部联系,汇报她的创新思路和实施方案,同时也邀请总部来油田考察。考察中他们了解到胜利油田在东营的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到胜利人的情怀与担当,了解到胜利人还没有一款胜利品牌酒。总部看到了胜利人的豪情壮志,看到胜利文化的内在动力,于是同意以“胜利60”作为黄帝内经酒的新品牌,新系列推出去。经过长达9个月的漫长等待,一款为胜利人小批量特调的十年基酒20年老酒的绵香浓郁、丝滑顺口的高端坤沙品质酒诞生了!这款酒的诞生,是夏总的胜利情怀的体现,是王晓义会长智慧格局的展现,也是胜利人六十年的召唤。6月10日,这款为胜利人专属定制的胜利油田成立六十周年纪念酒,终于千里迢迢,从浙江总部到达东营,到达胜利。夏总手捧“胜利60”酒,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看着大半年来日思夜想的“胜利60”酒,抚摸着“胜利60”字样,眼泪夺眶而出,就像十月怀胎的婴儿呱呱坠地一样,让人惊喜,让人激动,让你感慨!她第一时间电话王会长,请他带领朋友们来品尝咱们胜利人专属的“胜利60”酒。我有幸受邀跟随会长前来品尝。当我第一眼看到这精美的包装,金色的“胜利60”字样,也是一股热流遍布全身,眼眶也不由自主的湿润了。这款酒包装十分精美,黑色的酒盒,象征着滚滚的石油,金色的字迹,象征着石油人闪光的奉献精神。柔和的润白色玉质酒瓶,表达着健康美好的寓意。最重要的是醒目的“胜利60”四个金色大字,会让所有的胜利人心生无限感慨,无限憧憬,无限眷恋!为了更好的纪念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举行了一个小型的开酒仪式,王东老师主持开酒仪式的流程,王会长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夏总和王会长一起在大家的欢呼声里打开 “ 胜利 60” 酒的瓶盖,霎时间,一股浓浓的酒香喷薄而出,不知是酒香熏醉了我的眼,还是 “ 胜利 ” 二字醉了我的心,一时之间,我有点不知所措。大家都想凑过去好好闻闻,会长却示意大家坐下,他起身亲自拿着 “ 胜利 60” 酒,给每个人斟满一小杯。这个举动出乎大家意料,从没有见过会长亲自为大家斟酒,或许是这款酒里有着会长的智慧和心血,或许也是胜利的情怀让会长如此激动吧!大家都情不自禁的端起酒杯,贪婪的嗅闻,醇厚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引得我也顾不上女子的矜持,破戒小酌了两小杯。一口下去,从喉咙开始倒回鼻腔,乍一开始的辛辣慢慢的化成绵柔的热流,又从咽喉延展,到胸腔,到腹部,再慢慢散去,还真有茅台的味道呢!大家不约而同的喊出:好酒,真是好酒!这时,我发现夏总的眼睛红红的,分明是泪水盈满了眼眶,大家都让她说两句,夏总便用纸巾拭去泪水,站起来激动的说:这些天,我一直没睡好,心里惦记着这款酒啊!今天看到它从包装,到酒质都这么完美,我的心终于落了地!我感谢大家对我一直以来的支持,特别感谢会长给这款酒命名“胜利60”,让这款黄帝内经酒与“胜利”真正牵了手。没有会长的出谋划策,就没有了这款酒的存在,此时此刻,我特别感谢会长,感谢会长让我的胜利情结完成!以后我去看望油田老师傅老领导们心里有了底气,相信他们一定会喜欢这款胜利人自己的品牌酒。我油田的朋友们来了,用胜利品牌酒招待胜利人,朋友们也一定会格外高兴的!这就是我眼里的美女企业家,她在阳光下灿烂,哪怕有一个人欣赏,也要活出最美的样子。她在风雨中奔跑,宁愿跑起来被拌倒无数次,也不愿规规矩矩走完一辈子,就算跌倒也要豪迈的笑。她在泪水中成长,再多的困难,再大的阻力,也要坚强面对,绝不后退。她在拼搏中前行,自己选择的路,自己就要努力拼搏,永不言败。她有着女人的似水柔情,闲暇的时光,她也会穿上自己最喜爱的服装,扮上靓妆,展示自己的茶艺,眼里满是幸福的味道。她也有着男人的坚强果断,在大是大非面前,在重要抉择面前,她都会勇立潮头,不屈不挠!这正是 “ 香肩敢挑万钧担,运筹帷幄胜须眉 ” 啊!2024-09-19
-
情系民生的担当楷模——记全国第十届道德教育新闻人物 张国民(央大视界网河南王家清、王飞)在河南省安阳县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有一个名叫蔡太保的村落。曾经,这里问题丛生、积弊重重;而今,却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无限的活力。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离不开一位灵魂人物的不懈努力与无私奉献,他就是安阳县辛村镇蔡太保村党支部书记——张国民。张国民,出生于 1968 年 12 月 13 日,作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自 2015 年 6 月 2 日到蔡太保村委会工作的那一刻起,他便毅然决然地扛起了引领这个村庄走向繁荣昌盛、富强兴旺的艰巨使命。初到蔡太保村时,面临的局势堪称严峻。村委班子组织纪律松弛涣散,村容村貌邋遢凌乱、不堪入目,群众信访案件此起彼伏,各项工作在全镇的排名均处于末位。然而,面对如此错综复杂、棘手难办的局面,张国民毫无惧色,更未选择退缩逃避,而是勇往直前、迎难而上。为有力推动干部作风的根本性转变,张国民首先从制度层面发力。