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延庆|沁园春·教师节走笔【沁园春·教师节走笔】秋色铺云,玉露凝霜,邺下峥嵘。看杏坛桃李,芬芳暗许,弦歌不辍,钟吕宏声。教海无涯,舟山有径,润得青衿燃慧灯。逢佳节,凭千般书信,德泽丹缨。曾经共客南城。幸师道,尊前忆此生。有海棠争艳,幽兰催鼓,诗书漫卷,夙夜勤耕。化雨春风,藏名秋水,师者仁心椿茂庭。微吟罢,念师恩似海,倾我忠贞。【望海潮·甲辰年教师节有怀】七朝都会,三曹神韵,兰章赫奕文峰。铜雀画桥,圭塘钓客,参差年少衰翁。弹铗看萍踪。古今多少事,都付匆匆。邺水汤汤,春秋残梦已成空。卅年邺下情浓。有三湖夜雨,十里春风。琴瑟杏云,流苏竹影,弦歌不辍藏龙。还念魏家璁。嗟潮来潮去,谁是英雄。夙夜追光不止,来去自从容。作者简介魏延庆 (1971.10-)男,笔名瘦石,校园诗人,青年学者,副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七子诗社成员,现任安阳师范学院档案馆、校史馆馆长。已出版专著《与智慧一起成长》、诗文集《空谷见幽兰》《弄菊香满衣》《流年美如斯》《再顾已倾城》等11部,作品获全国诗歌大赛一、二等奖,入选全国首批“红色记忆芯片”数据库、大别山干部学院培训教材、《上海滩诗叶》等。2024-09-15
-
郦道元文学会议在北京举行引起强烈反响5月14日,郦道元文学会议在北京举行,活动结束后引起强烈反响。中国作家网、中华网、中诗网、今日头条、搜狐、腾讯、百度等几十家网站和客户端相继发表和转发了此次新闻报道。原文如下:5月14日,郦道元文学会议在北京举行,石英、红孩、李金明、胡松夏、凌翔、辛茜、林膑、赵丽萍、卢小夫、孙艳波、纳兰、刘运德、夏桐柏、于春生等出席,会议由李玉森主持。张欣民等致信祝贺。与会作家紧紧围绕郦道元与中国古典山水文学展开探讨,指出郦道元不仅古代的地理学家,更是一位优秀的山水文化大家,《水经注》蕴含了丰富的地域知识,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佳作。大家一致认为,文学工作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努力学习、潜心创作,以优秀的作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随后,与会作家还参加了第三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颁奖盛典暨南国文学高峰论坛,组委会主任林膑等宣读了相关文件,对南国文学社和获奖作家进行了表彰,刘天德、魏来安、陈宝璐、孟丽华、吴云峰、王小燕等代表获奖作家发表了感言。为深刻了解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作家们还到颐和园等名胜古迹进行了采风。2024-09-19
-
郦道元山水文学院专家风采选登石 英:原名石恒基,笔名荧光。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原《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高级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火漫银滩》等,诗集《故乡的星星》等,散文集《秋水波》《母爱》等,中篇小说《文明地狱》,传记文学《吉鸿昌》,专著《怎样写好散文》等50余部,计1000万字。长篇小说《同在蓝天下》《离乱之秋》均获天津市鲁迅文学奖,散文《武夷山的雨》获天津市作品一等奖,《厦门风韵》获中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 张欣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中国冶金作家协会主席。幼年随全家迁入北京良乡。青年时期在房山插队劳动,招工进首钢当工人,在《首钢报》当记者,后调《中国冶金报》任编辑。著有《叩开神秘王国的大门》《烟殇》等纪实文学。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散见《北京文学》《作家天地》《工人日报》《映像》《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中国冶金报》《中国青年报》《青年文摘》等报刊和文摘。 杨海蒂: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主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生导师、《人民文学》编审。 著有文学作品多部,作品入选百余种选本、选刊、年鉴、排行榜、教材教辅读本,并被应用于高考和中考试题;部分作品被译介国外、被译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曾获丰子恺散文奖、孙犁文学奖、丝路散文奖、北京文学奖、六盘山文学奖、中国.大河诗歌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等。 李金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石景山区作协主席,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参军四十多年来,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先后发表散文、小说、评论、报告文学等数千篇,著有散文集《山的回忆》,中篇小说集《小城三怪》,长篇纪实文学《陷寇汪洋》《红色高参》《华北军区野战军征战纪实》《黄埔对决》等十多部,曾获全国图书奖和解放军图书奖。部分作品在海外出版。 凌 翔:解放军报高级编辑,主编,原总政治部军区军兵种报刊副刊奖评委,军事百科知识命题专家组成员。先后在海军出版社、《当代海军》杂志社、《人民海军》报、《解放军报》工作,退休前兼任长征出版社、长城出版社社长。出版《科尔传》《李光耀传》《中国海军》《两片海》《舰旗下的秘密》《永远的八一军旗》《漂浮在海上的尊严》等各类图书一百多种,主编策划了《当代实力派作家美文自选集》《阅美文丛书》《凌翔阅读丛书》等数百本美文选集。 李汉荣:著名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笔名牧童、林中河,陕西勉县人。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当代作家。亚洲发行量最大杂志《读者》签约作家。曾任中学教师、司法局副局长、文化馆副馆长,陕西《汉中日报》高级编辑,陕西省政协委员,作品入选全国中学语文课本。被评为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任汉中市文联副主席、汉中市作家协会主席。作品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小说月报》《青春》《散文》《散文百家》《星星》等海内外10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杂文、小说约2000多篇(首)。 林 膑:笔名晓健、轩宇、醉雨石,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会,现任中国现代文化网(报)执行总编、中媒文化艺术交流工作委员会主席、北京写作学会文化艺术促进会执行主席、央代CGTW制播分离中心《放飞梦想》栏目总监、中大视界文化传媒产业(北京)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315消费文化网法治频道总编。作品曾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团结报》《中国信息报》《西部时报》《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河南日报》《中华视点》《河南法制报》及中央、省市媒体发表两千余篇文章。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文化创新企业专家”等荣誉称号。 卢小夫:笔名晓夫,14岁开始发表作品于国家级报刊。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北京写作学会副秘书长、315消费文化网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化报》副总编、中华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南国作家学会主席、青年文学家南国文学作家理事会主席、原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南国文学社长兼总编,第二、三届郦道元征文比赛组委会常务副主任,第二、三、五届中国当代实力作家推选活动组委会常务副主任,著有散文集《待到梨花落》《在水一方》。 