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英|沉静的外表 涌泉的文思——关于王兴舟与他的散文沉静的外表 涌泉的文思——关于王兴舟与他的散文文:石英对于王兴舟的散文,前几年我也写过文章,谈了我的印象,但现在看来还是相当不够。一是因为他这几年又发表了不少新作,有的我也读到了;二是因为就他的作品成就而言,也不是一两篇短文能够说透的,实在有深加探索、仔细品味之必要。我所接触的王兴舟,是一位话语不多但显然极具内秀的人,更是一位不事张扬但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散文家。我觉得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尤其是散文家来说,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之所以兴舟同志近年的散文创作一直处于坚劲沉挚、更见厚重的态势,原因之一就是他的生活积累和知识资源相当丰实渊博,呈现出一种挖也挖不尽,而且愈挖愈见真金的状况。因此,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这位作家的心灵是一座“富矿”。不仅如此,他的丰厚积累(生活素材和知识储存)贵在能够做到很好的“化”。也就是说,他显然忌讳堆砌知识板块,也耻于卖弄生活。他忠于生活,善用生活素材。同样,他使用知识力求严谨准确,又善于融解知识,使之活泼灵动,与严谨的文字和谐相融,妙语连珠,但又自然贴切,似溪流溢出山体,澄澈可爱。这位作家显然读书很多,却从来不去呆板地博引,而是以此为引子,启动内心日常思考的问题,当真正成为他从心眼里认定的见解时,才以那种清隽纯美风格的语言加以表达。我特别注意到,他的散文中有时也引用古典诗文,但从来不像我们看到的某种做法那样:一篇散文基本上由引用的古典诗文组成,只以本人少量文字加以连缀。兴舟同志绝不采取这样偷懒和“借用”之法。他少量的引用分明是点到为止,看来只是起到“点睛”与印证的作用即可。因此,他的这类散文读起来很舒服。这位从不夸夸其谈的作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朴素的话:“要学习古人和今人一切好的东西,但本人的文章永远都直当是自己的,是从自己的心里流出来的。”兴舟的散文,大致可归结为两大部类。一类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抒情美文,一类是富含思辨意味或知识趣味的随笔性散文。我不想评判这两类散文的高下轩轾,因为它们各有特色,都有相当高的水平——作者创作态度的认真是一以贯之的,写哪类散文也绝不马虎从事。我也不想建议作者应向哪一类散文倾斜,只能是依作者当时的感情意向和需求而运笔。何况他本来就具备“几支笔”,能够驾轻就熟地写出路数有异却质地坚实的散文作品。他的抒情美文取材也是多方面的。家乡的山川土地、民俗风情无疑是这位作家的至爱。从大的方面说,这是他创作生命的基因,溪流如血脉浸润着他的肺腑,山野的空气洗涤着他的灵魂。他的许多散文作品都有不能误认的乡情印记。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美文之所以那么不同寻常,就是从家乡变幻无穷的彩云中“拧”出来的神韵,乃至熟悉家乡大自然的味道:“不论在什么季节,都能把春天的味道喝出来。”其情感之真之深,可谓达到了极致,但又不仅限于自己的家乡。他的胸怀绝不褊狭,而是视野广阔、情泽千里,这在兴舟的散文中同样表现得十分鲜明。凡祖国山川田畴,不论南北西东,步履所至,皆留其踪在;凡中华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也无不竭诚拜谒,思慕先贤盛德,启己躬行。观桂南通灵峡,深悟何谓雄、险、幽、奇、绝、柔、美于一体;瞻闽南李贽故居,则在这所小院里感受四百多年前的一位寂寞而杰出的思想家不泯的光芒。不以院小而鄙陋,不以门低而屈膝,古今同理也。当然,作为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毕竟还是要在语言文字表达上见功夫的。