他严抓考勤制度,明确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每日坚持办公签到,并将其与奖惩机制紧密挂钩。他率先垂范,每天早上 7:50 及下午 1:30 便准时抵达村室,清扫卫生后即刻投入工作。干部若迟到一次,罚款 10 元,而这些罚款则用于村中的公益性开支。同时,村委会精心制定了严谨的“三会一课”制度。村党支部持之以恒地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组织党员深入学习党章党规,着重突出政治学习与教育,强化党性锻炼。针对党员的思想与工作实际状况,精准确定“三会一课”的主题和具体形式,形式丰富多样、氛围庄严肃穆,坚决杜绝表面化、形式化、娱乐化以及庸俗化的倾向。对于那些无正当理由长期不参加“三会一课”的党员,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督促其改正错误。村两委始终坚持周一集中办公,周二至周四轮流值班,时常组织党员干部踊跃建言献策,为村里的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针对村里的相关事务,诸如一事一议、道路建设、电代煤气代煤改造、路灯维护、扶贫、低保、美丽乡村建设等,群策群力、出谋划策。在张国民的引领之下,众人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在整治村容村貌方面,张国民可谓是不遗余力、全力以赴。村里组建起了专业的干部与保洁员队伍,统一着装,配备齐全打扫工具,每日精心清理村内尤其是主路的垃圾,建设规范的垃圾定点存放点,并做到教育、监督、治理三路并进、协同发力。道路硬化工作成绩斐然、成效卓著。成功打通并硬化了村庄附近的三条道路。2020年,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又修筑了3800米道路,还不辞辛劳地远赴京津等外地,寻求在外成功人士的慷慨捐助13万元,用于硬化村中4000多米路边。村外道路包括一中旁新增路灯20多盏,投资总8万余元,将三个自然村的沿路沿街墙壁全部采用晨阳水漆粉刷得焕然一新。村级文化广场的建设更是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村两委克服重重资金困难,投入2 万6千元修建村级文化广场,成功争取上级资金23万建成文化大舞台 1个,硬化地面 2000 平方米,粉刷广场墙壁15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10件,购置晚上群众跳健身舞所需的投影器1台,音响设备1套,组建了32人参与的蔡太保村战鼓队1支。如今,这里已然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的绝佳胜地,大家在此跳舞健身、畅所欲言、交流情感,呈现出一派和谐美满、其乐融融的新农村繁荣景象。在精准扶贫领域,张国民始终秉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工作理念,全心全意地为村民服务。他以身作则,深入村民的实际生活,全面洞悉村民的迫切需求,切实为贫困户解决了诸多实事难事。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现有的14户精准扶贫户中,除一户正常死亡外,其余13户27人已全部稳定脱贫,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张国民积极主动争取上级资金,为村中千斤粮项目修建田间道路 2000 多米,新打30眼机井,并为5口老井配备完善的设施。在驻村书记郭义德和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与共同努力下,他成功争取资金投资13万元兴建的面之缘石磨面粉厂,于7月 15 日正式开工生产。该面粉厂精选优质小麦,采用传统工艺精心碾制而成,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产品,深受周边群众的青睐与喜爱,产品已远销河南各地市。不仅如此,张国民还大力开展孝善系列活动。他身先士卒,带头组织全体村干部为贫困户李录堂、许麦风捐款,经常为贫困老人晾晒被子、整理房间。每逢重阳节,他组织老人一同享用爱心饺子,并发放福利。他带领村民建立了村级孝善基金,共有13户贫困户参与,每年每户200元。他还精心组织重阳节尊老敬老系列活动,组织晚辈现场为老人长辈洗脚,利用太保会、重阳节等节日评选慈善之家、尊老敬老好儿媳、尊老敬老好少年等,并进行隆重表彰,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张国民的辛勤耕耘与无私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担任支部书记以来,他本人多次荣获安阳县优秀党员先进户、安阳县首届文明家庭、安阳县优秀支部书记等众多殊荣,多项工作得到了市、县、镇领导的高度赞誉与好评。在他的卓越引领下,蔡太保村正在逐步蜕变为一个干净整洁、文明和谐、生活美满、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村庄。张国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和神圣使命,他是蔡太保村的无上骄傲,更是广大基层干部学习效仿的杰出榜样。坚信在他的带领下,蔡太保村的未来必将更加灿烂辉煌!2024-09-19