刘天德:笔名光磊,中共党员,曾任界首市公安局机关党委书记,现任局指挥中心台长、局文联主席,安徽省、公安部作协会员。先后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发表诗文200余篇,其中30余篇获奖。先后入选《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文汇》《中国奇案纪实》《中华大地之光》《共和国之盾》《调查与研究》等刊物,出版长篇小说《爱情日记》《警徽闪烁》《高墙内的女人》,电视剧本《父爱》拟由公安部文化局出版,均获国家著作权专利。 吴人民: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诗词学会、山东老干部诗词协会和书画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青年文学家南国文学社作家理事会秘书长、中华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南国作家学会秘书长、西散南国文学社副社长,第三届全国郦道元山水征文大赛组委会副主任等。作品在今日头条、搜狐、百度等媒体发表,多次在全国、省、市大赛中获奖。2024-09-19
-
郦道元山水文学院签约作家风采选登刘天德 笔名:光磊,中共党员,曾任界首市公安局机关党委书记,现任局指挥中心台长、局文联主席,安徽省、公安部作协会员。先后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发表诗文200余篇,其中30余篇获奖。先后入选《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文汇》《中国奇案纪实》《中华大地之光》《共和国之盾》《调查与研究》等刊物,出版长篇小说《爱情日记》《警徽闪烁》《高墙内的女人》,电视剧本《父爱》拟由公安部文化局出版,均获国家著作权专利。 于春生 原山东省口岸办主任。山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先后荣获“中国实力派优秀作家”、“中国最美作家”、“国际华人优秀作家”等荣誉称号。所写散文多篇在全国文学创作大赛中获奖。其中,《母亲的寿衣》荣获“和平崛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国文学创作大赛”散文奖特等奖;《醉美塞班岛》、《塞班岛观海》、《清河碧水寄深情》先后荣获“全国首届、第二届、第三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一等奖”等。 杨七七 1986年生,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法律专业。青年文学家南国文学社作家理事。自小学起发表散文、杂文,有多篇短评、通讯稿、散文随笔见于今日头条、搜狐、腾讯等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2022年度获评青年文学家杂志社优秀作家称号;2023年被授予全国第五届中国实力派优秀作家。 夏桐柏 笔名:听雨,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中国西部散 文学会、荆州市作家协会、中国散文网、国际诗歌网会员;西散南国文学社编委、审核部副主任。2018年入编《中国文艺风采人物辞海》一书。所撰文学作品多散见于《中国散文家》、《上海散文》、《西部散文选刊》并“散文界” 、“西散原创” 、 “齐鲁文学” 、“西散南国文学” 、“湖北文学季刊” 、“天津散文” 、“中国散文网” 、“国际诗歌网”等多家杂志纸 刊和文学网络平台。曾先后在“李煜文学奖” 、“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 、“中国当代散文精选” 、“中国最美游记” 、“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等全国性征文大赛活动中多次获奖。有作品入编《中国诗文书画 家名作金榜集》、《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家名作典藏》、《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等文集。曾撰写、导编监利‘98抗洪11集大型文献纪录专题片《纪大决战》和《跃出水乡的辉煌》等10多部新闻专题 片解说词并合成。著有散文集《走向远方》。 李 婷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会员、世界汉语文学作家协会会员、《东方散文》杂志总编助理、《海河文学》杂志副主编、《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南国作家学会理事。自由撰稿人,已在各种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作品上百篇,多家杂志和网络平台的签约作家。已出版散文集《圭江流韵》。曾获:“首届国际东方散文奖”优秀奖;首届“海河杯”全国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首届“曲江楼观杯”全球华语散文大赛三等奖;首届“城郎老酒杯”中国散文大赛三等奖;第二届“曲江楼观杯”全球华语散文大赛二等奖;第十二届“文化名城 幸福东莞”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首届“南国杯”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梅娘文学奖;西散南国文学社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赛二等奖;第二届国际东方散文奖一等奖;首届“曲江海洋极地公园杯”全球华语散文大赛二等奖。 蒲忠汉 男,陕西汉中人,大学文化,陕西金融作家协会会员,赤土岭文协会员。长期供职于金融机构,喜好文学。先后在赤土岭文协、当代文学、西散原创、大家文学、西散南国文学等发表散文、游记和诗歌多篇。获首届“天汉杯”征文暨双年度大家文学奖天汉奖和第五届中国当代实力派作家奖。 陈金炫 长期在铁路工作,开过火车,干过宣传,从事过行政、党务等工作。从1990年起开始业余散文等创作,作品散见于《人民铁道》《福建日报》《厦门日报》《厦门晚报》《上海铁道》《西部散文选刊》《青年文学家》等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静静的古樟树》。2018年加入福建省作家协会、中国铁路作家协会,2022年加入中国散文学会。出版散文集《静静的古樟树》被龙岩市博物馆收藏,作品多次在全国赛事上获奖,并荣获“优秀作家”称号。 唐志祥 笔名:与共和国同成长,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散文诗作协、中国现代文学作协、中国乡村作协、中国作家网、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中国散文家、山东省散文学会、四川省散文诗学会、南国作家协会、酒泉市作协等会员。作品多次在全国征文大赛中获奖,被授予“中国当代实力派优秀作家”、“2020最美作家”荣誉称号。 李军选《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理事、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现代诗歌网驻站诗人。作品发表于《文学天地》《青年文学家》《现代作家文学》《现代诗歌网》《中国诗歌网》《南方诗潮》,《西部文学艺术》,《兰娟雅苑》,头条,等刊物。业余时间喜欢读书看报写作。 杨 艳 安徽来安人,私企财务工作者。自幼爱好文学,现为南国作家协会会员,县作协会员、省诗协会员、《青年文学家》理事,滁州分会副秘书长。作品在多家报刊及网站刊发,作品在全国第三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陈劭平 喜用笔名青瓦、瓦叟,福州人。供职于省直机关,已退休。现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书法家协会会员,省人大书画院副秘书长、屏山书画院书画师,福建省社会建设研究会会长。从小读点哲学,喜欢诗词书画,参加省内外一些展赛并获奖。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过诸如《谈民主的非服从性和可操作性》《百年红楼辨真假——还〈红楼梦〉后四十回一个公道》等论文。