说到此,这牌正打到兴舟同志手上了。真的,许多文友和经手他文稿的编辑几乎都公认他的语言文字是有优势的。他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透露:少时深受杨朔散文的“影响”,“也向往于孙犁先生的恬静,也心喜周作人先生的闲适”,还羡慕张中行等先生的书卷气,但还是形成了他自己在散文创作上的简练与厚美,尤其是耐得咀嚼的语言表达方式。印在纸上的文字是彰显在读者眼前的,而作者大脑中的思维构成是外人看不见的。其实,当年有的语言学著作就认为“语言即思维”,甚至干脆认为思维就是“内部语言”。如果这种观点能够成立的话,那么作家王兴舟外表沉静而“内部语言”却是非常活跃的。他的“纯”文学性思维丰富多情,绚烂多彩:“满山的枫树、黄栌、柿树等经霜之后,漫山如火如荼,鲜红的、猩红的、粉红的、铁红的、橘红的……交织在一起,红晕成片,渲染得淋漓尽致,像湖水一般,把小小的山村淹没在红色的海洋中。这时的故乡一点也不内敛,张扬着秋景的奢华;秋空也格外地清新和明朗,像浸洗过一般纯净又湛蓝。天地辉映,五彩缤纷,景色十分醉人!” (《故乡的秋思》)可见,外表沉静寡言,内部的“岩浆”一旦喷发,往往是更有力度、更具感染力。尽管如此,这位作家的性格在一定时段也会影响他的“文运”。作为一个自幼酷爱文学、有道德有信念的作家,兴舟同志所奉行的是正直地做人、认真地写作,自自然然地发表作品。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宣传效应”,更不可能去进行什么炒作与包装。这些都是对的,是应当坚守的做人为文的准则。然而,我觉得在正常范围之内,以合适的方式,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在京广交通大干线的必经之地,著名的甲骨文和红旗渠的故乡,有一位正当盛年、能写一手好散文的作家,是颇应给予更多关注的,使他那篇篇好文字,如片片甲骨,诠释着那片土地上发生的奇迹与惊喜,又如红旗渠水,更多地润泽读者的心田,为中华的文化园林增添几株常青树,以滋益后来者,岂不善乎?(作者石英 人民日报社高级编审 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2024-09-19
-
石英|对王兴舟散文的了解和认识对王兴舟散文的了解和认识——在王兴舟散文集《梦里有几朵花儿在开》研讨会上的发言文:石英我对那王兴舟同志本人及其作品呢都很熟悉,在这之前,也曾为他的作品写过评论,不过因为这一次参加他的作品研讨会才觉得他的散文写得不错,而是在这之前相当长的时间就认为:在当前散文创作的浩瀚的大海中,兴舟同志的散文也有水平、有质量,写的很用心,对自己有取法守上的之列。而不论作者本人身居何地,属于什么级别的地市。由于我还读过他以往的几本散文集,所以我的发言就不仅限于最新出版的这本集子。首先他作为迄今还一直担任比较繁重的现职工作的业余作家,我想谈谈就我所知他的创作观和写作态度。他对散文(当然也不绝对限于散文)的热爱是一贯之非同寻常的。但这是一种在沉静外表之中的炽烈的追求。不说是整个生命,也是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二三十年间锲而不舍,从未间断。既然要写就尽求写好。在每一篇文字的选择上也是如此:一是熟悉这块生活,二是喜欢这个题材,三是集中力量倾情倾力写好这一篇,这三个要素构成了一篇哪怕是区区两三千字散文的坚实载体。再者是他的语言文字。在我的印象中,他的文字介于清淡与浓烈之间,总得来说是比较干净的。不贫乏也不过分的丰瞻奢侈,但他长于写真,有画面感和具象感。但不是那种着力去营造氛围,而是似乎是信笔烘染所致。相对而言,他还是喜欢简洁,不该浪费笔墨时很“现代”,点到为止,绝不婆婆妈妈,唯恐读者不懂,啰嗦个没完;有时,不惜一步迈过而登堂入室,省却了多余的循规蹈矩。总的说来是不拘一格,大小由已,评略情绪而定。不保守,更不盲目追逐“新奇”。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的散文风格比较能够适应许多人的口味。记得我几年前读过他的一本散文集,其中的篇章味道就不单调,有的近科天真纯情,蓓蕾初开,有的又文意老劲,如入深山老林,古意融融不一而定。