-
民建会员胜桂红:殷商文化的传承者与奉献者“我爱殷墟,我爱殷商文化。我愿意把家里的宝贝介绍给更多的人。”这是《人民政协报》(2024年08月22日第1 版)刊发《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一文中,民建安阳市委会委员、安阳市政协委员胜桂红说的一句话。胜桂红,民建安阳市委会委员、市政协委员、殷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和流行病副主任医师。多年来,胜桂红在疾控战线上冲锋在前,在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非典、“7・19” 抗洪抢险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应急防疫工作中都留下了忙碌的身影。工作之余,她还是一位热忱的殷商文化志愿讲解员。“在殷墟新馆大邑商讲解一场一般需要3个多小时,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播了殷商文化,还结识了全国各地的好朋友,一举多得,累并快乐着。看到一个个游客满足的眼神,听到他们一声声的赞美,感到他们对我讲解的认可,真的是成就感满满。一个人只有懂得奉献,才会有回报,才会有快乐!帮助他人被他人认可是一种幸福!”胜桂红说。自 2013 年起,胜桂红担任殷墟博物苑志愿讲解员已有十余年。在此期间,她进行了300余场志愿讲解,服务游客 2000 余人,多次荣获景区优秀志愿者称号。作为民建会员和政协委员,胜桂红积极为传承殷商文明献策献力。她在安阳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加快把安阳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的提案。她深知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以讲解助力文化地标建设。谈起当志愿者的初衷,胜桂红说,现代汉字是甲骨文的传承和延续,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灿烂文明,那么志愿者队伍无疑是在诠释一种继承精神,更是承担安阳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我爱殷墟,我爱殷商文化。我愿把家里的宝贝宣传介绍给更多的人,与人分享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胜桂红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民建会员、政协委员的担当和文化传播者的执着。她表示要继续解读好文物承载的文化基因,让大家更好地触摸过往、感知历史,为推动中华文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贡献力量。(民建安阳市委会 林膑 史超君 摄影:彭捷)2024-09-19
-
王永法: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家国情怀——记全国第十届道德教育新闻人物王永法王永法,安阳市殷都区蒋村镇石涧村人,王家捋面的第六代传承人,全国五好家庭、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会长、文峰区政协委员、安阳市文旅专家组特聘专家顾问……王永法经营的永超捋面面馆,自开业以来,凭借筋道绵软的口感引得一众食客青睐,大家都评价说“吃出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王永法说,作为安阳捋面的非遗传承人,面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喜爱的主食,饱含着中华儿女对家的深情,自己一定要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传承好。多年来,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做“放心面”,做“良心面”。正是因为儿时母亲带给他那段美好的记忆和对传统手艺的执着坚守,作为捋面传承人,王永法自从业以来,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始终用对一碗面的执着,让捋面这种中国传统美食从小作坊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不仅如此,他们还沿着捋面的生产链条,继续挖掘这道美食的发展潜力。一方面,他们从源头上进行质量把控,采取订单式农业种植加工的方式,订购生产捋面所需的无公害大葱、优质小麦等食材,保障优质的供货来源。