2010年,论文《试论〈大学〉与书法》在第三届梁披云杯大展上获奖。 芦洪彦 笔名洪彦,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人,南国作家学会理事,《中国爱情诗刊》在线诗人。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人民号》《中国诗歌网》《西散南国文学》《中国爱情诗刊》《兰娟雅苑》《风华诗刊》等媒体平台。 应满云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宁海传媒集团四级调研员。曾在《文学港》《文学报》《人民日报》《浙江诗人》《散文诗世界》《延河》《江南诗》《诗潮》《诗歌月刊》《星星》等报刊发表诗歌200余首,并有作品入选《中国年度诗歌》《当代文学大典》等多种选本。有作品荣获柔石文学奖、“屈原杯”全国文学作品奖、“天汉杯”中国双年度大家文学奖、《中华文学》2022年度诗歌奖等多项奖项。诗集《闲云记》被评为宁波市第三届城市书单获奖图书。 袁铁山 天津市人,1950年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南开大学,曾参与大学教科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编辑、写作。在部队曾荣立“两次三等功”,得到中央电台、军报、战友报宣传报道。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香港大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天津诗词学会会员。天津久萍诗社副社长,书香诗社党支部书记、副社长。上海华高诗社总编。中华福苑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福苑诗典》责任主编,《福苑杯•中华当代名家诗典》责任主编,《福苑流韵》顾问。2019年荣获CCTV央视礼宾书“福苑杯”诗词大赛冠军,2020年荣获“世界文化名家”诗词大奖赛一等奖。2023年5月1日荣获全国第二届“福苑杯”诗词大奖赛一等奖。作品散见各大诗刊平台。 袁铁甲 天津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久萍诗社副秘书长,中国散文网创作委员会副主席,高级作家。2022年 作品多次获得全国文学大赛金奖;散文网中外文学大赛一等奖;发表多篇小说、散文、诗歌;获得中国作家年鉴两次特等奖。2023获得郦道元、书画网,全国文学大赛一等奖。陈宝璐 笔名亮剑,汉族,山西晋城人,高级政工师。退役军人,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理事,《青年作家》杂志理事会理事,中国散文网作和散文悦读微刊专栏作家,山西晋城市建筑行业企业管理专家。散文作品先后在《山西日报》《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太行日报》《长治日报》《太行文学》《凤台文学》《黄河文学》《三角洲》《青年文学家》《晋城建筑业》《西部散文选刊》,西散原创初语阅、诗文音乐社、红果头条、太行子、梦之路联盟、中国诗歌文学精品、沁水文学、品味园、散文悦读、花开心灵驿站、东方云文学、华豫文苑、今日头条、北京头条、等报刊微刊平台发表。有作品入选《鸿烈精品散文集》《文采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卷》,作品《春雨飘窗唯美如诗》获第七届中华中外诗歌散文联赛一等奖。作品《渐远的秋唯美着生命的等待》获第八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作品《盛夏蝉鸣,撩起我内心的涟漪》获得2021年“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金奖。作品《三月的转角,春色醉染了时光》获得2022年第九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作品《回眸春已成暖》获得2023年全国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一等奖。在第五届中国当代实力派优秀作家评选中授予中国当代实力派优秀作家称号。雷大毕 笔名雷恒润,男,畲族,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人。现为福建省宁德市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宁德市文艺家协会会员、霞浦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人才库终身作家、《东方散文》杂志社签约作家、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青年文学家南国文学理事会理事、中国词网认证诗人、多篇文章散落于《青年文学家》《中国乡村》《东方散文》等纸刊及《天津散文微刊》《大雅散文》《中乡美文化》《天府散文微刊》《西散南国文学》《中国诗歌网》《中国词网》《双馨文苑》等网络平台。多篇文章入选文集,获奖若干。 刘运德 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系毕业,安徽省界首市公安局原副政委(已退休),安徽省作协会员,《青年文学家》南国文学社理事。先后有500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安徽日报》和《人民公安》《啄木鸟》《中国火炬》《东海民兵》《警探》《青年文学家》《中国当代散文精选》《安徽文学》《勃海风》《文学纵横》《文学月报》《中华风》《世界汉语文学杂志》等发表,多篇文章在国家、省、市等各项比赛中获得大奖。出版《剑与盾》《警魂》《忠诚》三部选集,第四部散文集《椰风》正在编印中。刘远翔 笔名飞远。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荣获“和平崛起”全国诗文大赛小说铜奖,湖北省云舟专题二等奖,第四届湖北省高校图书馆“馆员风采”大赛“征文”比赛个人一等奖等。作品散见《微型小说选刊》《小说林》《四川人文》《青年文学家》《大渡河》等。有作品译介国外。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中华精短文学学会湖北省优秀会员及湖北分会副会长,甘肃陇东黄土地文学社名誉主席,《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精短小说》《渤海风》《东方散文》《文学百花苑》杂志签约作家。出版小小说集《寸草心》。魏来安 字旭,笔名秋枫,男,安徽定远县人。原来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机关党委书记,来安县作家协会主席,滁州市散文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滁州分会主席,《黄河文艺》副主编。2024-09-19
-
郦道元山水文学院签约作家|于春生于春生 原山东省口岸办主任。山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先后荣获“中国实力派优秀作家”、“中国最美作家”、“国际华人优秀作家”等荣誉称号。所写散文多篇在全国文学创作大赛中获奖。其中,《母亲的寿衣》荣获“和平崛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国文学创作大赛”散文奖特等奖;《醉美塞班岛》、《塞班岛观海》、《清河碧水寄深情》先后荣获“全国首届、第二届、第三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一等奖”等。野菜情深文/于春生在有些人眼中,野菜是不值一提、不屑一顾的野物。然而,对于我和家人来说,野菜却是“灾荒年”时期,度荒救命的“宝物”。上世纪五十年代,父母养育着我们兄弟姊妹七个孩子,只有父亲一人工作。整风反右期间,父亲响应为党“洗脸”的号召,写出了一张“反官僚主义”的大字报,被单位打成右派。呈报地委审批时,尽管已作出“有右派倾向,尚构不成右派分子”的结论,可单位领导仍以“不适应本职工作”为由,强行令其退职。父亲被迫退职后,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没有了。在城市里生活,没有收入来源,这日子可咋过?危难之际,在北京工作的姑姑、成都部队的叔叔,向我们伸出了无私援手:他俩每人每月给家里寄十元钱。十元钱,现在看算不上什么大钱,在当时那可是全家人的“救命钱”。