最后,由王兴舟散文联想到散文及至整个文学作品的技巧问题。以散文为例,几十年就有所谓“形散而神不散”的高论,还有更具体的如“四规八法”之类。当然也有对此不以为然的,最大的技巧仍是无技巧的说法。对此,王兴舟都注意过,也思考过,却都没拘泥于何种的圭果,只是“择其善者而从之”,或者说是“择已认为善者而从之”,还是按照自己的选择和理解持之以恒地实践下去。应该说是对每个写作者而言,鞋是跟脚还是挤脚只有本人觉得合适才好走路,而且每个人的脚型和走路的习惯也都不完全一样。所以,我的上述发言,不是对他的鉴定,更确切地说是通过我对他写作散文的感受与了解,作了一些不全面的介绍,与多数人的共识作粗浅的对照。谢谢。作者简介:石英,原名石恒基,笔名荧光。山东龙口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历任《新港》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散文》月刊主编,天津作协副主席,《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高级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火漫银滩》、《血雨》、《密码》等,诗集《故乡的星星》、《石英精短诗选》等,散文集《秋水波》、《母爱》、《石英杂文随笔选》等,短篇小说集《气节》,中篇小说《文明地狱》,传记文学《吉鸿昌》,专著《怎样写好散文》等50余部,计1000万字。长篇小说《同在蓝天下》、《离乱之秋》均获天津市鲁迅文学奖,散文《武夷山的雨》获天津市作品一等奖,《厦门风韵》获中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2024-09-19
-
于春生|安阳研修:收获满满 桃李芬芳郦道元文学院首届作家高级研修班在安阳举办2023年10月11日至15日,郦道元文学院首届作家高级研修班暨中媒文化艺术交流工作委员会高峰论坛在河南省安阳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喜聚古都,文化寻根,文学研修,实地采风,收获满满。研修会上,文学泰斗、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人民日报》社高级编审、著名作家石英先生,为与会学员作了《中国文学的发展现状及散文创作的创新》讲座。他以树立人间正气,提高写作水平为主线,以感恩为本心,结合生活阅历、文学创作经历及创作感悟,就写生活和写思想、写作技巧探讨、写作侧重点等三个方面展开演讲。他提出要写那些自己熟悉的、感触深刻的事情,写作要真心、真情、真实。尤其在教学互动阶段,石老就学员提出的“如何提炼主题”“文章怎样开头”“如何写好结尾”等问题,即席为学员答疑释惑,不断将研修会推向高潮。与会学员深有感触地说,石老的讲话立意高远,精彩生动,讲到了我们的心坎上。石老不仅讲得好,而且做得更好。他处处事事以文学事业发展为重,课堂上,高屋建瓴,侃侃而谈;课余间,与学员促膝交谈,指点迷津。为了到安阳授课,已是九十岁高龄的他,凌晨起床,洗漱就餐后,赶乘北京市第一班公交车去医院,看望服侍住院的耄耋老伴。午饭后,只身一人又急匆匆赶往北京火车站,乘坐高铁奔赴安阳。按说,石老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离休干部、高级编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论年龄、资历、级别,完全可以由单位接送。但石老不摆谱,没架子,不给组织添麻烦,尽管年事已高,仍然只身往返。这种高尚的品德,广博的学识,善良的心地,豁达的个性,让众学员无不为之敬仰感动。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年汉字贯古今。安阳是甲骨文最早出土的地方,研修班全体学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中国文字博物馆。