另一方面,传统捋面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是个技术活,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为了攻克这个难题,他们前后花了近3年时间,最终在高校科研人员的帮助下建成了3条试验性生产线。经过反复试错,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手工捋面低温冷藏得以实现,所需要的水和面粉比例精准配置,醒面、揉面、捞面等环节的时间精确到秒,成功保留了手工捋面的筋道口感。一碗捋面看似简单,然而从面粉选择,和面、捋面,配菜搭配都极其考究,健康且营养丰富。经过不懈努力,捋面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跻身省老字号产品行列,从地方小吃成为知名品牌,安阳捋面逐渐成为安阳传统美食的一张名片。王永法作为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会长,为推进安阳非遗传承与发展,组织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前去马氏庄园开展“世界非遗日”宣传活动,有力的推广了安阳非遗项目,也大力宣传了安阳传统技艺。安阳市深蓝高中、安阳八中、安阳市实验小学等学校还特邀王永法走进学校,给学生们上别开生面的“非遗课”。课堂上,王永法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解了“非遗”到底是什么。非遗不仅是一种精神文化,它与民间工艺、美术等实践活动之间存在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体现了普通老百姓的智慧结晶。“非遗”进课堂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宣讲,而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在复杂操作与实践之中,感受传统技艺的精妙之处。促进乡村振兴,这碗面也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内黄县石盘屯乡,王永法帮助农民种植有机大葱。五亩的葱地里安装了摄像头,由文广体旅局、安阳市委组织部、内黄县委组织部、石盘屯乡领导出席,与村干部签订了《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村集体经济协议》。订单农业保证产品质量,也带动了更多农民增收致富。这次活动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又推进了非遗项目走进农村。不仅如此,他们还在生产基地传授捋面制作技艺,让更多人可以靠手艺吃饭。事实证明,小小一碗面不仅可以传承历史味道、展现美食文化,而且也能够融入现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给予系统性保护的同时,进行创新性发展,才能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非遗、享受非遗、传承非遗。“心善,心安”。心安者,无愧于已,心善者,无愧于世。这些年,王永法一边用心在安阳非遗——“捋面”上狠下功夫,让人们品尝到美味可口的面食,一边坚持用自己的善良点滴,不遗余力做慈善公益。走进永超捋面店内,一个透明的捐款箱格外醒目,这是他所开的每家面馆里的“标配”。“店里每天都要捐出去2碗面钱,没有落下过一天,即使今天不营业,明天也要补上。”在王永法看来,做慈善不在多少,而在于坚持,在于“润物细无声”。对于很多永超捋面的员工而言,在面馆里做公益已成为一件寻常事,寻常到就像给客人上菜、倒茶一样。许多员工和客人看到捐款箱后,总是不自觉地将身上的零钱塞进去,尽些绵薄之力。2020年,因为突发而来的疫情,王永法在郑州的捋面馆经营惨淡,背了200多万元的银行贷款,但他做公益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王永法仍然顶着外债压力,在安阳2021年洪灾期间,再次拿出15万元现金和3万元的物资捐助75名受灾困难学生家庭。王永法还心系教育,一直关心困难学生的受教育问题。从2016年开始,他每年出资3万元,委托妇联捐给困难学生,给予每人每年3000元的对口资助。他疫情三年期间他不仅积极向文峰区慈善总会捐款5000元,还第一时间为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送去一批面条,坚持为文峰区5个小区的医护人员免费送饭,还积极协调开展“托起明天的太阳——心理健康进校园”活动。支持教育、资助困难学生……近10年,王永法向社会公益事业及困难群体捐款超100万元。从2017年至今,他坚持每天在学校门口护学,永超捋面的员工也自愿加入护学队伍,成为学校门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行百里者半九十”,承担社会责任,绝不能半途而废,必须持续输出。王永法表示,也期待更多的个人和企业以励精图治的使命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奋发有为的责任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热心参与公益事业,切实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文化自信,非遗先行!未来,王永法要继续带领安阳市非遗传承人把安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继续投身公益事业,把爱进行到底,让爱传递到更多地方。(中媒文化融媒体中心 马宪钢)2024-09-19