每当收到这“救命钱”,母亲便领着我们到粮店,先买出全家人的供应粮,其它吃穿花销,全靠母亲设法打理。仅凭着二十元钱,九口之家要生活一个月,买出供应粮已所剩无几,哪有钱买蔬菜吃。好在俺家就住在北城墙根下,翻过城墙就是野坡。野坡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野菜,没钱买蔬菜,我们就拔野菜吃。春天来了,野坡中各种野菜先后长出来了。荠菜,乃春天第一鲜,凉拌、蒸煮均可。马齿苋、苦菜、灰菜、扫帚菜等,形状各异,吃法多样。每天清晨,兄弟姊妹迎着朝阳,爬过城墙,穿行在广袤的田野,选拔各种野菜。露水打湿了鞋子、裤脚,刺草划破了手臂、小腿,我们全然不顾。渐渐地,野菜装满了篮子、袋子,兄弟姐妹唱着儿歌回家转。我们上学去了,母亲将野菜分门别类,精挑细选,现吃的,留出来;储存的,挂绳上晾晒;剩余的,喂鸡、喂鸭、喂兔子。灾荒年,家家缺吃的,人人饿肚子,柳树叶榆树皮,都成了人们裹腹充饥的好东西,街坊邻居时常有人被饿死。这天下午,已好几天没吃东西的我,饿的躺在炕上,昏沉无力,奄奄一息,我切身感受到死亡的威胁。唉!难道就这样被饿死?我才是一个刚满十岁的孩子呀!“不能死,到野坡里找吃的。”死亡的恐惧、求生的欲望促使着我,双手抓住炕沿,晕晕乎乎地下了炕,双手扶墙,一步一挪地走出了屋子。走几步,歇一歇,好歹爬上城墙,淌过月河。眼前是一片茄地,眼望着茄棵上长着的那些茄子,我欣喜若狂,不顾一切钻进地里,顺手摘下一个半青半紫的大茄子,狼吞虎咽地啃吃了起来,淡绿色的茄汁飞溅,涩得拉不动舌头。吃过茄子,我坐在月河边,从杂草中挖出一条茅根。茅根那细长白嫩的根茎,在泥土中蜿蜒穿行,隔不远根茎周圈又长出无数细小的分根,深扎于土中。我用力将茅根一节一节地拽出,捋净上面的泥土,放进嘴里慢慢咀嚼。啊!茅根真好吃,嚼在口中丝丝沁甜,淡淡清香。吃过茄子,嚼完茅根,身上似乎有了点力气。我立起身,在荒草中选拔了一些马齿苋、扫帚菜、银杏菜,回到家放进锅里煮熟。虽说缺油少盐没啥滋味,可就是这没啥滋味的野菜,却挽救了我奄奄一息的生命。灾荒年,家里吃饭是分着吃的。每到饭时,兄弟姊妹端着碗,围坐在娘的周围,期盼着分点吃的。无论做什么饭,母亲总是不偏不倚,一人一份。虽说吃不饱,时常饿肚子,可我们都理解母亲。不是她不想让我们吃饱,而是粮食不够吃。母亲这样做,是为了她生养的七个孩子都能活下去。晚上睡觉,全家人挤在一盘土炕上,我和大强弟同睡一个被窝。吹灯了,睡觉了,黑暗中大强弟将一块菜窝窝塞到我手中,低声说:“二哥,你肯定饿了,就剩下这么一点点,吃了吧。”手握着这半块菜窝窝,我感动得不知说啥好。兄弟姊妹中,大强弟最会过日子。吃饭时分到那么点吃的,他从舍不得一次吃完,总是留下那么一点点,到了饿得实在撑不下去时再拿出来吃。其实,大强弟仅仅比我小一岁,我饿,他同样也饿呀。俗话说,难时帮一口,胜过富时帮一斗。虽然现在日子过好了,吃不愁,穿不愁,天天像过年。可每当想起灾荒年时期,大强弟给我的那半块菜窝窝,依然感动得泪流不止。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家里再也找不出一点吃的。万般无奈,我和大强弟扛起铁掀、锄头,顶着刺骨的寒风,来到空旷的田野。这时节,地里的庄稼都收完了,走出老远也找不到可吃的东西,最后来到一片地瓜地。明知道地瓜已收完,可俺俩仍然用铁锨翻,锄头刨,期盼着通过深翻能找到点遗漏的地瓜根巴。工夫不负有心人。干到中午时分,总算从硬邦邦的冻土中,翻找出了几块残缺的地瓜根巴。中午好歹有点吃头了。正欲回返,一个五大三粗的中年男人突然来到俺俩跟前,自称这块地是他家的,要强行没收我们挖到的地瓜根巴。忍冻挨饿,锨翻锄刨,好不容易挖到这么点吃的,岂能给你!我俩遂与其争辩:“你说这地是你家的,有什么证据?再说,这地即便是你家的,地瓜早已收完,我们翻土复收,有啥过错?”那人欺负俺俩年小体弱,上来就要抢弟弟手中的面袋。弟弟见势不妙,撒腿就跑。那人紧跟其后,穷追不舍。跑出老远,一条小河突然挡住了去路。眼看要被追上,被逼无奈的弟弟嗖地一下,跳进了冰冷的河水中。桥上过路行人见状,大声斥责那男人:“这么冷的天,把孩子逼到河里,为了几块地瓜巴子,你还真想要了孩子的命?”在路人的斥责下,中年男人悻悻离去。灾荒年时期我读小学。这天早上我空着肚子去上学,上第三节课时,饿得头晕目眩,虚汗直冒。这时,我忽然看到窗外有一道熟悉的身影在晃动。“哎,好像是姐姐!”下课后,我赶紧走出教室,姐姐迎上来,将一个手绢包着的地瓜面菜窝窝塞到我手中,爱怜地说:“春生,早上一点东西没吃,姐姐知道你饿了。趁着下课,快把这菜窝窝吃了吧。”嘴里咀嚼着菜窝窝,心中感恩有个好姐姐。八月的一天上午,家里没一点吃的。姐姐跟我说:“春生,与其饿着等死,不如我和你去坡里拔野菜卖。卖了钱,姐姐给你买好吃的。”盛夏酷暑,骄阳似火。我和姐姐顶着日头,穿行在田间、野坡。为了好卖,我俩专拔那些鲜嫩的、人们爱吃的银杏菜、马齿苋。太阳晒红了脸蛋,汗水湿透了衣裳。接近中午,我和姐姐一人扛着一面袋野菜,走街串巷,来到南门柳树行子集市,一边擦抹汗水,一边解开面袋,翻露出鲜嫩的野菜。为了招徕顾客,旁边的摊主在起劲地吆喝着。在学校我虽是朗诵高手,可待到叫卖时,却羞怯得怎么也张不开口。姐弟默默站在树下,等候着买主。忽然,我看到两个女同学从远处向这边走来。“哎呀,不好!要是同学看到我在这里卖野菜,多丢人!”女同学越走越近,情急之下,我匆忙起身躲到远处。看同学走过去以后,又悄悄地返了回来。姐姐看到我羞愧不安的模样,安慰我说:“春生,现在是灾荒年,家里没吃的,咱拔野菜卖,不丢人!”盛夏的天,说变就变。刚才还是骄阳似火,突然间就乌云密布,接着又下起了瓢泼大雨。我和姐姐蜷缩在柳树下,淋得像个落汤鸡。夏天的雨,来得急,走得也快。一阵急雨过后,天遂放晴。太阳渐渐落山了,一天没吃东西的我,衣服贴在身上湿漉漉的,肚子饿得咕咕叫。“唉,咱拔的野菜啥时才能卖出去呀?”就在我灰心焦急之时,一位老大娘来到跟前,一边翻看野菜,一边问:“小姑娘,这野菜咋卖?”等到现在,好歹盼来了买主,姐姐赶紧凑上去,说:“大娘,这野菜是俺和弟弟上午拔的,既鲜又嫩。俺没卖过,也不知道要多少钱。你看着给吧,两袋都要了,一块钱,行吗?”“你姐弟俩够可怜的,两袋我都要了。”一块钱,在有钱人眼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可对于我来说,却是有生以来,凭着自己的劳动,挣来的第一块钱。姐姐拿着这一块钱,高兴地拉着我的手,来到一瓜摊前,五毛钱买了两个黑皮大面瓜。饿了一天的我,手捧着大面瓜,大口大口地吃在嘴里,那个香、甜、面,好吃还充饥。灾荒年终于熬过去,可母亲却病倒了。1963年冬,母亲查出贲门癌,虽然到北京大医院动了手术,可发现太晚,瘤体太大,未能切除。转年初夏,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时年三十八岁的父亲,一个人拉巴着七个未成年的孩子,食不果腹,度日如年。面对这荆棘塞途、枯鱼涸辙的境遇,全家人手挽手,肩并肩,挺直腰杆,砥砺前行。白天,大人上班,孩子上学。到了晚上,全家人围坐在小桌前,糊信封、缝草篮里子、剔石棉绳……哥哥还领着我和弟弟,从城墙上撅土,到湾里挑水,和泥、脱坯,晾干后卖钱。学校放假,我到工地当小工,大强弟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卖冰棍,大妹妹十三岁进工厂,小弟弟八岁学会了做饭、蒸馍馍。熬过漫漫寒冬,迎来烂漫春天。如今兄弟姊妹都长大成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家家过上了好日子。日子过好了,兄弟姊妹患难与共的经历没有忘记,吃野菜结下的情谊牢记心间,勤俭持家、互帮互助的良好家风继续传承和发扬。上世纪八十年代,旧城改造,俺家老宅子拆迁,补偿了三套住房。现如今人们都知道房子值钱。有些家庭,为了争夺房产,成员间打破头,撕破脸,甚至打上法庭。俺家却不是这样,在补偿的房产面前,无人争抢,更无吵闹。当时父亲在世,自然留住一套。姐姐的儿子结婚,她分得一套。大强弟所在工厂效益不好,住房相对窄巴,他亦分得一套。父亲过世后,兄弟姊妹不忘姑、叔扶助之恩,一致意见将父亲居住的房屋交由姑、叔处理。叔叔回老家途经北京,顺便捎来姑姑的“手谕”。姑姑念我孝顺,自愿将她应得的一半房屋惠赠予我。看过“手谕”,我当即表示:“姑姑的心意我领受,可她应得的房屋,我一个平米也不要。”利益面前,兄弟姊妹不争不抢,互敬互让;遇有困难,齐心协力,互帮互助。1988年8月,姐姐来齐鲁医院看病,诊断患脑垂体瘤,急需住院动手术。我和妻子跑前忙后,兄弟姊妹也从老家赶了过来。手术头天晚上,我来到主刀朱大夫家,向其哭诉:“我十五岁没了母亲,下面还有两弟、两妹,是姐姐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长大,我们不能没有姐姐。恳求大夫无论如何救救她……”听完我的哭诉,朱大夫眼含热泪,动情地说:“我从医这么多年,动过这么多手术,从未遇到过你们姐弟感情这么深的。放心吧,我和我的团队一定尽全力做好你姐姐的手术。”从朱大夫家里出来,我来到病房,突然看到被剃光了头的姐姐,悲痛万分,心如刀割。想哭,却不能哭,那样会增加姐姐的心理负担。