该馆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宏大的规模,严谨的布局,鲜明的建筑特色,让人惊叹震撼。步入展厅,学员们深情凝望着那一片片泛黄的、包浆厚重的甲骨,仔细端详着那一个个刀刻的、古拙的文字,仿佛在与华夏先民进行着心灵的对话与沟通。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源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每一片甲骨,每一个文字,都是中华先民心血的凝聚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历史步入文明的重要标志,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和加速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当今,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三千年演变而不断延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最长,且传承有序、博大精深的文字体系。伴随着祖国的日益强盛,一个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的热潮正在世界各国蓬勃兴起。我们为之骄傲与自豪。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是诸位学员向往已久的文化圣地。参观过程中,恰遇一位微信号为“老渔翁校长”的导游,退休前他是人民教师,退休后加入了志愿者导游队伍。他满怀着对古都的深情,向我们讲述了殷墟古都那遥远的过去:殷墟都城三面环河{洹河},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和洹河商城遗址等组成。殷墟遗址出土的文物种类繁多,殷墟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掘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殷墟甲骨窖穴是中国最早的图书馆与档案库。殷墟遗址共出土甲骨文15万多片、青铜器四千余件、玉器、陶器、石器更是数不胜数。展区内展示的甲骨文、青铜器等藏品,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尤其是镇馆之宝——青铜司母戊鼎,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绝伦,是古代科技与艺术、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结合,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殷墟,具有都市、文字、青铜器三大文明要素,是华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有力见证。红旗渠,名扬四海,蜚声中外。到红旗渠参观采风,是大家期盼向往的地方。汽车沿着崎岖蜿蜒的山道前行,我们首先参观的是红旗渠博物馆,眼望那挂在墙上的铁锤、钢钎,凝视那一幅幅记载着林州人民战天斗地的照片,大家无不为林州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所感动。为了解决吃水困难,20世纪60年代,林州(县)人民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了引漳入林水利工程。该工程自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时间,参建村民近10万人。共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干支渠全长1500余公里。