-
情系民生的担当楷模——记全国第十届道德教育新闻人物 张国民(央大视界网河南王家清、王飞)在河南省安阳县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有一个名叫蔡太保的村落。曾经,这里问题丛生、积弊重重;而今,却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无限的活力。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离不开一位灵魂人物的不懈努力与无私奉献,他就是安阳县辛村镇蔡太保村党支部书记——张国民。张国民,出生于 1968 年 12 月 13 日,作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自 2015 年 6 月 2 日到蔡太保村委会工作的那一刻起,他便毅然决然地扛起了引领这个村庄走向繁荣昌盛、富强兴旺的艰巨使命。初到蔡太保村时,面临的局势堪称严峻。村委班子组织纪律松弛涣散,村容村貌邋遢凌乱、不堪入目,群众信访案件此起彼伏,各项工作在全镇的排名均处于末位。然而,面对如此错综复杂、棘手难办的局面,张国民毫无惧色,更未选择退缩逃避,而是勇往直前、迎难而上。为有力推动干部作风的根本性转变,张国民首先从制度层面发力。他严抓考勤制度,明确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每日坚持办公签到,并将其与奖惩机制紧密挂钩。他率先垂范,每天早上 7:50 及下午 1:30 便准时抵达村室,清扫卫生后即刻投入工作。干部若迟到一次,罚款 10 元,而这些罚款则用于村中的公益性开支。同时,村委会精心制定了严谨的“三会一课”制度。村党支部持之以恒地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组织党员深入学习党章党规,着重突出政治学习与教育,强化党性锻炼。针对党员的思想与工作实际状况,精准确定“三会一课”的主题和具体形式,形式丰富多样、氛围庄严肃穆,坚决杜绝表面化、形式化、娱乐化以及庸俗化的倾向。对于那些无正当理由长期不参加“三会一课”的党员,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督促其改正错误。村两委始终坚持周一集中办公,周二至周四轮流值班,时常组织党员干部踊跃建言献策,为村里的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针对村里的相关事务,诸如一事一议、道路建设、电代煤气代煤改造、路灯维护、扶贫、低保、美丽乡村建设等,群策群力、出谋划策。在张国民的引领之下,众人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在整治村容村貌方面,张国民可谓是不遗余力、全力以赴。村里组建起了专业的干部与保洁员队伍,统一着装,配备齐全打扫工具,每日精心清理村内尤其是主路的垃圾,建设规范的垃圾定点存放点,并做到教育、监督、治理三路并进、协同发力。道路硬化工作成绩斐然、成效卓著。成功打通并硬化了村庄附近的三条道路。2020年,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又修筑了3800米道路,还不辞辛劳地远赴京津等外地,寻求在外成功人士的慷慨捐助13万元,用于硬化村中4000多米路边。村外道路包括一中旁新增路灯20多盏,投资总8万余元,将三个自然村的沿路沿街墙壁全部采用晨阳水漆粉刷得焕然一新。村级文化广场的建设更是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村两委克服重重资金困难,投入2 万6千元修建村级文化广场,成功争取上级资金23万建成文化大舞台 1个,硬化地面 2000 平方米,粉刷广场墙壁15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10件,购置晚上群众跳健身舞所需的投影器1台,音响设备1套,组建了32人参与的蔡太保村战鼓队1支。如今,这里已然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的绝佳胜地,大家在此跳舞健身、畅所欲言、交流情感,呈现出一派和谐美满、其乐融融的新农村繁荣景象。在精准扶贫领域,张国民始终秉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工作理念,全心全意地为村民服务。他以身作则,深入村民的实际生活,全面洞悉村民的迫切需求,切实为贫困户解决了诸多实事难事。