姐姐望着我,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不住地流淌。她忧心忡忡地对我说:“春生,你姐姐明天就要动手术,开颅手术,能不能下得了手术台,很难说。我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万一下不了手术台,你可要帮着姐夫照顾好我那两个孩子。”我强忍悲痛,竭力宽慰她:“姐姐,我刚从朱大夫家里过来,他让我转告你,一定放宽心,睡好觉。明天他们尽全力做好你的手术。灾荒年那么难的日子都过来了,还怕这么个手术?再说,现在的医疗技术发达,朱大夫水平又高,明天你的手术一定能成功。”离开病房,告别姐姐,一迈出病房楼的大门,我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路过院中小径,走进径旁花园,仰望明月,我对天祈祷:“祈求老天保佑,明天姐姐手术成功!”苍天不负有心人。在朱大夫团队共同努力下,姐姐手术顺利成功。兄弟姊妹轮流陪护,细心照顾。我和妻子精心为姐姐调理饮食,悉心照顾家人。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兄弟姊妹的陪护下,姐姐痊愈出院。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瞬间三十余年过去,每当姐弟相逢,我望着姐姐那红润的脸庞,总打趣说:“姐姐虽是奔八之人,可越活越年轻。瞧你这精气神,比弟弟妹妹还好哇!”每当这时,姐姐总是满脸笑容,幸福自豪地说:“姐姐能有今天,多亏有你这个好弟弟!”前些日,姐姐因病住院,耄耋之年的哥哥得知后,多次打电话询问病情。尽管疫情防控紧张,仍然想方设法,让女儿陪同,到病房看望妹妹,并带去了她最爱吃的荠菜水饺。山川大漠,江河湖畔,野菜无处不生,顽强生长。“惟荠天所赐,青青被陵冈。”野菜乃上天赏赐的天然良物,自古深受人们的赞美与喜爱。我对野菜有着特殊的感情,它曾挽救过我的生命,特困时期,为我们这个穷苦的家庭带来信心和希望。吃野菜长大的兄弟姊妹,情深似海,恩如山高。2024-09-19
-
郦道元山水文学院签约作家|刘天德刘天德 笔名:光磊,中共党员,曾任界首市公安局机关党委书记,现任局指挥中心台长、局文联主席,安徽省、公安部作协会员。先后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发表诗文200余篇,其中30余篇获奖。先后入选《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文汇》《中国奇案纪实》《中华大地之光》《共和国之盾》《调查与研究》等刊物,出版长篇小说《爱情日记》《警徽闪烁》《高墙内的女人》,电视剧本《父爱》拟由公安部文化局出版,均获国家著作权专利。父亲的教诲刘天德我的父亲刘高山,正直慈善、端庄大方、绅士风范…….父亲幸福地度过了他89个生日,安然地离我们而去已有三年之余,但他那谆谆的教诲,始终影响我的终身,对我的事业、爱情、家庭就像一座光芒万丈的灯塔和定海神针,指引我勇毅前行…….父亲是祖父第四个儿子,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必然被拉国民党的“壮丁”。但祖父不惜卖掉30多亩地,给保长送银子,才保全下来父亲没被拉走。后来,他在私塾先生教育下走向成人。解放后,国家进行土地改革,祖父响应国家号召,将自己的土地全部捐献国家,父亲应考当地渔场当了会计。可祖父却病倒了,不久就离开人世。父亲在渔场会计岗位一干就是10多年,经人介绍与母亲胡秀英相识、相爱、结婚。父亲兄弟四人,均已成家,祖母在弟兄四人家轮着吃住,时间一个月,祖母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父亲靠自己的工资维持我们家五口人的生活,也算得上丰衣足食。父母和祖母对我非常喜欢,好吃的都照顾我,长得很胖,姐姐抱不动,经常摔着,我一哭姐姐就挨母亲打。后来我逐渐懂事了,父亲就对我说:“你以后长大有出息了,别忘记你的姐姐,她照顾你的时候,没少挨打。”这是父亲第一次对我教诲,深知一个人要懂得亲情,感恩他人。多少年来,我一直谨记父亲的教导,尽力给姐姐家庭予以照顾。由于我聪明好学,从小学到初中成绩都是班里前几名,参加学校里知识竞赛,并多次获奖。父亲怕影响我的学业,让我转到临泉县城中学上学。但由于没有父亲的约束,自我放纵,高考时以7分之差名落孙山。父亲怕我气坏身体,鼓励我去参军。在父亲的支持下,我光荣地参军了,第三年就以全团第三名的成绩考入山东教师进修学院。三年大学生活,使我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毕业后便提拔为干部。当我穿着四个兜的军官服回家探亲,向父母报喜时。父亲并没有忘乎所以,而且一脸严肃的说道:“以后在部队少说多干,伯乐会看上你的。”这是父亲的第二次教诲,让我低调做人。父亲的第三次教诲,是我转业到地方公安局工作,当了派出所长,第一次带儿子一起回家看望他(平时都是我一人回家)。认为父亲一定喜欢,而他却没有高兴神情,却教导我:“家庭有了事情多商量。”我当时就意会到,没有带他儿媳回来。因为儿媳为了我好好工作,又为了照顾儿子好好上学,提前办理了病退休手续,为我们爷俩服务。加之又开一个烟酒店,很辛苦,没有时间回来。父亲看一家人仅回来二口,便不乐意。从今以后,我们全家三口一起欢声笑语回去,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随着年龄增大,父亲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后来患了脑血栓,瘫痪在床,一躺就是十多年。行政村的干部看他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就给他办理一个低保。他知道后生气道:“现在党的政策好了,我们村成为文明村,我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吃什么低保呀?谢谢你们的关心,请把我这份低保退回去,给特别困难户吧!”行政村干部在父亲的再三拒绝下,将低保退了回去。“一个人要懂得亲情,感恩他人”,“少言多干,伯乐会看上你的”,“家庭有了事情多商量”,“把低保留给特别困难户”......父亲虽离我们远去,但他对我的教诲终身难一抹去,始终警醒着我,影响着我,启迪着我,一直是我做人、做官、做事的准绳,永远扎根在我心中很深、很深……2024-09-19
-
郦道元山水文学院签约作家|杨七七杨七七 1986年生,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法律专业。青年文学家南国文学社作家理事。自小学起发表散文、杂文,有多篇短评、通讯稿、散文随笔见于今日头条、搜狐、腾讯等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2022年度获评青年文学家杂志社优秀作家称号;2023年被授予全国第五届中国实力派优秀作家。老味道杨七七昨晚在水果店尝了一颗本土樱桃,居然是小时候的味道。能吃到本土樱桃实属难得。售价48元一斤,嫌贵,转念一想,现如今洋樱桃车厘子大有“独步天下”之感,动辄上百元一斤。相比之下,本樱桃不算贵,狠狠心买了一盒,带回来给家人品尝。这份小时候的味道源自幼儿园。儿时的幼儿园里有一棵樱桃树,每逢结果,老师便会带着我们一起观赏樱桃,采摘樱桃给我们品尝,每个人只能分到几颗,可珍贵了。老师也会跟我们念叨:“樱桃好吃树难栽”。从幼儿园起,樱桃的味道便深深刻在脑海。每年樱桃上市,我都会买点,口感都不是幼儿园樱桃树的味道了,昨晚能吃到一口童年记忆,特别惊喜。人到中年,对老味道的“执念”多了一些。儿时味道带有时光的印记。30年前,南京新街口有一家老字号糕团店,卖萨其马。这家卖的萨其马油少又软糯,在糖尿病、肥胖症还没有“流行”的年岁里,老少皆宜。近几年,老字号糕团店重新开业,味道却不似从前了。我问店家:这不是以前的味道啊?店家说,一是现在好吃的太多了,大家口感提升了;二是原料不一样了,再好的师傅也做不出原来的味道。听了之后挺失望。30年前,南京鼓楼有一家汤包店,我上小学时,一口气可以吃3笼共24只。把一旁的舅妈吓一跳,她说:24个汤包,那可是24个小肉圆呢!吃完汤包,我还能喝下三碗赠送的鸡汤。吃汤包没喝赠送的鸡汤,等于没吃汤包嘛。这家汤包店儿时我经常去吃,直到城市建设,店拆了不复存在。现在南京街头汤包店也很多,有几家也能做出8成儿时口感,已是很欣慰了。不过没有一家店赠送的鸡汤我能喝上一碗,喝上一口便摇摇头。昨晚吃到了多年不曾尝到的樱桃口感,中年人对老味道的希望又复活了!“执念”之下,是一份对童年的怀念。时间的印记冲不散,它会凝结。现如今的生活节奏快,每日匆忙,一瞬间的惊喜、心动都是万般珍贵。“执念”老味道何曾不是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呢。更愿心怀希望,一心向阳。老味道,会回来的。2024-09-19
-