红旗渠,是英雄的林州(县)人民,使用最简易的工具,在极端艰险的太行山腰间开凿修建的引水渠道,工程浩大,条件艰苦,撼天动地,世人惊叹,被誉为“新中国奇迹”“世界第八大奇迹”。林州(县)人民用鲜血、汗水凝聚而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世代传颂,永放光芒。古城安阳,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研修会期间,全体学员深入杜庄古镇状元村——杜村采风。该村将文化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将安阳地方文化融入杜庄文化血脉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到醉美杜庄,享和谐玫(瑰)好”文化。连续三年被评为安阳县环境先进村,安阳县“十佳”党支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文学泰斗石英,德高望重,德艺双馨,拜石老为师,是学员们的共同心愿。在状元村的状元第,举办了隆重的石英收徒拜师仪式。众弟子表示,将谨遵师教,情出本心,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为繁荣我国文学事业作出应有贡献。研修会期间,与会学员走进安阳豫北酿酒厂采风,探访千年琼浆“洹河玉液”。身材魁梧、气质儒雅的李文龙厂长,谈起古都安阳的酒文化,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安阳酿酒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殷墟甲骨文“酒”字的出现,即古都酿酒历史悠久的见证。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酒爵、酒尊,以及“周文王饮洹演绎”等,充分证明殷商时期,洹河岸畔酿酒业已十分发达,古都饮酒之风极为盛行。伴随着历史车轮的辗转,如今的安阳豫北酿酒有限责任公司,将酒文化与甲骨文底蕴相结合,坚持“规规矩矩生产,实实在在酿酒”的生产经营理念,既有五粮工艺的核心技术,又秉承三千年老酒的酿造基因,生产的“洹河玉液”,以其“窖香浓郁、绵甜爽口、口味醇厚、香味谐调、尾味悠长”的独特风格著称于世,多次荣获豫商大会河南特色产品金奖等荣誉。“洹河玉液”已成为安阳的一张靓丽名片。游太行山水,品洹河玉液,寻汉字之根,鉴殷墟文化。安阳研修,收获满满。研修会尚未结束,诸位作家早已激情难耐,诗兴大发。或高歌咏颂,或低吟浅唱,充满着浓浓的情,蕴藏着深深的爱。笔底生花,佳作频出,犹如满园春色,芬芳璀璨。2024-09-19
-
史东林 | 清秋诗笺游石林有寄(新韵)秋日石林邀我行,霞光万道耀苍穹。花坪连柳烟湖外,曲径通幽峭壁中。媚媚容颜千屺立,娇娇形态几峰同。天然兴趣登高望,一抹残阳抱火红。访云南讲武堂翠湖之畔几沧桑,最忆名黉讲武堂。阔院楼台多逸事,高门学舍尽华章。讨袁护国征云起,反帝除奸浩气扬。一片丹心昭日月,丰碑千古史留芳。山乡秋收一轮桂月照安阳,洹畔村村五谷香。西寨人欢收玉黍,东洼马叫撷红粮。满畴黄菊金妆艳,遍野葡萄绿韵长。最喜富民新政好,家家踔厉向康庄。注:红粮,指红高粱。醉秋十月林州枫染天,金风送爽迓群贤。初逢相宿龙湖外,乍喜同登云岫边。雾散峭峰惊落日,瀑流悬寨起孤烟。无边风景游人醉,一曲长歌共忘眠。咏安阳文昌阁(新韵)安阳文昌阁位于老城西华门,其三殿位于第一实验小学院内,建筑规模壮观,气势宏大。在这里,百年名校与古代文昌阁辉映成趣,可谓珠联璧合。有感,遂吟诗一首。紫气东来满古城,文昌阁耸最峥嵘。丹庭映日迎贤士,彩殿回风育俊英。学子莘莘宏远志,教师赫赫逸高情。百年不改初心愿,直举来昆展大鹏。沁园春·咏铜冶镇豫北名乡,天宝物华,万象流光。看工厂林立,机声鸣响;琼楼高矗,灯火辉煌。烟雨红江,蝶飞花榭,覆地翻天慨且慷。福兴地,庆龙飞凤舞,一派和祥。铜山自古沧桑,引无数,英雄斗志昂。忆千年冶炼,殷商名噪;舟通四海,货畅八方。千载石桥,抗倭一战,热血男儿剑气扬。喜今日,继老区传统,世代腾骧。注:红江,指粉红江。石桥,指明代大公桥,又称铜冶桥。清平乐·初秋闲吟秋晨静好,蝶舞花枝俏。一抹红霞天半晓,洹畔微风袅袅。花间小径流连,人生往事如烟。若问情归何处?常随诗意缠绵。长相忆·秋吟其一寻秋光,觅秋光,林虑黄花分外香。逸芳雅韵长。赏秋光,唱秋光,寨寨村村撷菊忙。共心奔小康。其二寻秋云,觅秋云,崖上孤村香气氳。家家好素馨。赏秋云,唱秋云,峭岫农家丹霞雰。老乡格外亲。作者简介史东林,河南安阳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擅长书法、诗词,有诗集《邺下吟》问世。(中媒文化融媒体中心)2024-09-19