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现有的14户精准扶贫户中,除一户正常死亡外,其余13户27人已全部稳定脱贫,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张国民积极主动争取上级资金,为村中千斤粮项目修建田间道路 2000 多米,新打30眼机井,并为5口老井配备完善的设施。在驻村书记郭义德和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与共同努力下,他成功争取资金投资13万元兴建的面之缘石磨面粉厂,于7月 15 日正式开工生产。该面粉厂精选优质小麦,采用传统工艺精心碾制而成,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产品,深受周边群众的青睐与喜爱,产品已远销河南各地市。不仅如此,张国民还大力开展孝善系列活动。他身先士卒,带头组织全体村干部为贫困户李录堂、许麦风捐款,经常为贫困老人晾晒被子、整理房间。每逢重阳节,他组织老人一同享用爱心饺子,并发放福利。他带领村民建立了村级孝善基金,共有13户贫困户参与,每年每户200元。他还精心组织重阳节尊老敬老系列活动,组织晚辈现场为老人长辈洗脚,利用太保会、重阳节等节日评选慈善之家、尊老敬老好儿媳、尊老敬老好少年等,并进行隆重表彰,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张国民的辛勤耕耘与无私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担任支部书记以来,他本人多次荣获安阳县优秀党员先进户、安阳县首届文明家庭、安阳县优秀支部书记等众多殊荣,多项工作得到了市、县、镇领导的高度赞誉与好评。在他的卓越引领下,蔡太保村正在逐步蜕变为一个干净整洁、文明和谐、生活美满、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村庄。张国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和神圣使命,他是蔡太保村的无上骄傲,更是广大基层干部学习效仿的杰出榜样。坚信在他的带领下,蔡太保村的未来必将更加灿烂辉煌!2024-09-19
-
民建会员胜桂红:殷商文化的传承者与奉献者“我爱殷墟,我爱殷商文化。我愿意把家里的宝贝介绍给更多的人。”这是《人民政协报》(2024年08月22日第1 版)刊发《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一文中,民建安阳市委会委员、安阳市政协委员胜桂红说的一句话。胜桂红,民建安阳市委会委员、市政协委员、殷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和流行病副主任医师。多年来,胜桂红在疾控战线上冲锋在前,在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非典、“7・19” 抗洪抢险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应急防疫工作中都留下了忙碌的身影。工作之余,她还是一位热忱的殷商文化志愿讲解员。“在殷墟新馆大邑商讲解一场一般需要3个多小时,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播了殷商文化,还结识了全国各地的好朋友,一举多得,累并快乐着。看到一个个游客满足的眼神,听到他们一声声的赞美,感到他们对我讲解的认可,真的是成就感满满。一个人只有懂得奉献,才会有回报,才会有快乐!帮助他人被他人认可是一种幸福!”胜桂红说。自 2013 年起,胜桂红担任殷墟博物苑志愿讲解员已有十余年。在此期间,她进行了300余场志愿讲解,服务游客 2000 余人,多次荣获景区优秀志愿者称号。作为民建会员和政协委员,胜桂红积极为传承殷商文明献策献力。她在安阳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加快把安阳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的提案。她深知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以讲解助力文化地标建设。谈起当志愿者的初衷,胜桂红说,现代汉字是甲骨文的传承和延续,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灿烂文明,那么志愿者队伍无疑是在诠释一种继承精神,更是承担安阳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我爱殷墟,我爱殷商文化。我愿把家里的宝贝宣传介绍给更多的人,与人分享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胜桂红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民建会员、政协委员的担当和文化传播者的执着。她表示要继续解读好文物承载的文化基因,让大家更好地触摸过往、感知历史,为推动中华文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贡献力量。(民建安阳市委会 林膑 史超君 摄影:彭捷)202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