郦道元山水文学院签约作家|夏桐柏夏桐柏 笔名:听雨,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中国西部散 文学会、荆州市作家协会、中国散文网、国际诗歌网会员;西散南国文学社编委、审核部副主任。2018年入编《中国文艺风采人物辞海》一书。所撰文学作品多散见于《中国散文家》、《上海散文》、《西部散文选刊》并“散文界” 、“西散原创” 、 “齐鲁文学” 、“西散南国文学” 、“湖北文学季刊” 、“天津散文” 、“中国散文网” 、“国际诗歌网”等多家杂志纸 刊和文学网络平台。曾先后在“李煜文学奖” 、“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 、“中国当代散文精选” 、“中国最美游记” 、“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等全国性征文大赛活动中多次获奖。有作品入编《中国诗文书画 家名作金榜集》、《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家名作典藏》、《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等文集。曾撰写、导编监利‘98抗洪11集大型文献纪录专题片《纪大决战》和《跃出水乡的辉煌》等10多部新闻专题 片解说词并合成。著有散文集《走向远方》。边城情满沱江流夏桐柏相传天方国(古印度)神鸟“菲尼克斯”每满五百岁后,即集香木自焚,复又从燃灰中涅槃重生, 鲜丽异常,不再死。此鸟即是我国古代百鸟之王凤凰。而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湘西古城,自建城之始,即因城西南一山酷似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命名之于古城。使得这一风光秀丽的“湘西明珠”,因地灵人杰,独特的湘西风情,更因凤凰辈出的名贤代表沈从文先生,以他那笔下流淌出迷人的湘西山水人文情怀,而盛名播享中外。我知闻凤凰古城,也是源自于沈从文先生所著《边城》这一素负盛名的经典之作。沈老在他这篇着力以文字绮绘的一幅幅清丽动人的山水风情画卷 里,把个山为灵魂,水为血脉的边城凤凰(尽管书中描述之地并非凤凰),把个傲然耸秀,清流夺翠的青黛江山,把个蕴满神秀风物、情怀独钟的神秘 湘西,情天浓浓的情笺于潺泼翠墨,谱出了一曲令后人辞赋不止、赞咏不尽的人文风情史诗。那是两年前秋月的一个日子里,我风尘仆仆数百里,驱车来到了古为五溪蛮荒地,今已一朝华丽转身的凤凰古城。曾有人说,去湘西,不能不去凤凰,那里不仅有秀丽的风光和独特的风情,还有长眠在沱江岸边的一代文学宗师沈从文先生的一缕文魂贤灵。而我更犹感沈从文先生将山里人原始的淳朴,和自然的人性,用他的精描细琢之笔,升华成充满了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信念,成就了绮绘湘西风情的独特一帜。因之瞻怀沈老先生归泉之栖,成为我梦旅古城的行程之始。沈老先生的墓地位于古城东郊沱江南岸的听涛山上,墓地周围丛林掩映,清幽谧宁。不远处岩崖底下沱水拍岸,烟云袅袅,浮华流光;秋水浪涛声应和着山间林涛声,使得墓冢冥空上涛音铮淙,不绝于耳。睹景思缘,尚记得沈从文先生历来于盛作中,最是钟情那“睹目为青山绿水”的湘西风光,甚是向往那“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的田园之畔,更于他多少年来,不管身处何方,耳朵里听到的依然是那湘西的一涛涛水声,一嗓嗓拉船调,一号号牛角音,让他笔下从来就流淌着的故土乡愁,还有那儿女情长的深深眷恋,总是如那弥漫着湘西情怀而缓缓掠过的河流,唯冀望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这世外桃源里,尽显宁静、安祥、和谐,不再有令身心疲惫的纷争,不再有曾经萦留身边的那一丝薄 薄的凄凉……盈盈沱江岸,秋至风霜繁。褐黄色的落叶蝶飞飘零时,我缓步登临象征着沈老先生那86年一生艰辛人生路的86级墓道台阶。步近简朴的墓园, 里面没有任何形式的墓冢,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墓碑,却是孤立着一尊据悉从南华山上采下,约有六吨重的天然五彩玛瑙石而耸矗的石碑,或许这也似在彰显沈老先生一生奉献文学,而作出的犹如重徽累盛的鸿彩贡献吧。先生的骨灰在二十年前葬回听涛山时,即就将其一半埋在这块玛瑙石下,另一半却是随着沈夫人张兆和女士于四年时间里,在先生骨灰盒和遗像前奠祭积存的一背篓干枯的玫瑰落花, 一捧捧撒入了沧流不息的古老沱江,让一瓣瓣还氤氲着的心香,随着沈老那一缕缕魂髓,恋恋地依荡着一波波雪浪似的清流,伴着一颗伟士的炳灵悠逸远去。兀立墓地的玛瑙石碑牓正面,镌刻着沈老先生自书的一生淡泊名利之碑铭: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在碑牓背面,印刻有沈夫人胞妹,时任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的张充和女士撰写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碑联以露尾诗四句中的最后一字结句:“从文让人”,简洁精辟的阐释了沈从文先生生前从来就秉持的谦谦君子之风。而在离玛瑙石碑座侧后方并不怎么显眼位置, 还有一块镌刻着沈夫人张兆和女士,写于沈老先生离世七年后出版的《从文家书》“后记”里的一节文字。在这一段节录刻于碑上的辛酸字句里,充满着她对丈夫满满的愧疚,“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所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元好问在《雁丘词》里曾疑设“问世间情为何物? ”并随即顿以慨答:“直教人生死相许”。我以为在张兆和女士与沈从文先生的一生情爱间,其最哀莫过于直到她终其一生之际,才恍然开悟苦短人生的几十年里,即便不能生死相许,又缘何就不能深情相许,一起不离不弃地走过曾经的风雨人生路呢?沈从文先生曾自述《边城》一书里的主人公翠翠的艺术形象,就是源自于曾经遇见的“绒线舖的小女孩”、青岛崂山的“一个乡村女子”和“身边新妇” 夫人张兆和女士,是以这三个原型合成后塑创出来的。而书中对“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一对眸子清如水晶”的描述,并将女主人 公美以湘西碧翠的篁竹之色而名之为“翠翠”,那笔底下流淌出的清丽形象和美好情愫,正是他浓情刻画的挚爱夫人“黑牡丹”啊。先生性格内向、细腻且多情。他爱张兆和,爱的刻骨铭心。他于君子好逑的追慕中,在情天爱河里蜜语涟涟,“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 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此时虽然他们还是师生,但沈从文面对这名令他迷恋得七荤八素的校花级女孩,已然在一封封的情书里,动情地倾吐着“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 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那恋侣爱俦间的浪漫蜜语了。张兆和是民国“合肥四姐妹”中的老三,她们当时的名气或可与其同时代的“宋氏三姐妹”齐名。但沈从文看中的并不是名气,而是不可救药的爱上了这四姐妹中,乳名“三三”的这一位才高貌美的姑娘。整整四年间,沈从文不间断写给张兆和的情书纷飞如雪片,张兆和亦并不为之所动,甚至将他列为梦恋“天鹅”的“青蛙13号”。可沈从文仍固执地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深情,执着地坚持着即使是“弱水三千,也只取这一瓢饮”的执念。四年里,他等她,等的是肝肠寸断,一如《边城》里描述傩送以“孤零地站在山头上,攒着劲儿唱山歌”的湘西那种特别被称之为“马路”歌唱求爱方式,孜孜以求翠翠婚配允诺一般。先生正是因为坚定的明白三三会来,所以也才坚贞不移的痴痴地等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好女也怕缠郎,四年间持之以恒的苦苦追求,沈从文终于等来了张兆和于深情融化后的冰心:“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出身名门望族千金的张兆和此时的应允,只是因为感动,而自认为是纡尊降贵的“下嫁”,骨子里她仍是存着自以为是的高贵意识;而祖上也曾是清廷封疆大臣的寒门才子沈从文,却还是一如既往地谦卑自詡为“乡下人”。虽然他抱得了美人归,却还是未赢得美人那扇炽爱的情天心扉。沈从文先生将所有的爱与美都凝聚于“翠翠”一 身,缘以为笔下的她就是自己妻子的化身。天性浪漫的先生,于婚后依然沉溺于文学创作,但甚至在著作等身,名满中外之时,张兆和也并没有仰慕于他,却是蜕变成了一个操劳生活的“油腻女人”,全无了当日的女神气质。