-
史东林|迎春诗词八首桃花洞随吟皑皑白雪罩黄埃,几点桃花洞口开。一派祥光蒸紫霭,壑中蓓蕾吩春来。太行屋脊抒怀脚踏山巅紫雾飘,青峰一柱傲云霄。敢学猿狖攀绝顶,仰望南天唱楚骚。迎春花几簇纤藤翠蔓长,鹅黄嫩蕊吐芬芳。庭前晓见蜂蝶舞,便引春风到故乡。六九雪漫寒山落瑞白,交交黄鸟闹仙台,问君春意今何许,梅笑枝头次第开。赏冰凌寒林虑峪,孤履探清幽。凝瀑绝崖挂,悬冰峭壁留。平湖浮影乱,曲涧矗松虬。又见红梅俏,春风柳上柔。寻春朝辞漳邺去,暮至大鹏城。碧海游鱼乐,丹林宿鸟鸣。花街风淡淡,竹巷月浓浓。君问春何处,满城芙莉红。桃花村幽居何处是,林虑数桃源。泉水红岩涌,长藤粉壁缠。烟村藏雾里,瓦舍入云端。月霁微风起,心闲一醉眠。游塔山古塔接云远,烟岚锁翠幽。杂花埋鸟径,灌木掩溪流。紫蔼升佛院,禅音起梵楼。重游寻旧梦,情醉物华尤。作者简介:史东林,河南安阳人,当过中学教师,后长期从事行政工作,退休后擅书法,诗词,有诗集《邺下吟》问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南省书协会员。(中媒文化融媒体中心)2024-09-19
-
【三八节特刊】张爱梅,我的亲娘|赵成宇——献给母亲 72 岁生日您从河北沿儿的张庄营村走来嫁到河南岸的贫穷赵苑村庄带着满腹的抱怨和无奈穿不起最起码的新娘衣裳一间老屋一张破床一个矮个子男人他就是伴您一生的穷夫郎吃不上好面白馍却常吃红薯菜秧没有婆婆的心疼公爹却整天吵骂嘟囔您曾日夜以泪洗面怨恨媒人她还是您的姨娘也曾想离开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冲破历史陈腐的铁壁铜墙但您心渴也很要强决心依靠勤劳的双手去改变家庭贫困落后的旧模样耧犁锄耙样样都会和男人一样打场扛粮月子里还坚持纺花织布田地里干农活总是打老晌为大小儿当兵连夜做布鞋为二小儿酒醉熬制绿豆汤为三小儿上学村里跑借钱为四小儿大年三十还赶做新衣裳自己却落得左半身出汗右半身冰凉两脚经常出现浮肿血口子裂满两个巴掌不要命地拼啊疯了似地去闯相信知识改变命运送儿女当兵进学堂虽然您目不识丁说话却语重心长句句都说到儿女心窝却从不提自己饱经风霜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正赶上国家改革开放经过多年的操劳积攒家里终于盖起了崭新瓦房儿女们都渐渐长大成才您却还是省吃俭用老模样不是不知道贵东西好吃总还想给儿女省些钱两一个闺女是您的贴心小棉袄老了全靠她给您洗衣铺床孙男娣女您帮忙拉址长大这边叫奶那边叫姥娘几年前不幸因高血压导致偏瘫常年吃药打针受罪遭殃儿女们请专家大夫用好药一个个一趟趟奔跑于道口安阳吃饭不好下咽话也说不清亮往昔爱说爱唱的你呀如今步步都离不开拐杖但梅花香自苦寒来眼下您已是儿孙满堂个个争着伺侯您孝敬您是对您养育之恩最好的补偿擦屎刮尿端饭送汤媳妇赛过闺女女婿胜似儿郎您成了大家的宝贝疙瘩谁都愿意给您诉说衷肠逢人就夸媳妇们孝顺恨不得在村里大喇叭里公开表彰虽然自己身体有病还不忘为儿孙把握航向嘱咐好好学习努力工作要为老赵家把美名远扬如今您已年过古稀头发花白皱纹爬满了脸庞但想起您吃的苦流的汗看起来却显得更加慈祥今天腊月二十九是您的生日我们要为您放声歌唱亲娘张爱梅好母亲啊祝愿您长命百岁幸福安康二零一一年腊月二十九日作者简介:赵成宇 1969 年生,安阳滑县人,在职研究生学历。曾在学校任教,后历任北关区西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红旗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兼纪工委书记,彰东街道办事处主任、书记兼北关区工业园区书记,交通运输局局长,住建环保局局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现任北关区政协副主席。从辛勤园丁到人民公仆,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矢志不渝为人民服务。缘于对中华文学诗词歌赋的热爱,自少年时代,就深深地埋下了文学梦想的种子,坚持笔耕不辍,一草一木、一事一景,均诉诸笔端。自 2008 年以来,在繁忙工作之余仍不忘辛勤耕耘,创作了大量更富灵感、更趋成熟的诗歌。(中媒文化融媒体中心)2024-09-19
-
【视界晨报】王银柱|在水一方 妙趣横生在水一方 妙趣横生——写于卢小夫散文集《在水一方》出版发行之际作者 / 王银柱日前,南国文学社长兼总编卢小夫先生,给我邮来了他新出版的散文集《在水一方》。翻开封二,写着请兄雅正,谦名签款,而且赠诗一首。让我顿生感动,忆起他和我的初见。那是北京.郦道元文学全国征文大赛颁奖暨研讨会报到时,初次相见他一入眼就叫上了我的名字,和谒可亲地握手问候。晚宴上,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人说他与彭德怀属老乡,台上讲话真的像彭帅一样,大声大气激昂慷慨的。我向他赠献了我的榜书“南国文学”几字的拙作,他非常欣然地展开这一书法作品,同我合了影作纪念。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颁奖典礼上,他和石英、林膑、红孩等领导给我们获奖者颁了奖项。会后,他率诸文友让南国文学和郦道元文学院的会旗飘扬在八达岭长城上。去年9月,南国文学和中媒委员会联合到安阳举办郦道元文学院首期全国作家高级研修班。欢迎宴会上,他还将我个人向大伙作了介绍,说了我若干条长处,在场不少人点头认同,这对我纯然属于莫大的鼓励。卢小夫先生对自己却非常低调,即席就餐或合影,他往往坐于偏处位置,不善张扬的。安阳期间,他等成功策划举行了拜中国文学界泰斗石英为师的仪式。作为郦道元文学院的常务副院长,他对此次高研班大家的收获,总结得实事求是而又精准,深深留在了我的记忆里。知其人,进而懂其文。《在水一方》乃他的散文集《待到梨花落》出版发行之后,又一弘作。读后感慨颇丰,尤其有三点:一是取材面广,不乏在“小事”上做文章,从而有了所写的广阔天地。如:《笫一次住宾馆》中,从声控电灯、上厕所使用坐便器的“小”处着笔,白描叙写了连续的风趣性细节,并深掘细节的思想内涵。再如:《新年感怀》拿过年拜年、祭祀等生活琐事,赋予“小”题材以“大”意义,以浪花见激流,映照了人们简化过年移风易俗的时代发展与变迁。二是灵活漫忆,主题贯穿颗颗珍珠,从而散而不乱。比如:《我爱周公塘》,漫记周公塘的地理历史渊源和传说故事,从头至尾夹叙夹议的,洋洋3100多字,以周公塘可爱之处统率题材。作者文尾发声:由不得我选择,我必须爱它(周公塘)。《与妻书》何况不是如此呢。列举了四谢夫人的内容,层层递进,句句感人,至真至心。三是借景或托事,长于抒怀,语言幽美动人。例《长城之上,尤其《横穿三峡》里,写道“江水汹涌奔腾,惊涛拍岸,峰峦峭壁对峙,直冲宵汉。我感叹: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借景淡彩描绘,直抒对峡江之情。语言多具诗的境界及气势。《寻孙记》、《疯子舅舅》皆把隐隐的感情托于记事和心理描写以及对话里。寓意了人性与人间亲情之大爱,语言朴实深厚,耐人寻味。此就不再细说啦。友们!你如若了解卢小夫先生的内心世界,可以引你们去品读他这部新作的5章:《在水一方》《在草一方》《在谈一方》《在巷一方》《在赋一方》吧,那里边有足够的答案!作者简介王银柱,1960.6出生,杜甫故乡巩义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南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化报文学编委,作品散见各地媒刊且获奖诸多,曾入选中华作家网《中国诗歌百佳精英作家典集》和世界笔会冬季之恋诗会。202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