随着两人在生活上越来越频 繁的争执,已然形成了浪漫志趣与柴米油盐的对阵,有情饮水饱,于两人之间成了最大的笑话。在妻子这里得不到情感珍爱和才情敬慕的沈从文先生,终是于不自觉间精神出轨于一名早就仰慕他才气的文学女青年,先生在这名女子那里似乎得到了一种被认同、被重视的精神上的满足。他手把手地将这名女孩引入了文坛,却也为逐渐升温的情感埋下了危险的种子,不可避免地演绎了一段仅止于凄美的文眷意恋。先生还是对此时已始萌芽的婚外感情心路,怀揣起了一份忐忑内疚的心情,因为这毕竟有悖于他慕恋张兆和的初心,也有违他致力经典创作的文学理念,他不能陷入被道德谴责的地狱。先生在流言风传之前即选择了向妻子坦承心迹,释其精神出轨的初衷,只是为求显示自身魅力的砝码,只是希冀唤醒他的三三给予他期望的情感回应,以乞得到妻子从未给予的理解和认同。谁知他的“坦白”却是换来了相反的走向,清高的妻子不仅没有理解丈夫冒大不韪“出轨”的意图真相,遽然间,却更加激起了原就十分优秀的她,顿时难以抑制中烧起的怒火, 最终憤恨且伤心、痛苦地回了娘家,开启了他们长达四十余年的分居生活。即使后来也有过短暂的聚合,终因张兆和认定丈夫是“忘恩负义”,并及各种因素而没能谅解丈夫。然而即便是在浩劫中潦倒窘困的日子里,即便面对“莫须有”的横加指责,面对恶意构毁之令人发指的焚稿高压, 先生都能漠然置之;可在面对妻子长时期的冷漠和决绝,先生却仍于咬紧牙关中,始终无悔地依依寻求着他衷爱的妻子的谅解。先生又开始给妻子写信联系了。他有时欣喜地像一个老小孩样,喜极而泣的和亲友分享偶尔收到妻子难得回信的兴奋,他可是痴心殷盼地等待了他 的三三大半生啊。而张兆和此时间却仍是放不下心魔,她在徒使沈老先生于心酸中继续与孤独清冷相伴的同时,也在仍然延续着自己备受煎熬的痛楚日子。她在婚姻中的清高与冷漠,障碍了两人一生本应甜蜜的幸福生活。沈从文先生将魂牵梦萦对妻子的思念,都融进 了一如《边城》里的翠翠,《三三》里的三三,《长河》里的夭夭等这些他由心底里构思的美好人物塑造中。地老天荒,此情不泯。先生此生给他的三三累写了难以计数的如“我喜欢你,像风走了八万里,不问归期”这样柔情戚戚的情书,这样的爱情虽然卑微,却也爱得深沉,爱得浓烈!就是在沈老先生弥留之际,他拉着妻子的手,说的最后一句遗言仍是歉疚的心声:“三三,我对不起你”!如果不是深爱,有人能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还会将几十年间未有放弃的自责看得如此深重吗?问世间又有几多男子能做到燃情如此?能做到如此专情专守几十年而无怨无悔呢……他一生都在等,等他的三三融化她心中坚封的冰雪的那一天,等他的三三终能像他笔下《边城》的翠翠那样,俏然地把他像“心上人傩送”那样放在心尖最柔软的地方,静静地守候在那尽历人生风雨的渡船上,固执地等着他登船荡桨,携手并肩划向风雨人生最后的彼岸……这一天,沈从文先生 终于等来了。动乱过后,也已是步入晚年的张兆和女士,带着对丈夫难得的理解与宽容,带着对丈夫几十年不懈坚持的坚守与对自己心灵的冲击,她的那一丝柔软终于荡开了浸扰她几十年的心魔,回到了沈老先生的身边,慢慢开始了与丈夫享受最后只剩十年的甜蜜婚姻生活,偕伴先生幸福地走完了迟到的黄昏恋之心路。直至十年后,张兆和女士终致日夜痛楚地守护着病榻上那个一直将自己作为女神 和精神支柱,此际行将油枯灯尽的先生,痴痴地看着他在他标志性的温和笑容中,安祥地溘然长逝。“作为作家,只要有一本传世之作,就不枉此生了。他的佳作不止一本。越是从烂纸堆里翻出他越多的遗作,哪怕是零散的,有头无尾的,有尾无 头的,就越觉斯人可贵。”这是张兆和在沈从文先生身后,为之整理《从文家书》遗稿时,情动憾书 “后记”中的一段文字。唯只叹直至当两人已然阴阳相隔之后,张兆和才蓦然有了击节赞赏夫君在文学上极具天才造诣的钦佩贞情;才俯然有了对夫君来自三个民族之后的“贵胄”家庭,却始终谦称“乡下人”的敬佩衷情;才嘅然顿悟夫君几十年坚守慕恋不变,并将自己在他笔端下化为心中女神的感佩闺情;才剧然理解了夫君几十年孤苦间不改初衷,屈辱间不移风志的景佩高情。然而等到醒悟终知迟, 外头的人再怎么长叹,里头的魂灵却是再已无从回 应了。我伫望听涛山,凝聆沱水声,透越霜岚烟,这湘西蹻蹻青山虽荒僻峥嵘,却因原始纯真、苍秀丰厚,而翠微秀映着凤凰古今烟火人家。这千年漭漭沱江虽无黄河长江的恢弘壮阔,却也以源远流长、清滢秀澈的泱泱水流,润泽了一代文学宗师的椽笔之毫,才有了沈从文先生笔下谱出的那百年绝唱的湘西山水风情华章。那倒影在沱江水里的吊脚楼, 清镜里荡漾的是骄具民族风韵的窈窕身姿;孤零孑立于水中支撑吊脚楼的伶仃木柱,托起的应是边城一段艰辛沉重的历史;而那吊脚楼顶一栩栩展翅欲飞的翘檐凤凰,恰是古城人民自古就传承敬奉的一片千秋心念。兀立于北门城楼下沱江水中的一列石墩跳岩, 还在久远的年代里就一直是古城人出走山外,回归故乡的主要通道。它承载着凤凰人胸怀天下,走出古城,走出湘西,走进山外世界的豪情壮志。沈从文先生或也是从这列跳岩上,以湘西青山为脊梁, 以沱沅酉水为血脉,以武溪清流滋育的那份湘西情怀,走向了他毕生为之呕心沥血唱响湘西、书颂祖国的文学创作之路。正如先生孙女沈红奠书在故居里的祭文中写 道: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山外,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 大书。……他也写了许多未必都能懂的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沅水边形成的理想或梦想。”沈从文先生以这种在湘西山水间就怀揣起希望的理想,将他丰富的爱祖国、爱人民、爱故乡的一泓深挚之情,柔怀且不失坚毅地,用毕生心血凝成 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文化丰碑,站成了迄今为止一代代成长中的学子们仰崇的文学宗师,书下了古城凤凰里一抹永恒辉熠的人文风景。和煦的秋阳正洒满了这座江南百年四合院的天井庭院,一批批从远方慕名前来参谒的人们,不仅仅只限于沉醉在凤凰的旖旎风光里,他们更悦心亲瞻沈老先生故居里各种纪念珍品的风韵,更喜沈老先生那笔端百流汇成沧海的滔滔妙句华章,将一摞摞清华的文化泉源引流四方,从而滋润起一个又一个溢彩流光的春天。2024-09-19
-
郦道元山水文学院签约作家|李 婷李 婷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会员、世界汉语文学作家协会会员、《东方散文》杂志总编助理、《海河文学》杂志副主编、《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南国作家学会理事。自由撰稿人,已在各种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作品上百篇,多家杂志和网络平台的签约作家。已出版散文集《圭江流韵》。曾获:“首届国际东方散文奖”优秀奖;首届“海河杯”全国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首届“曲江楼观杯”全球华语散文大赛三等奖;首届“城郎老酒杯”中国散文大赛三等奖;第二届“曲江楼观杯”全球华语散文大赛二等奖;第十二届“文化名城 幸福东莞”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首届“南国杯”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梅娘文学奖;西散南国文学社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赛二等奖;第二届国际东方散文奖一等奖;首届“曲江海洋极地公园杯”全球华语散文大赛二等奖。莫以善小而不为文/李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刘备遗诏中的一句话。他告诉人们: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不大的善事就不去做。我认为:他讲的做人之道,很有道理。因此在生活中我习惯按照这位古代圣贤的说法去做,收获了不少的喜悦。 十年前的某个夏天周日上午,我带儿子去东莞市人民公园游玩。看见一位30岁左右的妇女怀抱婴儿在公园门口乞讨。我习惯性地掏了10元钱放进她面前行讨的破碗里。由于工作需要,接连几天路过公园,每次都看到那位妇女在行讨,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年纪轻轻的,天天抱着个孩子行讨,即使行人天天施舍也不是长法呀。救得了她眼前的生活,也救不了她的灵魂啊!这样行讨生活对孩子成长也不利,而且还会增加社会问题。不行,不能看着她这么堕落下去,我要了解一下她究竟是什么回事。于是在公休时,我又带着儿子来到了公园,走到那位妇女面前,儿子童声稚语地说:“阿姨,上星期天来公园玩,我妈妈给了你10块钱,妈妈跟我说,这几天看见你都在这里乞讨,她看你抱着个BB讨饭,挺可怜的,想了解一下你的情况,看能不能帮你点什么,你放心,我妈妈是个好人,不是坏人,她帮助过不少人的,你有什么困难可以跟她说,不用怕的。”也许10岁儿子的话让那位妇女放下了恐惧和戒备,只见她麻木呆滞的目光涌现一丝亮光,然后眼含泪花跟我们诉说她的遭遇。原来她是四川成都人,连生三胎都是女孩,为此公婆和丈夫都不高兴,把她和小女儿一起赶出家门,她稀里糊涂地跟着老乡来到了东莞,由于无依无靠不知道怎么找工作,只好流浪街头。听完她的诉说,我顿时心生怜悯之情,十分同情她的不幸。于是安慰她、引导她、鼓励她自强,争取依靠自己的双手自食自立,并许诺一周之内帮她找份工作。当天晚上我就把她们母女俩安排住旅馆,第五天帮她安排到了朋友的公司做家政。事后,对她的关注并没有因此而终结,我隔三差五就去看望她。跟她聊天,启发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如何更好的为将来做打算。就这样,在我的引导和陪伴下她参加了家政培训,并且取得了上岗证。不但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且还勇敢的向封建薄情的丈夫提出了离婚,自己一个人供养小女儿。几年后,她又重建了家庭,至今生活得有滋有味。 2012年夏天的某日下午,我在所居住的小区门口的农村商业银行办完事出来,不经意间,看到有一个乞丐卷缩着身子坐在路边乞讨。怜悯心驱使我不由自主地向他走去。走近一看: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在他坐着的地上旁边有一副拐杖,显然他身有残疾。面前破旧的铝材饭碗里,散乱着一角、五角、一元的不多零钱,加起来估计不到10元钱。看到此情此景,我心里瞬间一阵酸疼……连忙从手提包里摸出一张50元的纸币,蹲下身子,轻轻地把钱放到老人的手上,并且双手合拢着握住老人的双手,微笑着温和地说:“大叔,这是给你的,钱你收好,别弄丢了哦。”只见老人混浊的眼神里瞬间堆起无限感激的光芒,双手捂着那50元钱,头像小鸡啄米似的一个劲向我点头,声音颤抖着沙哑地说:“谢谢,谢谢,谢谢,大好人哪,大好人,祝你工作顺利,发财多多。”“不用谢,大叔。”我回应着。看着他的腿,我不由得问他:“大叔,你这腿……为什么不在家养伤?而要出来乞讨呢?”不知道是我的关心感动了他,还是老人心里憋屈得难受,话音刚落,老人的眼睛里泪光浊动,随即用拿着50元钱的手背直抹眼泪,嘴里喃喃自语:“这都是命啊——”从老人伤感的话语里我似乎听出他的难言之隐。于是我干脆在老人身边的地上坐下,轻声地对老人说:“大叔,你愿意跟我讲讲你说的命吗?我知道你心里肯定有苦衷,或许我什么也帮不上你,但是你说出来或许心里会舒服些。”老人于是把那50元钱小心翼翼的塞进上衣的口袋,然后用袖子来回抹了几下眼睛,长叹一声,说:“闺女啊!你好人哪。”于是跟我讲他的故事:原来老人是广西百色人,几年前跟随儿子到了东莞,儿子儿媳在工厂打工,他就以收捡破烂为业帮补贴家用。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去年夏天他在骑三轮车拉破烂去回收站的路上,不幸被一辆无牌摩托车撞伤,对方逃逸,由于没钱医治,治了一半就放弃,落下了双腿残疾。雪上加霜的是,春节过后,由于工厂不景气,儿子夫妻双双被裁员下岗,儿子是男丁,很快在工地上找到了工作,儿媳妇至今没找到稳定的事做,偶尔给人家做点钟点工。由于生活困难,儿子儿媳妇脸色难看且抱怨多,为了减少家庭矛盾,他只好顺应儿媳妇的恶议:出来行乞。听完老人的诉说,我心里五味杂陈:怜悯、同情、感慨、愤怒、无奈……可是内心深处的那份正义感不停地向我发出呐喊:不行,你不能袖手旁观!得帮老人做点什么。在了解到老人就居住在我们小区附近的大莲塘社区的出租屋时,我决意护送老人回家。到了他家,儿子儿媳妇都不在,于是我便陪老人聊天坐等他们回来。将近晚上七点钟,老人的儿子儿媳妇回来了,我向他们表明自己从事法律工作的身份,并且把名片给了他们之后,便开始跟他们交谈起来。特别是重点赡养责任和义务的普法教育和孝道的启发引导,同时许诺近日帮他儿媳妇落实好工作。当我顺利的解决了他儿媳妇的工作后,我再次跟他们重申:请务必照顾好你们的父亲,不要再逼他外出行乞了。如果让我知道你们再不孝,我会义务的为你们的父亲代理起诉你们。从此,我常常抽空去看望老人,并且时而给小夫妻俩一点接济,老人再也不用出门行乞了。 从2009年开始至今,十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着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晚上、周末、节假日的时间从事义务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随着名声和业务的拓展,慕名而来找我的家长、心理疾病患者越来越多。不管有多少人来找我,也不管什么人来找我,我依然不忘初心都是义务,不收取一分钱。近年来,许多家长、亲朋好友、心理疾病患者都劝我:“婷姐,以你现在的名声和能力,开办学校,肯定很赚钱的。”还有的家长说:“李婷老师,我小孩交给你了,你收费吧,多少钱都行。”有一次,一位朋友介绍来找我的老板。一见面就说:“李老师,听说你教育小孩很有一套,我那两个儿子太要命了,钱多少无所谓,你得帮帮我,多少钱你开个价,我马上打给你。”面对如此财大气粗的老板,我淡淡一笑说:“你那两个儿子,我接收不接收跟钱无关,关键是取决于你们为人父母的愿不愿意改变,然后是你两个孩子跟我的缘分,如果都OK,我当然乐意陪伴你们一家一起学习、成长、改变、进步。不过在此我先送你几句话:钱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钱买不到你想要的;陪伴孩子成长要珍惜时效性,如果今天错过了,永远无法复制。人最大的成就,不是你官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钱赚得多少,而是把孩子培养好。一个人最大的失败,不是自己权力失去、生意惨败、钱没了,而是孩子没培养好。” 通过在生活的点滴中践行蜀汉先主的至理名言,让我在社会的多个方面大有收获。虽然说,我所做的微不足道,然而,点点滴滴的行善、社会义务公益,让我感受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体现着:莫以善小而不为,爱心无处不光辉。我知道,自己的做法有人点赞,有人不以为然。然而,习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的我依然坚信“行善积德是修行”,因此,会继续以欢喜心践行“生命不息,修行不止”。2024-09-19
-
郦道元山水文学院签约作家|蒲忠汉蒲忠汉 男,陕西汉中人,大学文化,陕西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汉中赤土岭文协会员。长期供职于金融机构,喜好文学。先后在赤土岭文协、当代文艺、西散原创、大家文学、西散南国文学等发表散文、游记和诗歌多篇。获首届“天汉杯”征文暨双年度大家文学奖天汉奖和第五届中国当代实力派作家奖。荷花与锦鲤蒲忠汉在家门前有一方不大的池塘,塘里种着荷花,养着锦鲤。每到夏天,荷叶便挤满了整个水面。三三两两的荷花次第钻出淤泥、冒出水面、顶过荷叶,露出羞涩的尖尖角,犹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含苞待放的花蕾,渐次开放的花朵,粉嫩透红的脸庞,煞是喜人。我甚是喜欢荷花,喜欢她的挺拔,喜欢她的圣洁无瑕,喜欢她的出淤泥不染。养在荷塘里的锦鲤虽然不多,有红色、白色和黄色。每当看着它们跃然于水中,追逐嬉戏、欢快游动,我的心便会随着鱼儿一起悦动!一朵正在盛开的荷花,把倒影落在水中,吸引了锦鲤的目光,于是,荷花与锦鲤便纠缠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荷花露出粉嫩可爱的脸庞,把粉红的光芒照在锦鲤身上;锦鲤怀揣着一颗异动的心,围着荷花奔狂。荷花对着锦鲤讲,世人都说荷花美,可又有谁像你一样,这么近距离地围着我转,围着我看,围着我欣赏。你能守护我一生一世吗?锦鲤欢快地点点头,摇摇尾,深情地对荷花说,只要你愿意,我就会一直守在你的身边。当你不需要我的时候,我会化着一捧淤泥,落在你的脚下,继续把你滋养的。荷花继续对锦鲤说,你就不怕我身上的刺把你戳伤。锦鲤稍稍沉默了一下说道,世人皆看的是外表,我却欣赏你的内在,你能从这深深的淤泥里顽强地生长出来,把最美的风景呈现给大家,充分说明你的内心是何其强大,又是何其的善良,你怎么会伤害我呢?荷花再对锦鲤说到,如果咱们两个换个角色,你是荷花,我是锦鲤,你又该如何呢。锦鲤回答,如果我是荷花,我会一直陪伴着你,让你住进我的心房,用我柔嫩的花蕊轻轻抚摸你的脸庞,缓解你的孤独与寂寞,抚平你的烦恼与忧伤。让你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锦鲤。荷花年年开,锦鲤天天在。荷花伴着锦鲤,绵绵长长;锦鲤护着荷花,久久长天。荷花与锦鲤和谐相处的启示在于:人与人相处的最好模式就是相互欣赏,彼此成就。让我们珍惜遇见,感恩缘分吧!2024-09-19